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86章 历史名相(51)

- “旧党”反对:从“为民请命”到“政治博弈”:新法推行之初,反对声音便席卷朝堂,核心反对者包括司马光(时任翰林学士)、苏轼(时任殿中丞)、韩琦(前任宰相)、富弼(前任宰相)等“旧党”大臣,他们的反对理由主要集中在三点:

1. 青苗法“扰民”:部分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强迫农民贷款,甚至提高利率(远超20%),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出现“卖田卖屋偿还贷款”的现象;

2. 募役法“不均”:地主、官僚虽需缴纳“助役钱”,但通过“隐瞒资产”逃避缴税,最终负担仍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3. “与民争利”:市易法、均输法(另一新法,由官府统一调配物资)被指责为“官府垄断商业,剥夺商人利益”,违背“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

其中,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论最为激烈: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今介甫欲夺民之利以归官,民穷则国危矣!”王安石则反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我并非夺民之利,而是通过制度优化,让原本被豪强兼并的利益回归百姓与国家!”苏轼也上书《上神宗皇帝书》,指出新法“求治太急,用人太滥”,建议“缓行新法,循序渐进”,但王安石认为“时不我待”,坚持全面推行。

- “天灾**”与第一次罢相: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北宋遭遇严重旱灾,多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旧党”大臣趁机将“天灾”归咎于“新法得罪上天”,甚至绘制《流民图》呈给宋神宗,哭诉“新法导致民不聊生”。宋神宗本就对新法的反对声音感到压力,见《流民图》后“彻夜难眠”,对新法产生动摇。

此时,王安石的得力助手、“新党”核心成员吕惠卿因“权力斗争”与王安石产生裂痕,王安石深感孤立,遂主动上书请求罢相。宋神宗无奈同意,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今江苏南京),离开中枢。第一次罢相后,新法由吕惠卿、韩绛(“新党”成员)继续推行,但吕惠卿为巩固权力,排斥异己,甚至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导致新法执行更加混乱。

- 复相与第二次罢相:变法的终局: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宋神宗因“新法无人主持,旧党反扑激烈”,再次征召王安石回朝任宰相。然而,此时的王安石已身心俱疲:一方面,“新党”内部因权力斗争四分五裂,吕惠卿等人不再听从他的指挥;另一方面,宋神宗对新法的支持力度也大不如前,多次在“旧党”的反对下修改新法(如降低青苗法利率、放宽募役法执行标准)。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的长子王雱(“新党”青年骨干,曾多次为新法辩护)因病去世,王安石遭受巨大打击,无心政事,再次上书罢相。此次宋神宗不再挽留,任命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王安石从此离开朝堂,回到江宁(今江苏南京)隐居,潜心着书(完成《字说》等着作),不再过问政事。

四、晚年隐居与身后:从“变法失败者”到历史争议的焦点

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仍坚持推行部分新法,但力度已大幅减弱。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宋哲宗即位,由高太后(宋神宗之母,“旧党”支持者)垂帘听政,“旧党”领袖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佑更化”。王安石的晚年在隐居中度过,而他的身后评价,也随着历史变迁陷入长期争议。

- 晚年隐居:“半山老人”的淡泊与遗憾:回到江宁后,王安石在城东“半山园”隐居,自号“半山老人”,过上了“读书、着述、游山玩水”的生活。他写下大量诗词,其中《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暗含对变法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天变不足畏”的改革家,而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当听闻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时,他曾叹息道:“此法终不可废,若缓行之,必能利国利民”,但也深知“时势已去,无力回天”。

隐居期间,王安石与“旧党”大臣苏轼也冰释前嫌: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后,途经江宁,专程拜访王安石,两人“同游钟山,论诗论文,不谈政事”,成为北宋文坛的一段佳话。王安石曾对苏轼说:“君之才,远超于我,若能同心协力,何愁天下不治?”苏轼则回答:“介甫之志,我懂;但介甫之法,过急过猛,终伤百姓。”两人虽政见不同,却彼此敬重,展现了士大夫的君子之风。

- 去世与“元佑更化”:新法的全面废除: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王安石因病在江宁去世,享年66岁。此时,司马光已全面废除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新法,“新党”大臣或被贬谪,或被罢官,“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司马光听闻王安石去世的消息后,虽与他政见对立,却仍上书朝廷,建议“赠王安石太傅”(正一品荣誉官职),称他“文章节义,过人甚远,然变法过急,致天下争议,今其去世,当以礼葬之”,可见司马光对王安石个人品格的认可。

- 身后争议:从“奸臣”到“改革先驱”的历史翻案:王安石的身后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截然不同:

- 北宋至明清:因“熙宁变法”引发“党争”,最终导致北宋“靖康之耻”(部分史学家认为“党争”削弱了北宋统治力),王安石被贴上“奸臣”标签,《宋史》将他列入“奸臣传”,朱熹等理学家也批判他“背弃儒家传统,与民争利”;

- 近代: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首次为王安石翻案,称他“三代下唯一完人”,认为他的变法是“近代国家财政、军事改革的先驱”,符合“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失败原因在于“时代局限与执行偏差”;

- 现代:史学界对王安石的评价趋于客观,既肯定他“直面北宋积弊、勇于改革”的魄力,也指出变法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间实际承受能力;用人不当(部分“新党”成员为追求政绩滥用新法);未能平衡“改革力度”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无论评价如何,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与实践,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改革需“务实、循序渐进、兼顾各方利益”,而他“不畏艰难、坚守理想”的精神,也成为后世改革者的精神象征。

五、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里的理想与情怀

除了政治改革,王安石在文学领域也成就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