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384章 军工人才交流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第384章 军工人才交流

作者:重生诸天万界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22:39:27

瓦窑堡兵工厂因为“39式-1型火箭炮”试射成功的消息,士气高涨了好一阵子。连带着各卫星加工点的生产效率都往上蹿了一截,仿佛那火箭炮的尾焰也给大伙儿心里点了把火。林烽趁着这股热乎劲,狠抓了一波生产和优化,发射架的稳定性在王老铁和家泉次郎鼓捣下,还真弄出了个带弹簧缓冲和可拆卸铁爪底座的改良版,虽然用料粗糙,但效果实实在在。

这天下午,林烽正和苏婉、老张几人在车间里查看新一批火箭炮弹体的卷制质量,警卫员小跑着送来一封插着鸡毛的信——这是来自太行山根据地的加急信。

林烽拆开一看,眉头先是微蹙,随即又舒展开,嘴角甚至带上了一丝笑意。

“厂长,啥情况?是前线又催咱们的火箭炮了?”牛大力凑过来,眼巴巴地问。他现在整天就盼着火箭炮能量产,好让他带着去给鬼子阵地上“犁地”。

林烽抖了抖信纸,摇摇头:“倒不是催货。是太行山那边的老战友,刘铁锤写来的。他们那边兵工厂,遇到坎儿了。”

“刘铁锤?”老张放下手里的卡尺,“是不是那个黑得像炭、嗓门比大力还大的老刘?他可是个炼钢的好把式,当年在汉阳厂咱俩还一起抡过大锤呢!”

“对,就是他。”林烽把信递给老张,“他们那边条件比咱们还艰苦,说是找到了一处品位不错的铁矿,自己垒了土高炉,可炼出来的钢,十炉有八炉是废品,不是太脆就是太软,根本做不了枪管和撞针。眼看武器维修和新枪制造都卡在材料上,急得他嘴角起泡,写信来向咱们求援了。”

苏婉接过话头,若有所思:“太行山区地形复杂,物资转运极其困难,很多设备咱们这边能想办法解决,他们那边可能连基本的耐火砖都凑不齐。技术瓶颈卡在炼钢上,确实能要了整个兵工厂的命。”

王老铁磕了磕烟袋锅,嘬了一口:“炼钢这活儿,讲究个火候和经验。光有蛮力不行,得有巧劲儿。老刘那人我知道,实诚,肯下力气,可能就是缺了点‘窍门’。”

家泉次郎也微微点头:“钢铁是工业之骨。没有合格的钢材,再好的设计也无法实现。”

林烽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一直默默听着的老周身上。老周是厂里的炼钢组长,平时话不多,但心思缜密,瓦窑堡兵工厂能稳定产出制造枪管和火箭弹壳的钢材,他功不可没。

“老周,”林烽开口,“信里说,他们的问题主要是炉温上不去,导致脱碳和杂质去除不干净,还有就是炼出来的钢不知道怎么分门别类,好钢赖钢混着用,自然出问题。”

老周抬起眼,沉稳地点点头:“炉温不够,多半是鼓风有问题。咱们之前捣鼓的‘土高炉双风箱交替送风法’,还有根据断口颜色和火花初步判断钢材品级的土办法,估计能帮上忙。”

“哈哈!俺看行!”牛大力一拍大腿,“让老周去!保管把太行山那帮兄弟教会!顺便也让他们见识见识咱们瓦窑堡的技术水平!”他与有荣焉地挺起胸膛。

林烽笑了,这正是他的想法。“老周,这次恐怕真要辛苦你跑一趟了。太行山那边情况复杂,路上不太平,还得穿越几道封锁线。你挑两个得力助手,把咱们那套土法炼钢、钢材分级的经验,好好给他们传授传授。”

老周还没说话,牛大力又抢着说:“厂长,让俺也跟着去吧!俺力气大,能扛东西,还能保护老周他们!保证平平安安送到,一根汗毛都不少!”

林烽瞥了他一眼,故意板起脸:“你?你去干嘛?跟老刘比谁的嗓门大,还是比谁抡的锤子重?咱们是去交流技术,不是去摆擂台。你呀,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厂里,盯好火箭炮量产和各个加工点的安全,这担子可不轻!”

