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75章 历史名相(40)

朕当年杯酒释兵权,就是怕功臣专权,要是有魏徵这样的人在,他肯定会劝朕‘别一刀切’,既保功臣体面,又稳朝堂秩序,这话肯定在理。但他的‘谏法’得改改——朕是武将出身,最讲究‘君臣有别’,就算他谏得对,也不能在朝堂上让朕下不来台。

朕觉得,魏徵该当‘御史大夫’,专门管弹劾贪官、挑朝政毛病,但得跟他约法三章:第一,谏言得私下递奏折,别当着百官的面吵;第二,别拿‘隋亡’这种话吓朕,有问题就说问题,别上纲上线;第三,举荐人才可以,但不能结党——他当年推荐侯君集,后来侯君集谋反,这就是教训。总的来说,忠臣得用,但得用‘规矩’框住,不能让他‘恃忠而骄’,坏了皇权的规矩。”

宋太宗赵光义:“其‘谋’可学,其‘胆’可叹”

“我哥当年‘陈桥兵变’得天下,靠的是谋略;我灭北汉、征辽国,靠的是决断,但都缺个魏徵这样‘敢泼冷水’的臣。他劝李世民‘别亲征高句丽’,跟我征辽国前,有人劝我‘别冒进’是一个意思——要是我当年听进去,也不至于有高粱河之败。但他的‘胆子’太大了:敢跟李世民争‘公主嫁妆’,敢说‘陛下不如早年英明’,这份胆气,我手下的赵普都没有。赵普劝我,都是‘点到为止’,哪敢像魏徵那样硬刚?要是魏徵在我朝,我会让他当‘枢密副使’,帮我定军事谋略,但会跟他约法:‘谏言可以,但别在百官面前让我难堪’——皇帝的面子,比啥都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其‘直’可嘉,其‘狂’该死”

“魏徵劝李世民‘轻徭薄赋’,跟朕当年劝郭子兴‘别滥杀百姓’是一个道理,都是知道‘民心是根本’,这话没毛病。但他敢在朝堂上跟皇帝顶嘴,还敢说‘陛下不如早年英明’,这就是‘大逆不道’!朕当年杀胡惟庸、蓝玉,就是怕臣子专权、敢挑战皇权,魏徵这性子,要是生在我朝,早被朕按‘大不敬’的罪名砍头了——朕治国,最恨‘恃才傲物’的臣子,就算你是忠臣,也得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哪能跟皇帝硬刚?

再说他编《隋书》,把隋炀帝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对——皇帝有错,该自己反省,哪能让臣子写进史书,让后人骂?朕编《大明律》,专门规定‘臣子不得妄议皇帝过失’,就是怕出魏徵这样的‘刺头’。李世民能忍他,是因为贞观朝刚稳,需要‘纳谏’的名声;朕不一样,朕从乞丐做到皇帝,靠的是‘铁腕’,容不得臣子跟朕叫板——忠臣可以有,但得‘听话’,不听话的忠臣,不如不用。”

明成祖朱棣:“其‘忠’当辨,其‘直’当用”

“我当年靖难,靠的是‘不服输’,也懂‘忠臣’的可贵——魏徵对李建成‘忠心’,后来又对李世民‘直谏’,这份‘事主以忠’的劲,比那些见风使舵的臣子强。他劝李世民‘约束皇权、重视民生’,跟我登基后‘减免赋税、修《永乐大典》’的思路一样,都是想让天下安稳。但他不该‘死磕规矩’:我当年夺侄子的皇位,要是有魏徵这样的人,肯定会说‘不合礼法’,但天下是打出来的,哪能被‘礼法’绑住?要是魏徵在我朝,我会用他的‘直’——让他帮我挑朝政毛病,管管贪官;但会教他的‘忠’——忠的是‘天下’,不是‘某个皇帝’,这样的臣,才真能用得放心。”

清圣祖康熙:“其‘谏’当学,其‘度’当控”

