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184章 遗民安置的国策之争

靖难四年正月十六,元宵佳节的余韵尚在,未央宫前殿却已恢复了庄严肃穆。新年首次大朝会,文武百官肃立阶下,靖难帝刘据端坐龙椅,冕旒垂珠,不怒自威。

朝会伊始,辽东大捷的封赏、赵充国等有功将士的擢升嘉奖已毕,气氛热烈。然而,当议题转向如何处理高句丽故地那十余万遗民时,殿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

“陛下!”大司农桑弘羊率先出列,声音沉稳,带着精打细算的务实,“高句丽已亡,其民十余万,多为妇孺老弱,青壮凋零。臣以为,此辈乃亡国之余,罪民也!当贬为官奴!”

“辽东新定,百废待兴!开山修路,疏浚河道,屯田筑城,皆需巨量人力!与其耗费钱粮远调中原民夫,不若就地驱使此辈罪奴!一则,可省转运之费!二则,可赎其罪愆!三则,辽东苦寒,正可磨砺其性!此乃一举三得之策!”桑弘羊的提议,代表了朝中一部分务实派大臣的意见,充满了功利主义的算计。

“桑卿所言差矣!”御史大夫田仁,踏前一步,声音洪亮,带着仁政爱民的色彩,“陛下!高句丽之民,虽为亡国之余,然其心非铁石!彼等亦为战火所苦,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若骤贬为奴,驱之如牛马,恐生怨怼,复起祸端!”

“臣以为,当就地安置!划拨荒田,授其耕种!编户齐民,纳为郡县!课以赋税,服其徭役!使其安居乐业,渐沐王化!如此,可省内迁之劳顿,可安辽东之人心,可彰陛下之仁德!方为长治久安之策!”田千秋的主张,代表了儒家仁政思想和节省成本的考量。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阶下群臣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支持贬奴者: 多为功勋武将或掌管财政、工程的官员。他们看重的是高句丽遗民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价值,认为这是快速恢复辽东建设、充实边防的捷径。至于人道和隐患,在他们看来,刀枪和皮鞭足以压制。

支持就地安置者: 多为文臣和地方郡守。他们更注重稳定和长治久安,担心高压政策会埋下反抗的种子,也担忧大规模内迁耗费巨大,劳民伤财。他们相信以仁政教化,假以时日,遗民可化为顺民。

刘据端坐御座之上,静听群臣争论,面色沉静如水。他心中早已有定见,此刻只是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罢了。

待殿内争论稍歇,刘据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穿透力:

“诸卿所议,皆有道理。然,朕观之,皆非万全之策。”

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眼神深邃:

“桑卿言贬之为奴,驱役辽东。此策,看似省费高效,实则饮鸩止渴!”

“奴隶,非人哉!乃会说话之牛马!心怀怨怼,身负枷锁!其力,十不存五!其心,恨意滔天!”

“驱使此辈修路筑城,如同怀抱火种行于干草!稍有不慎,则星火燎原!辽东新附,根基未稳,若再起民变,内外交困,何以弹压?此其一害!”

“其二,奴隶制,乃上古蛮夷陋习!非我煌煌大汉应有之国策!朕欲开民智,兴百业,强国家!若广蓄奴隶,则民智闭塞,百业凋敝,国力何强?此乃自绝于文明之邪路!”

刘据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对落后制度的深刻批判!此言一出,殿内支持贬奴者皆脸色微变。

他话锋一转,看向田仁:

“田卿言就地安置,授田编户。此策,看似仁厚省费,然遗患无穷!”

“诸卿可知,何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自有其语言!风俗!信仰!乃至仇恨!”

“今虽亡国,然其民聚于故土!其心岂能尽附?”

“中央强盛时,彼等或可俯首帖耳,纳粮服役,如同驯犬!”

“然!一旦中原有变!国力稍衰!此辈必如饿狼反噬!”

“匈奴!乌桓!鲜卑!乃至昔日之高句丽!莫不如此!”

“此乃血泪教训!”

“就地安置?无异于养虎为患!”

“待其羽翼丰满!则辽东永无宁日!”刘据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洞察和一种冷酷的清醒!支持就地安置的大臣们,也陷入了沉思。

殿内一片寂静。群臣皆被刘据的剖析所震撼。贬奴是邪路,就地是养虎,那该如何?

刘据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声音带着一种开创性的决断:

“朕意已决!”

“高句丽遗民!凡十余万口!”

“尽数内迁!”

“迁往中原!”

“迁往河北!”

“迁往关中!”

“迁往巴蜀!”

“分散安置!”

“十户不得同村!”

“百户不得同乡!”

“千户不得同县!”

“使其星散于我大汉腹地!”

“与汉民杂居!”

“强令其习汉话!”

“着汉服!”

“改汉姓!”

“读汉书!”

“行汉礼!”

“耕汉田!”

“纳汉赋!”

“服汉役!”

“禁绝其故语!故俗!故神!”

“违者严惩!”

“凡其子弟!年满六岁!皆入乡学!”

