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185章 义务教育的构想

靖难四年春,未央宫前殿。辽东大捷的余波未平,高句丽遗民内迁同化的浩大工程刚刚启动,靖难帝刘据却抛出了一个更加石破天惊的议题,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议题源于对辽东新设郡县——玄菟郡治理的讨论。赵充国在奏章中提到,辽东新附,百废待兴,尤其缺乏通晓汉文、明律法、懂算学的基层吏员,请求朝廷选派干吏支援。刘据借此机会,将话题引向了更深层次。

“诸卿!”刘据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辽东之事,非独缺吏,更缺教化之基!”

“赵充国言,新附之民,不通汉话,不识汉文,不明律法!何以治之?何以同化?”

“此非辽东一隅之困!实乃我大汉长治久安之根本!”

“民智不开!则愚昧丛生!易为邪说所惑!易生祸乱!”

“民智不开!则百业难兴!国力难强!”

“故!”刘据目光如炬,扫视阶下群臣,一字一句,清晰有力:

“朕以为!欲强国家!必先启民智!”

“欲启民智!必先兴教化!”

“而兴教化!非独在郡县设学!更需泽被乡野!”

“朕思虑良久!”

“欲推行一项国策!”

“凡我大汉子民!无论贵贱!无论城乡!!”

“其子弟!年满六岁!至十五岁!”

“皆需入乡学!县学!”

“接受九年之‘义务’教育!”

“习汉文!学算数!明律法!知礼义!”

“此九年!所需束修!书籍!笔墨!皆由朝廷及地方承担!”

“此乃‘义务’!非可推诿!”

“违者父母受罚!”

“此策!朕谓之‘义务教育’!”

“轰——!”

刘据的话音刚落,整个未央宫前殿如同被投入了一颗巨石!瞬间炸开了锅!

“义务教育?!无论贵贱?!皆需入学?!”

“朝廷承担束修书籍?!”

“九年?!天哪!”

“这简直是亘古未有之奇闻!”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声浪!反对者,几乎涵盖了朝堂上最具权势的阶层!

世家门阀的代表如太傅、司徒等重臣: 脸色铁青,须发皆张!“陛下!万万不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司徒颤巍巍出列,声音带着惊恐和愤怒。

“圣贤之道!礼乐文章!乃国之瑰宝!岂能滥授于贩夫走卒!”“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此乃天理!”“若使田舍郎尽识文字!通晓律法!则尊卑何在?!纲常何存!”“彼等一旦识文断字!必生非分之想!觊觎权位!动摇国本!”“此乃取乱之道!”

世家门阀的恐惧最深!他们赖以维持地位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垄断!一旦知识普及,寒门崛起,他们的特权将荡然无存!

地方豪强的代言人如部分郡守、刺史则是 忧心忡忡,眉头紧锁!“陛下!此策耗费无算!”一位富庶之地的刺史出列,“朝廷及地方!承担束修!书籍!笔墨?!此乃何等巨资!”“我大汉疆域万里!人口千万!适龄童子何止百万!”“百万童子!九年!所需钱粮!何止亿万!”“钱粮何来?!赋税必增!民怨必起!”“且乡学县学!校舍!师资!从何而来!”“此乃空谈!误国!”

地方豪强担心的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会转嫁到他们头上,也担心普及教育会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力。

部分保守儒生如太学博士则是 痛心疾首,引经据典!“陛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之道!微言大义!非人人可习!”“若强令愚夫愚妇入学!恐亵渎圣贤!曲解经义!”“且农桑为本!若童子皆入学!何人耕田?!何人织布!”“此乃舍本逐末!”

他们担心的是知识的“神圣性”被破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被冲击。

支持者也有,但声音微弱,很快被淹没在反对的浪潮中。一些出身寒微的官员或思想开明的儒生如部分博士弟子。他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但慑于强大的反对势力,不敢轻易发声。

整个朝堂,如同沸腾的油锅!反对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矛头直指刘据这惊世骇俗的构想!这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触及了帝国最核心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

面对群情汹汹的反对浪潮,刘据并未动怒,脸上反而露出一丝意料之中的神色。他缓缓抬手,示意群臣安静。帝王的威严,让喧闹的大殿渐渐平息下来。

“诸卿!”刘据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深邃,“尔等所虑!朕岂能不知!”

