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411章 子弹流水线工艺优化:“自动化送弹”提速度

两个炮兵团的组建和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瓦窑堡兵工厂的士气,但也带来了更直接的压力——弹药消耗,尤其是各类子弹的消耗,如同开了闸的洪水,直线飙升。前线捷报频传的同时,催要弹药的电报也雪片似的飞来。

兵工厂的弹药车间,顿时成了全厂最忙碌、也最让人焦心的地方。特别是子弹复装生产线,这里负责将前线回收来的子弹壳,经过清理、检测后,重新装填发射药和弹头,是保障子弹供应的重要环节。

这天下午,林烽在苏婉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厂区边缘、戒备森严的弹药车间。刚一进门,一股混合着金属、火药和汗水的特殊气味便扑面而来。车间里光线不算明亮,几十名工人正埋头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沉闷的气氛。

生产线长,一位姓吴的老师傅,愁眉苦脸地迎了上来:“厂长,苏婉同志,你们可来了!这任务压得我快喘不过气了!”

林烽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走到子弹复装线旁观察。他看到,工人们的工作流程大致是:先从身边的筐里拿起一个清理好的弹壳,用手将其放置到一个固定的模具上,然后用小勺从药壶里舀取定量的发射药,小心地倒入弹壳,再用一个小工具将弹头压入弹壳口,最后将完成的子弹放入另一个筐里。整个流程,完全依赖手工,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精准和耐心。

“现在一天能复装多少发?”林烽问道。

吴师傅叹了口气,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下,又弯下一根:“唉,拼死拼活,人歇机器不歇,三班倒,一天也就八千发左右。就这,还是挑的最熟练的工人。可前线一天就要消耗好几万发!这缺口……太大了!”

苏婉翻看着生产记录,也蹙紧了眉头:“效率确实到了瓶颈。全靠人手传递、放置弹壳,不仅速度慢,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工人也容易疲劳出错,刚才我就看到有两个弹壳装药时洒出来一些。”

林烽的目光顺着生产线移动,最后停留在工人身边那一个个装满弹壳的箩筐上,以及工人不断重复的“伸手——取弹壳——放置”这个动作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占据了整个流程相当一部分时间。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送弹壳’的环节上。”林烽指着工人们不断抬起放下的手臂,“如果能让弹壳自己‘走’到工人手边,是不是就能省下这部分时间?”

“自己走?”吴师傅和周围的工人都愣住了,弹壳又没长腿,怎么自己走?

牛大力正好巡逻过来,听见这话,凑过来嘿嘿一笑:“厂长,您又说笑话了,这铁疙瘩要是能自己走,那不成精了?”

林烽没笑,他蹲下身,捡起一个空弹壳,在手里掂量着,脑子里飞快地转动着。他想起以前在资料上看过的现代工厂的流水线,又结合兵工厂现有的条件……

“谁说不能?”林烽眼睛一亮,站起身,拿起一根粉笔,就在旁边一块废弃的木板上画了起来,“咱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自动’送料装置!你们看——”

他一边画一边讲解:“咱们用木板做个倾斜的滑槽,位置就设在工人手边。滑槽上面,咱们弄个储料箱,里面放着清理好的弹壳。滑槽底部,安装一个用旧钟表发条或者弹性好的钢丝做成的、带阻隔的弹簧片!再弄一条用帆布或者结实的麻布做的环形传送带,用一个小电机或者甚至用手摇齿轮带动,让传送带在滑槽出口下方缓慢移动!”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图纸也渐渐成型:“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弹壳从储料箱靠自身重力滑下滑槽,被弹簧片暂时挡住。当工人需要时,只需用空着的手轻轻拨动一下弹簧片挡板,一个弹壳就会‘咔哒’一声掉落到下面匀速移动的传送带上!传送带就会把这个弹壳精准地输送到工人面前的固定位置上!工人一只手负责拨动挡板取弹壳,另一只手可以同时进行装药或者压弹头的操作,两只手都不闲着!这样就省去了反复弯腰、伸手从筐里取弹壳的时间和动作!”

这个构思一出来,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还能这样?

吴师傅盯着那简陋的示意图,眼睛越来越亮:“这……这法子……好像真行啊!这样一来,工人确实省劲了,动作也连贯了!”

苏婉也迅速心算起来:“如果这个装置成功,假设每个工人取弹壳的时间能节省一半,那么整体效率提升百分之二三十是完全有可能的!日产量突破一万发大有希望!”

牛大力挠着头,看着那复杂的草图,嘟囔道:“俺的娘,厂长你这脑袋是咋长的?这都能想出来?这不就是让子弹‘排着队’自己送到工人手里吗?”

