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宝剑峡据点”位于归州东北方向,峡谷地势险要,两侧峭壁高耸入云,恰似利剑直插苍穹,故而得名。此据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构建起了坚固的防御设施。
据点内设有了望台,哨兵日夜值守,时刻警惕着周边动静,一旦发现敌军踪迹,便迅速通过烽火传讯,将情报第一时间送达归州城内。沿着峡谷的狭窄通道,设有多重拒马和鹿角,用以阻碍敌军骑兵的快速突进。在要道之处,还构筑了坚固的石堡,堡内配备了强弓硬弩以及大量的滚木礌石。当敌军来犯,守军可凭借石堡居高临下进行攻击,让敌军难以靠近。
兵书宝剑峡据点位于归州西部,扼守西陵峡西段要道,是归州防御体系的最后一道外围重要节点。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与精心构建的防御设施,在军事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布防体系围绕“预警、拦截、反击”展开,涵盖江面、崖壁与陆路多维度防御。
一、江面防御设施:扼守航道,阻碍敌船突进。
1.水下暗桩陷阱:在峡江核心航道(宽约30丈),江水较浅且礁石分布处,密集埋设水下暗桩。暗桩选用坚硬实木,顶端削尖并裹铁皮,桩长1-2丈,露出江底3-4尺,桩间距3-4尺。暗桩呈不规则矩阵排列,利用水流冲击,使敌船难以察觉与躲避。一旦敌船靠近,船底极易被暗桩戳破,造成船体漏水、航行受阻,大幅降低其行进速度,为后续防御争取时间。
2.铁链横江防线:在狭窄江段(如宝剑石附近),横向架设两道粗壮的铁链。铁链由熟铁打造,直径约0.3寸,每道铁链长约30丈,两端固定于江边坚固的岩石或特制铁桩上。铁链平时高悬于水面下1.5-3尺处,敌军战船难以发现。当有敌情时,通过绞盘装置可迅速将铁链拉升至水面,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阻拦敌船通行。同时,铁链上间隔悬挂铁蒺藜,进一步增加敌船强行突破的难度,若敌船试图冲撞铁链,铁蒺藜会对船身造成刮擦破坏。
3.巡逻快船哨岗:部署5艘轻便快船,每船搭载10-15名经验丰富的水手与侦察兵。快船船身狭长,吃水浅、速度快,便于在峡江复杂水域灵活穿梭巡逻。船上配备强弓硬弩、铜锣与信号旗。水手们昼夜沿据点上下游5里江段巡逻,密切观察江面动静。一旦发现敌船踪迹,立即用强弩射击试探,同时通过铜锣敲响特定节奏传递警讯,利用信号旗向崖壁哨所与后方据点通报敌军船只数量、规模及行进方向,以便及时做出应对部署。
二、崖壁防御工事:居高临下,掌控全局态势。
1.了望烽火台:在峡口西侧海拔最高的崖顶八十余丈(约250米),修筑一座砖石结构的烽火台。烽火台呈四方形,底部边长三丈,高三丈,台顶面积7.8平方步(约15平方米)。烽火台内部设有储存硫磺、硝石、干草等易燃物的仓库,以及士兵值守的房间。台顶配备3名烽火手与5名侦察兵,侦察兵携带望远镜,负责了望周边10里范围的江面与陆路情况。一旦发现敌军,烽火手根据敌军规模点燃相应数量的烽火(1堆为小规模骚扰,2堆为中等规模进攻,堆为大规模进犯),1刻内可将信号传递至归州城内与周边防御据点,确保信息快速传达,为整体防御争取预警时间。
2.崖壁哨卡:在峡江两岸崖壁高度约20丈-30丈(约60-80米),每隔150-200米开凿一处哨卡。哨卡洞口宽1丈,深2丈,可容纳8-10名士兵。哨卡内配备床弩、投石机与大量箭矢、石弹。床弩射程可达200步,箭杆浸油,点燃后可对江面敌船造成火攻威胁;投石机可投掷15-20斤重石弹,对靠近的敌船进行砸击。哨卡外搭建狭窄的悬空栈道(宽约三尺),栈道用厚实木板与铁链固定在崖壁上,士兵可通过栈道在各哨卡间巡逻、传递信息,随时观察江面敌军动向,在敌军靠近时,从哨卡居高临下发动攻击,给予敌船致命打击。
3.藏兵洞与掩体:在崖壁纵深位置,挖掘多个藏兵洞与应急掩体。藏兵洞面积较大,每个可容纳30-50名士兵,洞内储备有干粮、饮水、武器装备以及急救药品等物资,可供士兵长时间驻守。应急掩体则分布在哨卡与烽火台附近,为遭遇敌军攻击时士兵提供临时躲避之处。掩体用砖石修筑,顶部厚实,可抵御投石机与床弩的攻击,设有射击孔,士兵能在掩体内对外进行防御反击,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持续对敌军进行牵制。
三、陆路防御布局:兼顾要道,防止侧翼迂回。
1.陆路关卡:在峡口连接陆路的要道上,构建坚固的砖石关卡。关卡高约2丈,厚约1丈,设有一扇厚重的实木大门,外包铁皮,门后安装横木与千斤闸装置。关卡两侧城墙与崖壁相连,形成封闭防御空间。关卡内驻扎30-50名士兵,配备长枪、大刀、弓弩等武器。士兵在关卡上设置了望孔与射击孔,对过往行人与车辆进行严格盘查,防止敌军奸细混入。一旦发现陆路敌军动向,立即关闭大门,利用关卡优势进行防御,并通过烽火或信号旗向周边据点传递消息,阻截敌军从陆路进攻的步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