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钟鹏举与济世医馆的同僚做了这些事情:
钟鹏举开始把他在那个世界里自己学过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结合自己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现代中医理论逐步写出来作为教材培训这些医师,书名暂定为《钟氏临床医学》。
同时他开始组织一些医师与药师参与编写一部药典,书名暂定为《钟氏大药典》。
他还开始组织部分医师与药师参与制造调配一些中成药,钟鹏举把自己在那个世界里常用的中成药方子拿出六七十个组织大家仿制。钟鹏举计划日后逐步把这班人成建制地转移到日后成立的制药厂中去。
钟鹏举另外抽调接触过外科手术的几个医师到工场,开始研发制造一些日后要使用的医疗器械。
两个多月过去了钟鹏举在民用常用药品方面,他已经开发成功的药品有感冒咳嗽冲剂、退烧药、抗病毒口服液和消毒用的酒精。
目前这个世界相当于夏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医疗技术相对落后,对于感冒咳嗽的处理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中药和民间偏方。
中药治疗:使用具有解表、清热、润肺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杏仁、桔梗等,煎汤服用。
食疗:利用食物的药性来缓解症状,例如喝姜汤、葱白汤等,以发汗解表。
民间偏方:类似于现代的一些偏方,比如用白糖拌鸡蛋、梨汁炖冬菇等方法来缓解咳嗽。
这些方法在当时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一定科学,且效果因人而异。
现在来看,我们都会觉得感冒是最小的病,而放在钟鹏举现在所处的时代,却可以轻轻松松要了小命,这是为什么呢?感冒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感冒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最佳就医时间被耽误。现在医学也会讲究一个最佳治疗期,在这个期间内,对疾病的控制作为合理有效,古代医生少,路途不易,交通和通讯设备落后,等到医生到了,病人错过最佳时期,奄奄一息,只能等死,扁鹊在世也恐无能为力。
所以今次钟鹏举斥资五千两白银在每个县兴办一百家医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
古代的感冒以病毒性的为多,因为中世纪的人没有抗性,所以很多人会去世,而现代的感冒,多是伤寒性或是热性感冒,容易治疗,但是如果遇到了病毒性的感冒,不吃药很难痊愈;中医多是治根本,效果很慢,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使病情日益加重;古代医疗水平有限,有时难以准确对症下药,使病人病情耽误;古代普通百姓经济水平较低,生病后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选择不吃药抵抗疾病,使病情加重造成严重后果。
感冒分为多种,有急性,有慢性,但大多都是病毒导致的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是生物体的稳态被破坏了,人体防御降低,导致其他病菌感染,引起多种并发症。
而在古代,没有对感冒的生物学认识,医生根据古书和行医经验对症下药,这会导致许多偏差,加上病者亲属的错误操作,甚至会加深病者病情。比如,在一些药性冲突上,药性发挥上都会有失误。
总的来说,医学从古至今仍然处于不断试错阶段,神农尝百草也好,现在的生物实验也好,都是通过试验,总结经验,总结病理。而现在的科技进步,医学发展将帮助我们加速试验进程,而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医疗水平。在没有抗生素和疫苗的时代,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对于现代看来稀松平常的常见病,古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古代的环境也会导致病人病情恶化,不干净的空气,湿热的住所,未消毒的用具都为疫病传播培养了良好的条件,而病毒的变异性非人类可控,对治愈的信心也没有现在人类积极,人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会很大程度影响人体健康。
最后,古代社会的医疗资源匮乏,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现代。即使有医生,也很难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许多患者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和一些传统的偏方来缓解症状,但这些方法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费用高。对于古人来说,感冒发烧或者风寒之类犹如现代人的重病,稍有医治不慎,可能会人财两空,所以,古时很多人因为怕连累家庭,选择硬扛。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感冒。疫苗的普及使得感冒的发病率大大降低,抗生素的使用也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充足的营养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总的来说,一千余年前的感冒之类的小病之所以会死人,主要是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卫生环境差以及医疗资源匮乏。而现代医学的进步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感冒和其他常见疾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