“贵贱有别!此乃古训!朕深知!”

“耗费无算!此乃实情!朕亦知!”

“农桑为本!此乃国策!朕未忘!”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那些激动反对的重臣:

“然!诸卿可曾想过!”

“辽东新附!高句丽遗民何以同化?!靠刀兵?!靠皮鞭!”

“非也!”

“靠教化!”

“靠使其子民习我汉文!明我汉礼!知我汉法!”

“此乃长治久安之根本!”

“若其子弟皆入汉学!习圣贤!则十年之后!此辈皆为汉人!”

“此内迁同化之策!与义务教育之策!实乃一体两面!”

“皆为熔铸万民!强固国本!”

刘据巧妙地将义务教育与正在进行的高句丽遗民同化联系起来,赋予其战略意义!反对者一时语塞。

“至于耗费!师资!校舍!乃至书籍笔墨!”刘据的声音带着一丝意味深长,“此皆实难!”

“非朕不欲为!实乃力有未逮!”

“譬如书籍!”

“诸卿可知!一部《论语》!竹简几何?!价值几何!”

“若使百万童子!人手一册!需砍伐多少竹林?!需多少抄书之吏!”

“此乃天文数字!”

“非神工巧匠!革新技艺!难以解决!”

“再如笔墨!”

“皆需精工细作!价值不菲!”

“如何普及!”

“此皆非朝夕之功!”

刘据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最核心的技术瓶颈——知识的载体!昂贵的竹简和手抄书,是普及教育无法逾越的鸿沟!

“故!”刘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义务教育’!乃国策之方向!”

“乃强汉之基石!”

“然!欲行此策!必先扫清障碍!”

“一、革新书册制作之艺!使其价廉易得!”

“二、广开财源!积累国力!”

“三、培养师资!储备人才!”

“此乃百年大计!”

“非可一蹴而就!”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群臣:

“今日!朕提出此议!非为即刻推行!”

“乃为与诸卿共思!”

“乃为指明方向!”

“乃为告诫天下!”

“启民智!兴教化!乃大势所趋!”

“凡有志于此!凡有能于此者!”

“朝廷必重赏!重用!”

“凡革新书艺!使其价廉者!赏千金!封侯爵!”

“凡献计献策!广开财源者!重赏!”

“凡潜心育人!桃李满园者!必为国士!”

刘据的意图,此刻昭然若揭!他并非要立刻强行推行这惊世骇俗的“义务教育”,而是在为未来布局!他在朝堂上投下这颗巨石,目的有三:

1. 试探与预警: 试探各方反应,尤其是世家门阀的底线。同时,也是向天下宣告,开启民智、普及教育,将是帝国未来的重要国策方向!给既得利益集团敲响警钟!

2. 指明方向与凝聚共识: 为改革派和思想开明者指明方向,凝聚共识。告诉他们,皇帝支持什么,鼓励什么。

3. 抛出诱饵与激发创新: 以“革新书艺,赏千金封侯”的巨大诱惑,激发民间才智之士投身于纸张改良、印刷术发明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为解决最核心的“书籍昂贵”问题埋下伏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据最后的声音,带着一种深沉的期许和不容动摇的决心,“‘义务教育’!虽路远且艰!”

“然!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朕!心意已决!”

“望诸卿!共思共勉!”

“为我大汉!万世之基!”

“戮力同心!”

朝会结束。刘据关于“义务教育”的惊世构想,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长安!

世家门阀惊疑不定,地方豪强忧心忡忡,保守儒生痛心疾首,而寒门士子和思想开明者,则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更重要的是,“革新书艺,赏千金封侯”的悬赏,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工匠、墨家传人乃至方士术士的圈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无数双眼睛,开始聚焦于那承载着文明传承的、沉重而昂贵的竹简之上!一场关于知识载体革新的暗流,悄然涌动!刘据以帝王的心术,为帝国未来的教育革命,埋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