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229章 帝国人丁的真相

靖难七年的夏,长安未央宫温室殿内,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巨大的帝国舆图上,用朱砂勾勒出的数条粗壮红线,如同血脉般延伸向帝国的四方——那是刘据雄心勃勃的“驰道计划”。

向西,穿越河西走廊,直抵西域都护府驻地乌垒城;向南,翻越南岭,连通南海之滨的番禺;向东,巩固辽东新辟疆土;向北,深入河套,连接漠南屯田重镇……这些纵横万里的交通动脉,是帝国控制边疆、促进商贸、调运军队物资的生命线。

然而,支撑这宏伟蓝图的,是天文数字的人力!

“陛下!”大司农桑弘羊的声音带着忧虑,“驰道工程!万里之遥!需开山!架桥!夯土!铺石!”

“征发民夫!恐需数百万之众!”

“然!据各郡国上报丁口册籍!全国在册男丁仅两千余万!”

“除去屯田!戍边!漕运!及各业所需!”

“能抽调用于驰道者!恐不足百万!”

“此远不足用!”

桑弘羊的担忧,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帝国庞大的疆域和宏伟的基建计划,与官方统计的有限劳动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刘据深知,问题出在哪里——豪强地主隐匿了海量的人口!

刘据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殿内重臣:“各郡上报丁口!朕深疑之!”

“豪强巨室!兼并土地!荫庇人口!”

“佃户!部曲!奴婢!乃至流民!”

“皆不入官府册籍!”

“此乃蛀空国本!”

“朕意已决!” 刘据的声音斩钉截铁,“即日!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务必查清!我大汉究竟有多少子民!”

“为驰道!为国策!为万世基业!”

“此普查!非以往之例行造册!”

“乃雷霆之举!”

“务必逼出那些藏匿于豪强门墙之后的‘影子’!”

“诸卿!有何良策?”

殿内一片寂静,随即是激烈的讨论。最终,一套周密而严厉的普查方案出炉:

由丞相府、御史台、大司农、少府共同组成“总核户口司”,刘据亲信重臣邴吉总领其事。

选派刚正不阿、位高权重的重臣为钦差大臣,分赴各州刺史部坐镇督查!赋予其“便宜行事”、弹劾乃至拘捕地方官吏之权!

大量绣衣使者皇帝直属密探乔装改扮,深入郡县、乡里,暗中查访豪强庄园、矿山、作坊、商队,核实人口隐匿情况,直接向皇帝密报!他们是悬在地方官和豪强头顶的利剑!

强化保甲制度十户一甲,十甲一保。普查以“保”为单位进行。一保之内,若有隐匿人口未被查出,保长、甲长、乃至同保各户,皆受连坐处罚!迫使基层互相监督举报!

颁布《告匿令》!鼓励百姓告发豪强隐匿人口!告发属实者,重赏!可获隐匿人口罚没财产的一部分,甚至授田!此举旨在分化瓦解,利用底层民众对豪强的不满。

对查实隐匿人口的豪强地主,绝不姑息!轻则罚没隐匿人口所对应的财产土地,重则抄家、夺爵、流放!杀一儆百!

对普查不力、包庇豪强的地方官吏,严惩不贷!罢官、下狱、流放!情节严重者,斩!以此震慑地方,确保政令畅通。

颁布《流民自占令》!宣布在普查期间,凡主动向官府申报户籍的流民、逃户、隐户,一律赦免其逃亡之罪!

官府授其田宅——荒地或罚没的豪强土地。提供种子农具,免赋税徭役一年!给予其合法身份和生计保障!此举旨在吸引隐匿人口主动脱离豪强控制,回归国家编户。

统一簿册: 设计、印制统一的、防伪的普查登记册,详细列明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与户主关系、职业、财产等。

专业培训: 从中央抽调精干吏员,培训各郡县普查骨干,统一标准,避免混乱和舞弊。

逐户核查: 普查吏员必须“见人见户”,逐户、逐人登记造册,核对相貌特征,严禁仅凭里正、族长口述登记。

靖难七年的夏天,一场席卷帝国每一个角落的人口普查风暴,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各州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坐镇州治。召集郡守、县令,严令限期完成,不得有误。地方官吏战战兢兢,不敢懈怠。

绣衣使者如同幽灵,出没于市井乡村。他们查访大户人家的田庄,清点长工、佃户;潜入矿山、作坊,核实工匠、奴仆数量;甚至跟踪商队,清点随行人员。一旦发现隐匿,立即密报钦差或直接逮捕。

保长、甲长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挨家挨户催促登记,互相盯防。邻里之间,因害怕连坐,互相举报之风盛行。往日依附豪强的佃户、奴仆,在“告赏”和“特赦”的诱惑下,开始动摇。

各地豪强地主,尤其是那些田连阡陌、僮仆成群的大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钦差的威严、绣衣的恐怖、告赏的诱惑、连坐的威胁,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些胆小的,开始主动“吐出”部分隐匿人口,以求自保。顽固者,则迎来了灭顶之灾!绣衣使者带领郡兵,破门而入,清点人口,查抄财产!