“魏徵是难得的‘清醒臣’——他不因为李世民是明君,就只说好听的,反而在盛世时提醒‘别骄傲、别奢靡’,这份眼光,比我手下的索额图、明珠强太多。朕亲政后,除鳌拜、平三藩,要是有个魏徵在,肯定会劝朕‘三藩别急着撤,先稳民心’,这话或许能让朕少打几年仗,少死些百姓。但他的‘谏言’得有‘度’——不能像他那样,不管场合、不管皇帝心情,上来就硬说。

朕觉得,魏徵该当‘詹事府詹事’,既帮朕管朝政,又教太子‘如何纳谏’,但得教他‘委婉进言’:比如想劝朕‘别修避暑山庄’,可以说‘今年河南水灾,百姓需要赈灾,不如先把钱用在赈灾上’,而不是直接说‘陛下修山庄是奢靡’。李世民把他当‘镜子’,朕把他当‘老师’——学他的‘忠直’,但不学他的‘刚硬’,这样既能听进忠言,又能保皇权威严,才是治国的正道。”

清世宗雍正:“其‘忠直’可取,其‘方式’可改”

“我治国最讲‘务实’,魏徵劝李世民‘轻徭薄赋、严惩贪腐’,都是实在事,比那些说空话的臣子强。他编《隋书》总结教训,跟我让张廷玉编《大清会典》定规矩,思路也一样——以史为鉴,才能少走弯路。但他‘犯颜直谏’的方式太蠢:明明可以私下递奏折说清道理,偏要在朝堂上吵,让皇帝下不来台,这不是‘忠’,是‘愣’。要是魏徵在我朝,我会让他当‘都察院左都御史’,专管弹劾,但得教他‘密折奏事’——有话私下跟我说,既不丢我面子,又能把事办了,这才是聪明臣子该做的事。”

清高宗乾隆:“其‘名’可造,其‘实’可弃”

“魏徵的‘直谏’,说白了就是李世民‘演’给天下人看的‘戏’——李世民需要‘纳谏明君’的名声,魏徵需要‘忠臣’的称号,两人一拍即合,成就了‘贞观之治’的佳话。朕也需要这样的‘戏’——朕让纪晓岚编《四库全书》,让刘墉管弹劾,就是想造‘君臣相得’的名声,魏徵这角色,纪晓岚就能演,还比他懂‘分寸’,不会让朕下不来台。

但真要学魏徵的‘硬谏’,朕可不干——朕是‘十全老人’,治国哪有那么多错?魏徵当年说李世民‘不如早年英明’,要是有人敢跟朕这么说,就算他是忠臣,朕也得让他知道‘天威难测’。再说他推荐的侯君集谋反,这就是‘识人不明’,朕用和珅、傅恒,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哪会像李世民那样,让‘问题臣子’混进朝堂?总的来说,魏徵的‘名声’可以学,用来装点盛世;他的‘硬谏’不能学,免得坏了朕的威严。”

李斯(秦朝丞相):“其才可用,其‘无矩’必祸国”

“魏徵懂治史、知民生,编《隋书》总结亡国教训,劝李世民轻徭薄赋,这份治世眼光,跟我当年帮始皇帝定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的思路有几分像,算个有本事的人。但他最大的毛病是‘没规矩’——君臣之间,当‘君令臣从’,就算皇帝有过,也该私下进言、委婉提醒,哪能像他那样,在朝堂上跟皇帝吵得面红耳赤,让君主失了威严?我当年劝始皇帝‘焚书坑儒’,不是要禁绝谏言,是要禁绝‘以古非今、妄议皇权’的乱象。魏徵这性子,要是在秦朝,早被按《秦律》治罪了——他所谓的‘直谏’,本质是‘恃忠而骄’,长此以往,臣子都学他跟皇帝硬刚,皇权还怎么稳固?最后只会像六国那样,乱在‘臣不遵君’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