“对!就是让它们排好队,自己送上门!”林烽肯定道,“原理不复杂,关键在制作!吴师傅,这事儿交给你!立刻组织钳工和木工,按照这个思路,先做一两台样机出来试试!需要什么零件,去找老张协调!”

“是!厂长!我们马上干!”吴师傅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立刻带着几个骨干研究去了。

老张和王老铁听说后,也跑过来看热闹。王老铁看着图纸,嘬着烟袋锅:“嗯,用弹簧片控制落料,用传送带输送……巧!真巧!俺看行!”老张则更关注细节:“这个传送带的速度很关键,太快了工人跟不上,太慢了没效果。还有弹簧片的力道要调好,劲儿大了弹壳下不来,劲儿小了挡不住。”

说干就干!弹药车间临时成立了一个“送料装置攻关小组”。木工负责制作倾斜滑槽和支架;钳工们则翻箱倒柜,找来了废弃的钟表发条、旧自行车链条、甚至还有缴获的日军电台里拆下来的小齿轮和皮带轮;苏婉协调来一台闲置的小型直流电机。

制作过程充满了摸索和尝试。第一次做出来的弹簧片力道太大,弹壳根本拨不动;第二次又太松,弹壳哗啦啦往下掉。传送带的速度也是调了又调,快了像打仗,慢了像蜗牛。

牛大力闲不住,也跑来帮忙搬运材料。有次他自告奋勇去调试弹簧片,结果手劲没控制好,一拨之下,弹簧片“啪”一声弹飞,储料箱里的弹壳“哗啦”一下全涌了出来,像下了一阵铜雨,砸得下面的传送带噼啪作响,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大力啊大力,你就别添乱了!”吴师傅哭笑不得地把他“请”出了工作区。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调试和改进,第一台“林烽式自动送弹装置”终于诞生了!它看起来确实有些简陋和怪异,木头架子,铁皮滑槽,发条弹簧,帆布传送带,由一个小电机嗡嗡地带动着,但各个部分运转协调。

正式测试安排在弹药车间。许多工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林烽亲自操作。他接通电源,传送带开始缓慢而均匀地移动。他往储料箱里倒入一批清理好的弹壳。然后,他坐在工作台前,模拟工人的动作:左手手指轻轻一拨弹簧片挡板,“咔哒”,一个黄澄澄的弹壳应声落在传送带上,被平稳地输送到他面前的固定位置;他的右手几乎同时拿起小药勺取药、倒入,然后换压弹头工具……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几乎没有停顿!

“成功了!”吴师傅激动地大喊!

接下来,让熟练工人上岗实测。对比立刻显现出来!使用新装置后,工人无需再分心去远处取弹壳,动作节奏明显加快,精神也更集中。连续测试一个小时,效率比之前手工取弹提升了近百分之四十!

“太好了!立刻批量制作!把所有子弹复装线都给我装上这个!”林烽兴奋地下令。

随着一台台自制的“自动送弹装置”安装到各条生产线,弹药车间的生产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工人们从繁琐的重复取料动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需技巧的装药和压弹环节,不仅速度上去了,因为精神集中,操作失误率也有所下降。

10天后,苏婉拿着最新的生产报表,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向林烽汇报:“厂长!成功了!彻底成功了!安装新装置后,子弹复装线的日产量,已经稳定在了一万两千发!比原来的八千发,整整提升了百分之五十!而且质量稳定!”

“一万两千发!”林烽重重一拳砸在掌心,“这下,前线的子弹供应,能缓解一大截了!”

消息传开,全厂振奋。牛大力这回是真心服气了,逢人便说:“俺算是看明白了,厂长那脑子,比咱多长了几个弯!以后他说啥,俺信啥!”

老张也对王老铁感慨:“看见没?这就叫技术革新!一个小改动,解决大问题!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得跟着学啊!”

吴师傅更是把林烽画的那张原始草图当成了宝贝,精心收藏起来,说这是他们弹药车间的“传家宝”。

站在机声隆隆的弹药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在“自动”送来的弹壳前熟练操作,生产线如同一条欢快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流出金黄的子弹,林烽对身边的苏婉和老张说道:“同志们,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生产力提升,永无止境!关键在于我们敢不敢想,愿不愿意干!今天我们能优化送弹,明天我们就能优化其他环节!只要我们不断动脑筋,挖潜力,咱们瓦窑堡兵工厂,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这次子弹生产线“自动化”送弹的成功改造,不仅大幅提升了弹药产量,满足了前线作战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瓦窑堡兵工厂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的星星之火,让所有人明白,即使在最简陋的条件下,通过智慧和创造,也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股追求效率、精益求精的精神,开始渗透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兵工厂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强大的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