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22章 历史十大罪人(3)

看到天幕中石敬瑭所作所为,各个时空纷纷炸了。

齐桓公:“吾以‘尊王攘夷’合诸侯,护中原百姓免受蛮狄侵扰,方得天下敬重。石敬瑭倒好,引契丹(蛮狄)攻中原,还割祖宗疆土、自称‘儿帝’,此等‘资敌辱国’之辈,若在春秋,吾必率诸侯共讨之,让其身死名灭!”

秦始皇:“朕扫六国、筑长城,为的是固疆土、统天下,让华夏不再分裂。石敬瑭为一己帝位,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于契丹,拆中原屏障、陷百姓于兵祸,此等‘裂土叛国’之举,比六国诸侯的割据更甚!若他生在朕的时代,朕必车裂之,以儆后世乱臣!”

汉武帝:“朕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耗数十年国力,只为护中原不受蛮夷欺凌,让‘汉’名传于四方。石敬瑭却向契丹低头称‘儿’,还献地求和,这不仅丢尽帝王颜面,更让华夏子孙蒙羞!此等软骨头,若在汉时,连守边的戍卒都不如!”

曹操:“吾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却始终以‘平定天下、护民安境’为任,即便与乌桓交战,也从不敢引外族乱中原。石敬瑭为夺帝位,引契丹为援,简直是‘饮鸩止渴’——他可知,外族之兵如猛虎,引之易,驱之难?此等短视之辈,终将祸国殃民!”

宋武帝刘裕:“吾起于寒微,却率师北伐,收复洛阳、长安,只为让中原重回华夏版图。石敬瑭倒好,把现成的疆土送给契丹,还甘当‘儿皇帝’——他配称‘帝王’吗?连守护祖宗基业的勇气都没有,不如回家种地!”

隋文帝杨坚:“朕结束三百年乱世,统一天下,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石敬瑭为一己私欲,引发中原战乱,还割地辱国,这不是在毁天下吗?若他在隋时,朕必废其爵位,让他永世不得为官,以正朝纲!”

唐太宗李世民:“朕以‘仁政’治天下,连周边蛮夷都尊朕为‘天可汗’,靠的是国威与德行,而非屈辱求和。石敬瑭向契丹称‘儿’,还献地,这不仅丢了自己的脸,更丢了华夏帝王的脸!他若在贞观年间,朕必让他去国子监读书,学学什么是‘帝王廉耻’!”

唐玄宗李隆基: “朕晚年虽因安史之乱失了盛世,但也从不敢向吐蕃、契丹低头求和。石敬瑭为帝位,竟主动割地称‘儿’,比安禄山的叛乱更可恶——安禄山是明着反,他是暗着卖!若朕早知有此等人物,必下令天下,不许他姓‘石’,免得污了华夏姓氏!”

后晋出帝石重贵:“先皇以‘父事契丹’换帝位,朕初登大宝便遭契丹逼债,如今国破家亡,朕沦为阶下囚,皆因先皇当年引狼入室!若有来生,朕宁为布衣,也不做这‘儿皇帝’的子嗣!”

后汉高祖刘知远(曾为石敬瑭部将):“当年石公求我助他反唐,我便劝‘称臣可,称父不可;输帛可,割地不可’,他却不听!如今燕云十六州成契丹南下跳板,中原无险可守,百姓遭兵祸,这‘千古骂名’,石公当之无愧!”

宋太祖赵匡胤:“朕登基后三征北汉,皆因燕云未复——石敬瑭将祖宗疆土拱手让于契丹,使中原门户洞开,朕每念及此,夜不能寐!若能收复燕云,朕必昭告天下,历数石敬瑭卖国之罪,以慰中原百姓!”

宋太宗赵光义:“朕亲征契丹,欲夺回燕云,却因契丹据险而守大败而归——石敬瑭当年割地时,可曾想过后世中原帝王为收复故土,要付出多少将士性命?此等卖国贼,当挫骨扬灰!”

明太祖朱元璋:“朕起兵推翻元朝,就是要洗刷中原百年屈辱——石敬瑭割燕云、称儿帝,让中原百姓受外族奴役数百年,此等‘汉奸’,若活在朕的时代,必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明成祖朱棣:“朕五次亲征蒙古,就是要守住祖宗疆土,不让石敬瑭‘割地辱国’的悲剧重演!他当年为一己私欲,让中原无险可守,朕今日守边,就是要告诉天下:汉家江山,一寸也不能丢!”

康熙帝玄烨:“朕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就是要防‘石敬瑭之流’再现——若有藩王为夺权引外族(如沙俄)入境,朕必诛之!石敬瑭的教训告诉朕:边疆不稳,天下必乱!”

光绪帝载湉:“如今列强环伺,欲瓜分中国,若有大臣效仿石敬瑭‘割地求和’,朕宁死不从!石敬瑭当年割燕云,导致中原百年受辱,今日若再割一寸土地,朕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各朝帝王对石敬瑭的批判,看似是对“个人罪行”的否定,实则暗含深层的统治需求:或是强化“大一统”理念,或是警示“卖国求荣”,或是彰显“民族正统”。

但无论立场如何,有一点始终一致——石敬瑭“以国家利益换个人权位”的行为,违背了帝王统治的核心逻辑(维护疆土完整、保障民生安定、树立正统权威),也触碰了华夏文明“家国一体”的价值底线。

从五代到清末,石敬瑭的名字始终是帝王教育中“反面教材”的代名词,他的事迹也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了权力的诱惑与人性的贪婪,更警示着后世统治者——任何以牺牲国家与民族利益为代价的“权位”,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万世唾弃。

天幕继续播放

【三、宋徽宗赵佶:艺术天才与亡国之君的悲剧叠加

在位时间:公元1100年—1126年

核心罪行:沉迷艺术,重用奸佞,导致朝政**,最终引发“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

他自幼聪慧,精通书法、绘画、诗词,自创“瘦金体”书法,擅长工笔花鸟画,若以“艺术家”的标准衡量,他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具才华的帝王之一。

但作为皇帝,他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将个人艺术爱好凌驾于国家治理之上,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六贼”,把北宋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宋徽宗即位初期,曾有过短暂的“新政”尝试,但很快便沉迷于艺术与享乐,将朝政交给蔡京等人。

蔡京是历史上着名的奸相,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为了满足宋徽宗的奢侈需求,推行“花石纲”——从江南地区搜刮奇花异石,用大船运往开封,每艘船组成一“纲”,故称“花石纲”。

为了运送一块奇石,往往需要拆毁桥梁、毁坏农田,无数百姓因“花石纲”倾家荡产,甚至被迫起义(如方腊起义、宋江起义)。

除了“花石纲”,宋徽宗还大肆修建宫殿园林,其中“艮岳”(一座人工假山园林)耗费了巨额财力,仅修建就用了六年时间,动用了数十万工匠与民夫,所用木材、石材均从全国各地搜刮而来。

与此同时,北宋的军队建设却日渐荒废——宋徽宗将大量财政收入用于享乐,军队装备陈旧,士兵训练不足,而北方的金国却在迅速崛起,对北宋虎视眈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