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日至一百二十日
今日钟鹏举召集这三百多人继续同大家分析、讨论和落实他自己的各项政策。
钟鹏举命令把食品厂的工匠人数扩充到两千人。
除了白酒和罐头鱼,他要把冰糖、白砂糖和茶叶深加工的产量提上去。
并且准备把这三种商品的销售扩大到南北各国,并且出口到西亚和欧洲。
“百姓农工商建设银行”在昨天剪彩前一个月,钟鹏举其实就已经开始筹建,场地和人员在剪彩前五天就已经准备好并开始了办公,人员也进行了充分的培训。
所以在剪彩后的第二天,钟鹏举一下子批出了相当于一万两白银的钱币。
在钟鹏举的支持和与会人员的逐一核实下,一大批从事沙、石开采,种子、丝麻织品、稻谷、茶叶等贩卖流通,农作物生产、养蚕、药材种植、棉花种植、甘蔗种植、轧糖、茶叶加工、航运、渔业生产、五金加工、酿酒、陶瓷、造船、纺织、牛马贩卖的个人或商行得到了优惠贷款,解决了农渔工商四大行业资金短缺问题,将极大地促进这四大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参加钟鹏举旗下冶炼及锻造工场、造船厂、食品厂、造纸厂、建材厂和混凝土搅拌站的工匠已达五千余人;在江县和钟家村参加修葺城防、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工匠和民工也有五千余人,与此基建项目有关的沙石开采人员也有数百人;驻守(留)江县县城和钟家村的水陆兵员七千人。单与钟鹏举直接有关的从业人员就占了全县人口的八成以上。他们通过劳动直接获得收入。
整个洪、江两州投入到基建项目的有将近二十万人。
钟鹏举自己抽出两千多工匠
带领临时征集的十万五千名民夫和四万多降兵马上展开城防工事、码头、渡口、水利、航道疏浚和道路桥梁的建设。
这些人每日的工钱大概要四五百万文钱。
再加上得到资金扶持的各行各业,钟鹏举相信整个洪江二州的经济会开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钟鹏举自己心目中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投资、内部消费和出口。
钟鹏举的思路是大力投资发展农业、渔业、种植、造船业、航运、陶瓷、冶炼业、钢铁加工、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纺织,增加就业率,让民间的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此来刺激和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另外官府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以后获得更多的税收,然后加大对对教育、手工业、防卫、水利、卫生医疗、交通、基础设施等事业的支出,属于辅助性的扩大内需;通过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通过出口,使农工渔产品贩卖流通出去,获得收入。
投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投资能够扩大全社会的生产能力。现在他已成立了投资性银行,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
投资与经济增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投资的适度增长能促进经济持久发展;投资增长不足可能减缓经济发展。
消费是指内部需求,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家的内部需求是经济的主要动力。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可以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并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出口则是为了满足外部需求,是内部需求的延伸,争取更加大的国外消费市场。
钟鹏举指定堂叔钟华锋利用商队目前的盈余资金扩大自己商队和销售网络,在南北各国增设商铺和情报收集点;加大把瓷器、丝绸、茶叶、玻璃制品、纸张、糖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和欧洲换取金币、猛火油或药材等。
在另一个世界的夏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夏国的总体消费能力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2010年之后,夏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超过50%,尤其是近十几年“双十一”购物节的蓬勃发展,国民的消费热情被充分带动,而今夏国正在逐渐走向消费大国,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变得越来越大。
出口是指外部需求,即通过本国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
在改开之初,夏国拉动经济主要靠出口,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那时的夏国劳动力廉价,商品成本低,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而今夏国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对出口的依赖,这是因为夏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国民消费能力在逐渐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更直接更有效;此外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大国出于意识形态的打压、制裁和脱钩,夏国的出口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阻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
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即要提高消费就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而乘数概念则是指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投资能产生七倍的收入)。
夏国当时推崇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