牛大力顿时蔫了,耷拉着脑袋嘟囔:“俺……俺这不也是想为兄弟部队出份力嘛……”

众人都笑起来。老张打趣道:“大力,你就别凑热闹了。你去了,万一路上瘾犯了,把人家太行山的土高炉当鬼子炮楼给扛回来了,老刘非得跟你拼命不可!”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连老周都忍不住嘴角弯了弯。

林烽止住笑,正色道:“老周,人选和技术资料由你定。需要带什么工具、样品,尽管跟苏婉提。路上由警卫排选派精干人员护送。到了那边,多看、多问、多动手,因地施策,别死搬硬套。咱们的目的是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把钢炼出来!”

老周重重地点了下头:“厂长,你放心!俺一定把事儿办好!保证把咱们的技术留下,把他们的困难解决!”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老周很快选定了两名年轻但经验丰富的技工,一个叫二虎,擅长看火候,一个叫栓子,对鼓风设备门儿清。苏婉帮着准备了详细的图文资料,包括双风箱的构造图、不同钢材的断口样本、火花鉴别图谱,甚至还带了一小包他们自己配置的、能有效提高炉温的助熔剂。

出发前一天,林烽特意把老周三人叫到办公室,又详细叮嘱了一番,尤其强调了穿越封锁线的注意事项。

“厂长,您就放一百个心吧!”二虎年轻气盛,拍着胸脯保证,“有警卫班的同志在,俺们机灵点,肯定能过去!”

老周比较稳重,瞪了二虎一眼:“就你能!路上一切听指挥,不许擅自行动!”他转头对林烽说,“厂长,资料和样品俺们分开放,贴身藏好。万一……万一有什么情况,人在东西在!”

林烽拍拍老周的肩膀:“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首要任务是你们的安全平安到达。技术装在脑子里,比写在纸上更牢靠。”

第二天天不亮,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就悄然离开了瓦窑堡。除了老周三人,还有五名经验丰富的警卫战士,带队的是警卫排副排长,姓赵,是个身手矫健、沉默寡言的老兵。

望着他们消失在晨雾中的背影,牛大力咂咂嘴,对旁边的林烽说:“厂长,你说老周他们这一去,能把太行山的钢炼好吗?”

林烽目光悠远:“能。老周有真本事,咱们的方法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键是,这不仅仅是帮他们解决炼钢的问题,更是把咱们根据地的军工技术,像种子一样撒出去。一个瓦窑堡强不算强,所有的根据地兵工厂都强起来,那才是真正断了鬼子的念想!”

路上果然不太平。老周他们昼伏夜出,专挑小路、山路走。有次险些与一队伪军巡逻队撞上,幸好赵副排长机警,提前发现,带着大家躲进了密不透风的灌木丛里,伪军的马蹄声几乎就从耳边过去,惊出众人一身冷汗。

二虎事后小声对栓子说:“好家伙,比看炉子还刺激……”

历经大半个月的跋涉,穿越重重险阻,小分队终于抵达了位于太行山深处的目的地——一个比瓦窑堡还要隐蔽的山坳里的兵工厂。

刘铁锤果然如老张所说,皮肤黝黑,声如洪钟,见到老周他们,激动得一把抱住,力道大得差点让老周背过气去。

“老周!可把你们盼来了!俺这头发都快愁白了!”刘铁锤拉着老周就往里走,直接带到那冒着浓烟却显得有气无力的土高炉前。

眼前的景象让老周三人心底一沉。这土高炉垒得歪歪扭扭,鼓风用的只有一个破旧的大风箱,由两个半大孩子费力地拉着,风量小得可怜。炉火看起来有气无力,颜色暗红,显然温度远远不够。

“老刘,你这炉子……”老周绕着高炉走了一圈,眉头紧锁,“垒得不行,透风撒气,热量都跑了。这风箱也不行,一个人拉费劲,风还时断时续,炉温根本上不去。”

刘铁锤一脸苦恼:“俺也知道有问题,可咱就这条件啊!垒炉子的老师傅去年牺牲了,这风箱还是从老乡家收来的旧货……”

“条件差有条件差的办法。”老周沉稳地说,“走,老刘,带上你的人,咱们一起,先把这炉子给它‘动动手术’!”

