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暮春的傍晚,国术馆资料室里格外热闹。
公安同志刚把柳德米拉残余势力一网打尽,从为首者身上搜出一个铁盒,里面没藏武器,只有一张盖着红色封条的太极底片——正是第6张“如封似闭”的底片,封条上印着模糊的“端王府藏”四字,显然是柳德米拉势力特意留存的关键线索,没来得及销毁。
李天骥、陈老、小林围着八仙桌,桌上摊着这张“如封似闭”的底片,还有从公安那边借来的强光手电和扫描设备。
之前清理残余势力时,为首者嘴硬,只说这张底片藏着“能通紫禁城的路”,再问就不肯开口,众人只能亲自挖掘底片里的秘密。
“‘如封似闭’的招式,讲究‘封劲守势,闭而不僵’,之前查其他底片时,没见过带封条的,这张显然是特殊处理过的。”
李天骥用镊子夹着底片边缘,不敢直接触碰封条——封条纸质脆弱,一扯就碎,万一破坏了线索,就再也找不回了。他对着自然光仔细看,封条上除了“端王府藏”,没其他字迹,底片正面的招式也和普通“如封似闭”照片没区别,背面更是干净,连拳谱分章的刻痕都没有,反而透着几分诡异。
小林凑过来,用放大镜盯着封条看了半天,疑惑道:“这封条也太普通了,不像藏了线索的样子,难道是咱们想多了?说不定就是柳德米拉用来迷惑咱们的假线索。”
“不可能。”陈老摇头,指了指铁盒,“这铁盒用三把锁锁着,里面只放了这张底片,要是假线索,犯不着这么费心。我看这封条有问题,说不定得用特殊的光照,才能看出门道——之前‘搂膝拗步’的底片靠热量触发机关,‘手挥琵琶’靠影子辨密码,这张带封条的,说不定得靠反光。”
这话提醒了李天骥。他立刻让小林打开强光手电,又把扫描设备调到“反光扫描”模式,自己则用镊子夹着底片,慢慢调整角度,让手电光刚好照在封条上,再把扫描设备对准封条反光的区域。
一开始,封条只泛着普通的红光,没任何异常,小林看得有些着急,忍不住伸手想调整手电角度,却被李天骥拦住:“别急,慢着调,角度差一点,可能就看不到线索了。”
他一边说,一边轻轻转动镊子,底片跟着慢慢倾斜。
当手电光与封条呈45度角时,封条上突然闪过一道奇异的光斑,原本模糊的“端王府藏”四字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组黑白相间的方块图案——方方正正,排列整齐,像极了之前在公安资料里见过的条码。
“是条码!”小林瞬间瞪大了眼睛,激动得声音都变了,“没想到这封条里藏着条码!柳德米拉的势力竟然有这么先进的技术,把线索藏在条码里,难怪咱们之前看不到!”
陈老也凑到扫描设备前,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条码,连连点头:“这技术在现在可不多见,看来柳德米拉背后的势力不简单,早就用新技术处理了线索。快,用扫描设备扫一下,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小林立刻操作扫描设备,将镜头对准封条上的条码,轻轻按下扫描键。设备“嘀”的一声响,屏幕上先是闪过一行乱码,紧接着,乱码渐渐消散,一幅立体的黑白图像缓缓展开——不是别的,正是紫禁城的密道图!
密道图是立体立体的,能清晰看到密道的走向:从端王府西侧的藏书楼出发,穿过三条地下通道,刚好连接到紫禁城的角楼下方,再从角楼下方的暗门,就能进入紫禁城的内院。
图上还标注着密道的岔路——一共五条岔路,三条是死路,两条能通到核心区域,每条岔路的路口都标着特殊的符号,有的是太极图案,有的是数字,显然是识别路线的标记。
更关键的是,密道图上还标着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在藏书楼“坤六”地砖下方,正是之前挖太极木盒的地方;第二个节点在端王府第七扇门后的走廊墙壁里;第三个节点在紫禁城角楼的石狮子下方,每个节点旁都标着“需密码开启”,显然要解开对应的密码,才能通过节点,进入下一段密道。
“我的天!竟然是紫禁城密道的立体图!”小林激动得一拍桌子,指着屏幕上的密道走向,“之前王奎说‘端王府通紫禁城’,咱们还半信半疑,现在有了这张图,终于确认了!而且密道的走向、岔路、节点都标得清清楚楚,咱们再也不用瞎找了!”
陈老看着立体密道图,眼神里满是振奋:“这张图太关键了!之前咱们找到的‘坤六’地砖、第七扇门、‘door7’线索,还有紫禁城角楼的‘G’标记,现在都能在这张图上对应上,所有线索终于汇聚到一起了!之前的十三太保太极拳谱,说不定只是引子,这紫禁城密道背后,才藏着真正的核心秘密!”
李天骥没说话,而是盯着屏幕上的“关键节点”看——每个节点旁都标着“需密码开启”,第一个节点“坤六”地砖下方,他们之前挖过,只找到太极木盒,没发现需要密码开启的机关,显然是当时没解开密码,没触发机关;第二个节点在第七扇门后的走廊墙壁里,他们之前进藏书楼时没注意,说不定机关就藏在墙壁的藤蔓后面;第三个节点在角楼石狮子下方,之前查角楼时也没发现,显然都得靠后续的线索解密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