“习圣贤之道!”

“十年!”

“只需十年!”

“此辈遗民!将不复知高句丽为何物!”

“其心其血!皆化为汉家之赤子!”

“其子其孙!皆为堂堂正正之汉人!”

“此乃釜底抽薪!”

“此乃长治久安!”

“此乃文明同化之伟力!”

刘据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如同洪钟大吕!他描绘的蓝图,充满了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对文明同化力量的绝对自信!这不是简单的迁徙,而是一场彻底的文化征服和民族融合!

群臣被刘据这宏大的构想所震撼!殿内先是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激烈的议论!

支持者: 多为深谙历史教训和民族政策的官员,就像赵充国之流虽未在朝,但其理念影响。他们深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认为内迁分散、强制同化是彻底消除隐患、永固边疆的上上之策!虽然耗费巨大,但功在千秋!

反对者: 多为掌管民政、财政的官员。他们担忧:

十余万人千里迁徙,沿途供给、安置、分田分房,耗费钱粮无数!恐伤国本!

中原、河北、关中、巴蜀,人口本就稠密,良田有限!如何安置?恐引发汉民与移民争地矛盾!

语言不通,习俗迥异,如何管理?如何教化?恐生事端!

长途迁徙,老弱妇孺,恐死伤枕藉!有伤陛下仁德之名!

“陛下!”一位河南郡守出列,忧心忡忡,“内迁之策,立意高远!然十余万口迁徙,路途遥远,跋山涉水,老弱不堪其行,恐十去三四!此其一难!”

“中原、河北,人稠地狭!良田皆有主!骤然迁入数万口,如何安置?授田何来?恐引发民怨沸腾!此其二难!”

“高句丽遗民,言语不通,风俗迥异!骤然散入乡里,恐生龃龉,滋生事端!管理教化,困难重重!此其三难!”

“请陛下三思!”

刘据目光扫过众人,对反对意见早有预料。他沉声道:

“卿等所虑,朕岂不知?然!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非常之事,必行非常之策!”

“一、耗费钱粮!朕从少府内帑拨付!”

“二、安置土地!着丞相府!会同大司农!彻查各郡国荒地!隐田!官田!”

“凡无主荒地!收归国有!”

“凡豪强隐匿之田!严查清丈!”

“凡官有牧场!林场!择其可垦者!开为农田!”

“优先安置内迁之民!”

“三、管理教化!着各郡太守!县令!亲自主持!”

“选派干吏!通译!常驻安置点!”

“强令习汉话!着汉服!行汉礼!”

“设立乡学!强征其子弟入学!”

“凡学有所成!通晓汉文!明礼守法者!”

“可入郡县为吏!”

“四、迁徙安全!着沿途郡县!备足粮草!医药!车马!”

“选派精兵!沿途护送!”

“凡老弱病残!可乘车!”

“务必减少伤亡!”

“此乃国策!”

“关乎社稷安危!”

“关乎子孙福祉!”

“诸卿!务必戮力同心!”

“务必办妥!”

“若有懈怠!推诿!致生事端者!”

“严惩不贷!”

刘据的决断,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不仅提出了宏大的目标,更给出了具体的、强力的执行方案!

动用内帑、清查土地、选派干吏、设立乡学、给予上升通道、保障迁徙安全……每一项措施都直指反对者提出的难点!展现了他推行此策的坚定决心和深思熟虑!

“陛下圣明!”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不及!”

“内迁同化!功在千秋!臣等必竭尽全力!”

支持者率先拜倒!反对者见皇帝决心已定,且措施周密,也只得压下疑虑,躬身领命!

“臣等遵旨!

朝会之后,一道道诏书如同雪片般飞出未央宫:

《徙高句丽遗民诏》: 正式颁布内迁同化之国策!详述迁徙范围、安置原则、同化要求、奖惩措施。

《清查天下荒地隐田令》: 要求各郡国彻查无主荒地、豪强隐匿土地、可垦官地,为安置移民做准备。

《安置高句丽遗民条陈》: 由丞相府、大司农、少府联合拟定,详细规定迁徙路线、沿途供给标准、安置点建设规范、授田标准、赋税减免政策、乡学设立要求等。

《教化高句丽遗民令》: 要求各郡县选派干吏通译,强推汉话汉服汉礼,设立乡学,强制入学,给予优秀者上升通道。

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人口大迁徙和文化大融合工程,在靖难四年的初春,正式拉开了序幕!

十余万高句丽遗民,如同涓涓细流,将被强行分散,汇入大汉帝国广袤腹地的汪洋大海之中。

他们将在陌生的土地上,说着陌生的语言,穿着陌生的衣服,耕种着陌生的土地,学习着陌生的经典。

他们的后代,将在汉家文明的熔炉中,被彻底锻造成新的汉人!这不仅是人口的迁移,更是一场文明的征服与重生!

刘据以帝王的铁腕和远见,为帝国东北边疆的长治久安,也为华夏文明的拓展与融合,铸就了一块无形的、却无比坚固的基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