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 第222章 气冷重机枪量产准备:组建“机枪生产专线”

两台精密铣床的成功修复与校准,如同给瓦窑堡兵工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扫清了气冷重机枪量产道路上最大的技术障碍。但林烽很清楚,有了精良的设备,只是具备了基础。要将气冷重机枪从成功的样枪变成稳定、高效产出的制式装备,还需要一套科学的量产体系和一支专业的生产队伍。他决定,不等二期工程全部完工,立刻在现有条件下,优先组建 “气冷重机枪生产专线”!

这个想法在厂务会上刚一提出,就引起了热议。

“专门拉一条线生产机枪?那得占多大地方?咱们现在车间本来就挤!”负责生产调度的周文海首先考虑到现实困难。

“是啊,林部长,”锻造车间的孙主任也挠头,“机枪的零件和步枪差别挺大,很多都得重新开模具、调整工艺,这可不是小事。”

李云龙却一如既往地支持林烽的大胆想法:“挤?挤挤更健康!老子看行!就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专门搞一条线,就像老子把全团的机枪集中起来组成机枪连,那火力才叫一个猛!”

林烽笑着解释道:“老周、孙师傅的担心有道理,但我们可以分步走。我的想法是,暂时不新建车间,就在制管车间内部,划出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机枪生产专线的雏形。这样既能利用现有车间的空间和部分基础设施,又能实现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生产。”

他走到厂区布局图前,比划着说:“这块区域,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一个‘小王国’。把那两台宝贝精密铣床搬进去,作为核心。再调配几台精度最好的钻床、攻丝机,必要时甚至可以临时调用制管车间的大型设备。关键是,人员和流程要独立管理。”

“人员方面,”林烽看向众人,“我们需要从各车间选拔技术最熟练、责任心最强的技工,组成一个专门的生产团队。我初步计划,这个团队需要二十人左右,要涵盖机加、热处理、装配、检验等各个环节。”

“二十个最好的技工?”几个车间主任都吸了口凉气,这等于把各车间的顶梁柱都抽走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李云龙一瞪眼,“就这么定了!各车间必须无条件支持!谁要是藏私,老子把他车间主任撸了!”

林烽赶紧打圆场:“团长,各位主任,抽调骨干是暂时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且,我有个想法,这次选拔,要特别注意吸纳那些有特殊经验的技工。比如,之前从晋军那边过来的几位老师傅,他们对轻重武器的结构可能更熟悉一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提议得到了赞同。很快,一份二十人的名单确定下来,其中果然包括了五位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原晋军修械技工。这些老师傅听说被选入新机枪生产线,既感到光荣,又有些忐忑,生怕干不好。

人员到位后,林烽亲自给他们开了动员会:“同志们,把你们集中起来,是因为你们是咱们厂技术的尖子!气冷重机枪是咱们未来的火力骨干,它的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这条生产线,就是咱们的‘先锋连’!你们不仅要会干活,更要学会制定标准,摸索最优工艺,为将来更大规模的生产积累经验!”

紧接着,最关键的一步开始了——制定《气冷重机枪生产标准》。这项工作由林烽牵头,苏沐辰提供理论支持,李大山(因其在弹药车间出色的管理能力被调来负责机枪线组建)负责组织,那几位晋军老师傅和厂里的老钳工则作为主要技术顾问。

那间作为临时指挥所的窑洞里,灯火常常通明到深夜。桌子上铺满了气冷重机枪的分解图纸和零件实物。大家对着每一个零件进行讨论:

“这个机匣体,用铣床加工,各面的垂直度公差必须控制在多少?”

“散热片与枪管的过盈配合,加热温度多少最合适?既要紧固,又不能损伤枪管。”

“击发弹簧的钢丝直径和热处理工艺,必须统一,保证每一根的力度一致。”

“这个齿轮的模数和齿形,必须严格按照图纸,用精密铣床加工,确保啮合顺畅。”

争论是常有的事。一位晋军老师傅凭经验觉得某个尺寸可以放宽点,好加工;但苏沐辰拿着计算尺,坚持必须严格按设计公差来,否则影响连发精度。往往需要林烽来拍板,或者通过制作样品进行实际测试来验证。

有时候,为了一个最优的加工流程顺序,大家也能争得面红耳赤。是先钻孔后攻丝,还是先铣平面后开槽?不同的顺序对精度和效率影响很大。

李云龙偶尔来“视察”,看到这场景,乐了:“嘿!跟老子当年研究怎么打鬼子炮楼一个样!就得这么较真!”

经过反复的论证、试验和修改,一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气冷重机枪生产标准及工艺规程(试行)》终于编纂完成。里面详细规定了每一个零件的用料、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精度要求(具体到零点零几毫米)、检验方法,以及最终整枪的装配顺序和调试标准。

这本《标准》,成为了机枪生产专线的“圣经”。所有入选的二十名技工,都必须先深入学习这本标准,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

与此同时,制管车间内划定的区域也完成了整理和布置。两台精密铣床被小心地安装到位,调试到最佳状态。其他专用设备也各就各位。工具柜、半成品存放区、检验台都标识清晰。

一条虽然简陋但功能清晰、目标明确的气冷重机枪生产专线,正式组建完成!二十名精选的技工摩拳擦掌,围绕着那本《标准》,开始了量产前的最后模拟演练。

看着这条初具雏形的专业生产线,林烽对身边的李云龙和李大山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接下来,就是小批量试生产,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这套标准和流程。只要我们这一步走稳了,气冷重机枪的大规模量产,就指日可待!”

李云龙重重地点点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好!老子就等着咱们自己造的‘气冷铁扫帚’,给鬼子们好好扫扫地了!”

瓦窑堡兵工厂的生产组织能力,在这一刻,又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从分散加工到集中专线,从凭经验到靠标准,这座人民的兵工厂,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向着现代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坚实迈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