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 > 第140章 历史名相(5)

“朕在南阳起兵时,常闻‘太公不事昏主’之事,深以为然——贤臣择主,如良禽择木,非贤主不能留贤臣;贤主得臣,如文王得太公,非贤臣不能成大业。昔年更始帝(刘玄)无谋,宠信奸佞,即便有贤才在侧,也难成大事,这便是‘主不贤则臣散’;朕自即位,躬行节俭,广纳谏言,如邓禹、冯异之辈愿为朕效死,这便是‘主贤则臣聚’。太公曾言‘为君者,当以民为根’,朕恢复‘三十税一’,释放奴婢,便是学太公‘得民者得天下’。朕常对太子说:做君主,不仅要盼‘太公式’的贤臣,更要先做‘文王式’的明主——若自身不贤,即便有太公在侧,也难守江山。”

隋朝

隋文帝杨坚:“太公之‘制’在稳,当为隋制之鉴”

杨坚结束南北朝分裂,急需“稳定政权的制度设计”,他解读姜子牙,重点在“治齐的制度创新”,将其作为隋朝制定国策的参考。

“南北朝三百余年战乱,皆因‘制度散乱,民心不附’。朕读太公治齐,见其‘不照搬周制,因俗定策’——齐地盐碱多,便兴鱼盐;东夷俗不同,便简礼仪,终让齐地‘一年定,三年兴’,此乃‘制度适配民心,则天下稳’。朕即位后,废九品中正制,行科举取士,是仿太公‘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制定《开皇律》,减省酷刑,是仿太公‘简礼以安民’;推行均田制,让百姓有地种,是仿太公‘兴利以养民’。有人劝朕‘沿用旧制,省事省力’,朕却说:太公若守旧制,齐地岂能成东方富国?隋若守旧制,岂能安天下百姓?太公的‘制度智慧’,不在守成,在变通——变通则能稳,稳则能兴。”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太公之‘谋’在安天下,非仅在胜战”

李世民亲历“玄武门之变”,开创“贞观之治”,他眼中的姜子牙,早已超越“军事家”,是“安邦定国的全能政治家”,评价里满是“治国者的共鸣”。

“朕常与房玄龄、杜如晦论太公,玄龄言‘太公之谋在战’,如晦言‘太公之智在治’,朕以为二者皆对,却未及根本——太公之核心,在‘知何时用战,何时用治’。商纣暴虐,他劝文王‘先修德,后蓄力’,是‘不急于求成’;牧野之战,他率部冲锋,是‘当断则断’;灭商后,他不贪功,自请封齐,是‘不恋权位’;治齐时,他不照搬周制,兴鱼盐之利,是‘因地制宜’。此四者,皆是‘为君治国’的要诀!朕即位后,轻徭薄赋,仿其‘得民’;任用房杜,仿其‘得贤’;平定突厥,仿其‘战而不乱’——朕常对太子说:读太公事迹,不要只学‘怎么打胜仗’,要学‘怎么让天下不再打仗’。若仅将太公当‘兵神’,便是小看了他,也小看了‘治国’二字!”

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太公之‘忠’在守道,非仅在事君”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登基,最怕“臣强叛君”,他解读姜子牙,刻意放大“忠君守道”的一面,暗含对武将集团的“警示”。

“朕看太公,最敬他‘两不投’:一不投纣王,因纣王失道;二不投诸侯,因诸侯无志——他等的不是‘君主’,是‘能行正道的君主’。文王拉车,他便辅佐;武王即位,他仍尽心;成王年幼,他还愿镇东夷、平叛乱——此非‘愚忠’,是‘守道之忠’:道在,则事君;道亡,则去君。朕登基后,立‘武成王庙’,以太公为主祀,令诸将祭拜时深思:太公能得周室信任,非因他能打仗,是因他‘懂进退、知君臣’。如今朕杯酒释兵权,非不信诸将,是怕诸将忘了‘守道’——若有一天,君失道,臣可去;但君行道,臣必忠,这才是太公传下的‘君臣之道’。谁敢学‘三监之乱’,违逆正道,便是太公的罪人!”

南宋

宋高宗赵构:“太公之‘守’在保民,吾当借其稳江南”

赵构建立南宋后,长期面临“金国南侵”的压力,重心在“保住江南、安定民生”,他解读姜子牙,侧重“治齐安民、务实保境”的策略,为自身“偏安”寻找合理性。

“金国势强,南宋初立,百姓流离,正如齐地初封时‘夷乱未平、民生凋敝’。太公治齐,不急于‘变俗’,先‘兴鱼盐之利,让百姓吃饱饭’;不急于‘扩土’,先‘镇抚夷族,让境内安定’——此乃‘乱世保民’之智。吾即位后,推行‘经界法’,清查土地、均平赋税,仿太公‘利民以安众’;用岳飞、韩世忠等将,守淮河、拒金兵,仿太公‘镇边以固境’。有人骂吾‘不图北伐、只知偏安’,吾却反问:太公若刚封齐便急于伐夷,齐地岂能安定?吾若不顾江南民生,强行北伐,百姓岂能存活?先学太公‘守境保民’,待国力渐强,再图恢复中原——这才是南宋存续的关键。”

元朝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太公之‘融’在合,当为元之治道”

忽必烈作为少数民族君主,面临“蒙古与汉地的文化融合”难题,他从姜子牙“夷夏共治”中找答案,评价聚焦“多元治理的包容智慧”。

“朕自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南下,深知‘以蒙古一俗治天下,必生祸乱’。太公治齐,东夷是‘蛮夷’,周是‘华夏’,他却能‘融夷夏之俗,合渔盐之利’,让齐人不分夷夏,皆认周室,此乃‘治国不在分族类,在合民心’。朕即位后,用汉臣刘秉忠定朝仪,仿汉制设中书省,是学太公‘用他族之贤,补己族之短’;在江南保留农桑,在草原延续畜牧,不强行改变各族生计,是学太公‘因俗而治,不搞一刀切’;甚至令蒙古子弟学汉文,汉族子弟学蒙古语,是学太公‘文化相融,方能长久’。有人说‘蒙古当尊,汉俗当弃’,朕却笑之:太公若弃东夷之俗,齐地岂能安定?元若弃汉地之治,天下岂能归心?太公的‘融合之道’,才是元长治久安的根本。”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太公之‘实’在利民,非在虚名”

朱元璋出身贫寒,痛恨“空言误国”,他看姜子牙,只认“办实事”的实绩,评价里满是“务实帝王的朴素逻辑”。

“朕读《封神演义》,不喜那些‘呼风唤雨’的虚头巴脑,只认太公做的三件‘实在事’:一是在朝歌做屠户、开酒馆时,没坑过百姓一分钱,这是‘做人实’;二是辅佐文王时,不搞‘祥瑞造势’,只劝‘多给百姓分地’,这是‘做事实’;三是治齐时,见土地盐碱,不硬推农耕,反而教百姓煮盐捕鱼,让齐人吃饱饭,这是‘治国实’。朕当年在濠州,也学太公‘务实’:百姓没饭吃,便开仓放粮;士兵没盔甲,便自己督造——虚言救不了天下,实事才能安民心。如今朝堂上,若有大臣学‘直钩垂钓’装清高,不办实事,朕必斥之:太公的‘直钩’,钓的是能安天下的明主;你们的‘装腔作势’,钓的是自己的官帽,根本配提太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