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76章 历史名相(41)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其‘直’可传史,其‘愚’可警世”

“我写《史记》,最看重‘人物本心’——魏徵冒死谏言,不是为自己谋官,是怕李世民走歪路、百姓遭罪,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忠,比那些‘曲意逢迎’的臣子珍贵百倍,够得上‘列传’里的典范。但他也有‘愚’处:明知李世民是君主,却不懂‘委婉进言’的智慧,好几次把皇帝逼得想杀他,若不是长孙皇后劝和,他早成了刀下鬼。忠臣不仅要‘敢谏’,更要‘会谏’——当年商汤的伊尹、周文王的吕尚,劝君主时都懂‘引经据典、循序渐进’,既让君主听进去,又不伤君臣和气。我要是写魏徵,会把他的‘直’和‘愚’都记下来,让后人知道:谏言的价值,不仅在‘说什么’,更在‘怎么说’。”

杜甫(唐代诗人):“其心昭日月,其名震千古”

“我漂泊西南时,常听人说魏徵的故事,每次读到他的《十渐不克终疏》,都忍不住感叹——这哪是奏折,分明是一个臣子掏心掏肺的‘报国书’。他劝李世民‘别奢靡、别穷兵黩武’,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贞观盛世能长久,这份‘以民为本’的初心,比那些只懂吟风弄月的文人强太多。后来我写《蜀相》怀念诸葛亮,总想起魏徵——两人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兴复汉室累死,魏徵为匡正君过直言,虽领域不同,却都是‘千古忠臣’的模样。现在朝堂上,像魏徵这样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要是多几个他这样的臣,百姓也能少些疾苦。”

王安石(北宋改革家):“其‘忠’可佩,其‘守’可叹”

“我推行变法,靠的是‘敢破敢立’,魏徵劝李世民‘轻徭薄赋、任人唯贤’,也是在‘破旧规、立新政’,这份务实劲,我很佩服。但他太‘保守’——只敢在‘现有制度里挑错’,不敢‘打破制度谋变革’。比如他劝李世民‘别修宫殿’,却没想着‘改革财政制度,让朝廷既能办大事,又不耗民力’;他举荐寒门子弟,却没想着‘彻底打破世族垄断,建立完善的选官制度’。我搞青苗法、募役法,是要从根上解决问题,不是只靠‘谏言’让皇帝收敛。魏徵要是生在我朝,或许会支持变法,但肯定不敢像我这样‘得罪既得利益者’,他的‘直谏’能治标,却治不了本,终究成不了‘变革之臣’。”

海瑞(明代清官):“其‘骨’我师,其‘度’我学”

“我一生以‘直言敢谏’为信条,魏徵就是我的榜样——他敢当着李世民的面说‘陛下不如早年英明’,我也敢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骂他‘沉迷修道、荒废朝政’,这份‘不怕死’的风骨,是臣子该有的样子。但我也学他的‘分寸’:他谏言虽刚,却始终‘以护君、护民为目的’,从不说‘颠覆皇权’的话;我骂嘉靖,也只说‘陛下改了就还是明君’,从不敢越‘君臣之分’的线。现在有人说我‘傻’,像魏徵当年也被人说‘愣’,可要是臣子都怕得罪皇帝、不敢说真话,那天下百姓的苦,谁来替他们说?魏徵用一生证明:‘直谏’不是‘找死’,是‘为君、为民找活路’,这份初心,我一辈子都要守着。”

曾国藩(晚清名臣):“其‘忠’可嘉,其‘术’不足”

“我治政带兵,讲究‘刚柔并济’,魏徵的‘刚’——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我很佩服,当年我弹劾湖广总督官文,就是学他‘为了国事不计个人安危’。但他的‘柔’——处理君臣关系的智慧,差得太远。他好几次把李世民逼得动杀心,全靠长孙皇后解围,这不是‘会谏’,是‘不懂自保’;我劝咸丰皇帝‘别沉迷享乐’,从不说‘陛下错了’,只说‘臣以为此时当以国事为重’,既说清道理,又给皇帝留面子。忠臣不仅要‘敢为’,更要‘能为’——要是像魏徵那样,动不动就把君臣关系搞僵,就算有再好的建议,皇帝听不进去,也白费力气。他要是懂‘刚柔并济’,或许能帮李世民做更多事,也不至于落得‘死后墓碑被推倒’的波折。”

程颐(北宋理学家):“易主背君,其罪难掩”

“君臣之义,乃王道伦理之根本,一旦缔结,便需生死相守。魏征初事太子建成,已立君臣名分,建成既亡,他当殉节以明志,或归隐以守节,怎可转身事奉杀主仇人李世民?此等‘易主事仇’之举,早已突破臣道底线,按儒家礼法,实为当诛之罪 。

世人皆赞其直谏之功,却忘了‘忠’的本质是‘专一’。他对李世民的谏言再恳切,也掩盖不了对旧主的背叛。孔子赞管仲辅桓公成霸业,是因管仲存华夏之礼,而非赞其易主之行;魏征不过是借谏言博‘忠臣’之名,实则是投机取巧的‘贰臣’。所谓‘有善有恶,不能相掩’,他的直谏之‘善’,终究洗不掉背主之‘恶’,后世当以其为戒,而非奉为楷模。”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忠在利民,非在殉主”

“程伊川(程颐)苛责魏征‘易主’,未免胶柱鼓瑟。春秋时管仲事公子纠,纠死而辅小白(齐桓公),孔子非但不斥其过,反而称其‘仁’,正因管仲以一人之身安天下苍生 。魏征之事,与管仲何其相似?他初随李密、后归建成,皆因未遇能安天下之主;李世民虽杀建成,却有治国之才、纳谏之量,魏征转事之,非为个人富贵,实为借其力行仁政、救民于水火。

我修《资治通鉴》时,特意增补魏征为建成送葬的细节——他虽事新君,仍念旧主之恩,这份分寸恰见其本心。所谓‘忠’,并非愚忠于一人,而是忠于天下社稷。他一生进谏二百余次,皆在劝太宗轻徭薄赋、任人唯贤,最终成就贞观之治,使万民安居乐业,此等‘大忠’,远胜殉主的‘小义’。后世论史,当观其功、察其心,而非拘于小节。”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谏有术则功成,心无私则名立”

“读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见其直指太宗之过,字字恳切如家人语,方知‘直谏’非逞匹夫之勇,需有雷霆之胆,更有经纬之才。他劝太宗‘兼听则明’,恰如我当年上书论新法之弊,皆以‘为国为民’为初心,这份不顾个人安危的赤诚,是为官者最可贵的风骨。

但魏征之智,更在‘谏术’之妙。他虽犯颜直谏,却从不离‘致君尧舜’之目标——反对修宫殿则引隋亡之鉴,反对厚嫁公主则据礼法之规,总能以史为据、以理服人,而非空言指责。我当年论事,若能学其‘刚而不猛、直而有术’,或许能少遭贬谪之苦。他以‘无私之心’行‘有术之谏’,既让君主纳言,又成就自身之名,此等境界,堪称‘古之良臣’的典范。”

朱熹(南宋理学家):“节有亏而功可补,心可嘉而道未纯”

“魏征之过,在于初节有亏——事建成而不能死,转而事太宗,虽有‘安天下’之名,终难脱‘趋利避害’之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