接下来几天,老周成了太行山兵工厂最忙碌的人。他指挥着刘铁锤和当地的工人们,和泥巴、糊炉壁,把透风的地方堵死,内部用耐火的黄泥重新抹平。又带着二虎和栓子,利用当地能找到的木料和牛皮,仿照瓦窑堡的模式,改造鼓风系统。

“看见没?”老周指着新做好的两个并排连接的中型风箱,“这叫交替送风。四个人,分两组,这个推,那个拉,保证风不停,劲儿还足!炉火得是白亮白亮的,那温度才够!”

新的双风箱装上后,由四个壮小伙操作起来。果然,随着均匀而强劲的风力送入炉膛,原本暗红的炉火逐渐变得明亮,最后泛出炽白的光芒,热浪扑面而来!

“嘿!神了!”刘铁锤看着那白亮的炉火,激动得直搓手,“这火看着就带劲!”

第一炉钢水在改造后的高炉里沸腾。出钢后,老周没有急着判断成败,而是等钢锭冷却,拿着小锤,仔细敲打观察断口,又用砂轮打磨,看迸发出的火花。

“老刘,你来看。”老周指着几块不同的钢锭,“这块,断口晶粒细密,火花分叉多而亮,是做枪管的好料子。这块,稍微软点,但韧性足,适合做扳机、撞针。这块……杂质多了,脆,只能做点不承重的零件,比如手榴弹壳或者铁锹头。”

他拿出带来的样本和图谱,对照着讲解,把瓦窑堡那套“钢材分级使用”的土办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太行山的同志们。

刘铁锤和工人们围着老周,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们以前炼出钢,好坏全凭感觉,用在哪里更是模糊,浪费极大。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俺们以前做的枪管老是炸膛!合着是把赖钢当宝贝用了!”刘铁锤恍然大悟,拍着自己锃亮的脑门。

在老周手把手的教导下,太行山兵工厂接连又开了几炉,成材率显着提高,炼出的钢材质量也越来越稳定。他们甚至利用老周带来的助熔剂,成功冶炼出了一种更适合制造迫击炮炮弹壳的中碳钢。

消息传回瓦窑堡,林烽和众人都松了口气,同时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个月后,老周三人圆满完成交流任务,平安返回。他们不仅带回了太行山兵工厂顺利产出合格钢材的喜讯,还带回了刘铁锤等人衷心的感谢和几包太行山的特产——核桃和大枣。

牛大力围着风尘仆仆的老周转了好几圈,啧啧称奇:“行啊老周!出去一趟,没瘦,好像还胖了点?看来太行山的伙食不错?”

老周难得地开了个玩笑:“主要是心里踏实。看着兄弟部队的难题解决了,比吃啥都香。”

林烽召开了一次全厂大会,让老周分享了此次太行之行的经验和见闻。他最后总结道:“同志们,老周他们这次出去,不仅仅是帮了兄弟部队,更是给我们自己上了一课!技术封闭起来,就像一潭死水,只有流动起来,互相学习,互相支援,才能汇成江河,形成淹没敌人的磅礴力量!咱们瓦窑堡兵工厂,以后不仅要自己搞研发,也要敞开门,把我们的技术、经验分享出去,让整个根据地的军工水平都提上来!”

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输出,更是一种格局,一种胸怀。

会后,苏婉整理着老周带回来的交流记录,对林烽说:“厂长,这次人才交流很成功。我就在想,咱们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更常态化的机制?比如,定期选派不同工种的技术骨干,到其他根据地短期交流授课?甚至,也可以邀请其他根据地的同志来咱们这里学习?”

林烽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好!就叫它……‘根据地军工技术流动讲堂’!苏婉,你拟个初步章程出来,咱们研究一下可行性。”

他走到窗前,看着外面忙碌的厂区和远处起伏的山峦,心中豪情激荡。瓦窑堡的火箭炮一鸣惊人,太行山的炼钢炉火重燃,这一点点的星火,正以人才和技术为纽带,在广袤的敌后根据地悄然蔓延,终将形成燎原之势,为前线带去更多、更精良的武器,也为最终的胜利,铸造着最坚实的根基。

“共享,才能共赢。”林烽轻声自语,嘴角露出了笃定而欣慰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