家主被锁拿问罪,田产被罚没充公!血淋淋的例子,震慑四方!

流民归籍: 《流民自占令》如同磁石,吸引了大量藏匿于山林、依附豪强、或在城市边缘挣扎的流民。他们扶老携幼,涌向县衙、乡亭,登记造册。

官府虽然忙碌,但严格履行承诺,发放临时凭证,安排荒地,分发种子。这些曾经消失在国家视野中的人口,重新成为了帝国的编户齐民。

靖难八年的深秋,当最后一份加盖着郡守大印、由钦差大臣核验无误的普查黄册,被快马送入长安时,帝国人口的真实面貌,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总核户口司”内,灯火通明。霍光亲自坐镇,大批精干吏员日夜不休,汇总、核算着来自帝国三十余州、百余郡国、上千县邑的海量数据。

当最终的统计结果呈现在刘据面前时,即便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也不禁为之动容!

“启奏陛下!” 邴吉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全国各州郡县汇总核验完毕!”“总计!”

“户数:一千二百八十六万七千五百四十三户!”

“口数:六千九百四十八万三千一百二十七口!”

“近七千万!”这个数字,远超之前官方统计——约四千余万!意味着有近三千万人口,被从豪强的阴影下和社会的角落里挖掘了出来!

更令人震惊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其中!零岁至五岁幼童!”

“男童:一千一百八十六万五千四百余口!”

“女童:一千零五十三万七千八百余口!”

“合计:两千两百四十万三千二百余口!”

“占总人口近三成!”

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原核心地带——司隶、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占全国人口六成以上。

江南——扬州、荆州人口增长迅速,但基数仍远低于北方。新辟的辽东、河套、西域的屯田区人口相对稀少。

农业人口仍占绝对主导——约85%,但手工业——纺织、冶铁、制盐、陶瓷、商业、运输业人口比例较前朝有明显提升,反映了经济的活跃。

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普查报告,刘据的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这近七千万人口,特别是那两千多万嗷嗷待哺的幼童,正是他登基以来推行的一系列鼓励生育、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政策最辉煌的成果!

“休养生息”的硕果—— 登基之初,刘据便大力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奖励生育”的奇效—— 刘据颁布的《胎养令》、《幼子免役令》等鼓励生育政策,效果显着!

免除孕妇赋役、奖励生育多子家庭、减免幼童家庭的徭役……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极大地刺激了生育意愿。

两千多万幼童,就是这些政策最有力的证明!他们是帝国未来的希望!

“抑制豪强”的成效: 此次普查本身,就是抑制豪强兼并、解放生产力的巨大胜利!将隐匿人口纳入国家编户,不仅增加了税源、役源,更削弱了豪强的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移民实边”的潜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尤其是年轻的人口结构——儿童多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充足,为即将展开的万里驰道工程、边疆屯垦开发——如辽东、河套、西域、乃至未来的南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

刘据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帝国舆图前。他的目光扫过那即将延伸向万里之外的驰道红线,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七千万子民!”

“两千万未来!”

“此乃朕之江山!最坚实之基石!”

“传诏!”

“嘉奖总核户口司!及各州郡县有功官吏!”

“抚恤普查中殉职吏员!”

“严惩抗命舞弊之豪强官吏!”

“此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着少府!以此数据!重制天下舆图!详注郡县户口!”

“存档兰台!永为后世之鉴!”

靖难八年的深秋,长安城沉浸在一种振奋的气氛中。帝国第一次真正摸清了自己的家底——一个拥有近七千万子民、其中两千多万是充满希望的幼童的庞大帝国!

这不仅是刘据人口政策的辉煌胜利,更为他宏图伟业的下一步——万里驰道与帝国永固,奠定了最坚实的人力根基!

帝国的车轮,在充足人口的驱动下,将更加势不可挡地滚滚向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