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41章 惊雷初啼

北洋钢铁军魂 第141章 惊雷初啼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渤海湾深处,一片被划为绝对禁区的海域。铅灰色的天空低垂,与墨绿色的海面在远方融为一体,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一艘经过特殊改装、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的旧式驱逐舰,作为观测船,孤零零地停泊在预定的安全距离之外。舰桥上,高岩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海风将他大衣的下摆吹得猎猎作响。他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有紧抿的嘴唇泄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站在他身旁的,是“天谴”项目总负责人,空气动力学专家威廉·福斯勒博士——一位因共和国提供的无限研究资源和远离政治纷扰的环境而毅然前来的前德意志佩内明德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此刻,这位平日里一丝不苟的博士,手指也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紧紧抓着冰凉的栏杆。

“最后十分钟自检!”福斯勒博士对着身旁的通讯器,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下达指令,声音透过海风,传回数十海里外隐藏在海岸峭壁下的秘密控制中心。

一、 “天谴”出世:从图纸到实体的跨越

控制中心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巨大的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曲线和数据。操作员们屏息凝神,重复着最后的确认口令。

“导航系统,正常!”

“燃料供给,稳定!”

“控制舵面,响应灵敏!”

在控制中心后方数公里,一处经过巧妙伪装的露天发射阵位上,一个通体银灰、造型流畅而充满未来感的庞然大物,正静静地矗立在简易发射架上。它不像任何已知的飞机或火炮,更像是一支放大了无数倍的铅笔,尾部装着巨大的稳定翼——这就是共和国倾注了无数资源、凝聚了来自德意志火箭团队核心智慧与共和国自身工业力量的结晶,代号“天谴-I型”的远程制导火箭(原始导弹)实验原型。

它的诞生,源于高岩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系统”的模糊提示。在欧战结束后大量吸纳德意志顶尖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高岩特别指示,对那些涉及火箭、喷气推进等“非传统”领域的专家,给予最高级别的关注和礼遇。福斯勒博士和他的团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请”到了共和国。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燃料的不稳定、材料不过关、控制系统可靠性差……难题层出不穷。正是奥托·冯·施特里克在结构力学上的指点,汉斯·穆勒在特种耐高温钢材上的突破,以及卡尔·鲍曼在精密加工上带来的革新,如同打通了关键的经络节点,使得“天谴”计划从一个大胆的构想,一步步变为眼前的实体。

二、 利剑出鞘:划过海天的惊雷

“发射倒计时!十、九、八……”

高岩再次举起望远镜,福斯勒博士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

“……三、二、一!点火!”

没有预想中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先是一股浓烈的白烟从火箭尾部喷涌而出,随即,一道炽烈得令人无法直视的橙红色火焰猛地喷射出来,推动着那庞大的箭体,仿佛挣脱了无形枷锁的巨人,沉稳而决绝地离开了发射架,向着阴沉的天幕刺去!

初始的上升显得有些缓慢,但速度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火箭拖着长长的白色尾迹,如同一支逆射向苍穹的神罚之箭,发出的呼啸声撕裂了海空的寂静,仿佛一道初生的惊雷。

观测船上,所有人都仰着头,屏住了呼吸。高岩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火箭持续爬升,姿态稳定,逐渐化作天际的一个亮点。

“一级分离!”控制中心传来报告。

“预定弹道吻合!”

“速度达到预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按照计划,这枚实验火箭将在飞行约两百公里后,坠落在预定的无人靶场。

几分钟后,远在靶场的观测站传来了激动得有些变调的声音:“报告!靶场观测到目标!落点……落点误差在预定范围内!重复,误差在预定范围内!”

轰!

观测船上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技术人员们相互拥抱,激动地跳了起来。就连一向冷静的福斯勒博士,也忍不住挥舞了一下拳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高岩缓缓放下望远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拍了拍福斯勒博士的肩膀:“博士,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不,总统先生,”福斯勒博士激动地纠正道,“是您和您的国家,提供了让奇迹发生的土壤!”

三、 余波与回响:新旧力量的震颤

“天谴-I型”的试射成功,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依然在共和国的最高决策层和极少数核心盟友中,引发了巨大的震撼。这意味着一款无视传统防线、可以从超远距离发起精准(相对这个时代而言)毁灭性打击的全新战略性武器,已经初现雏形。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火箭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动静和异常天象,尽管发生在偏僻海域,依然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约翰牛驻远东的情报机构,向伦敦发回了关于“共和国在渤海湾进行未知大型爆炸试验”的含糊报告,推测可能与某种新型大威力炸弹或超级火炮有关,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毕竟共和国近年来类似的“工业测试”层出不穷。

一直对共和国保持高度警惕的日本(东瀛)残存情报网络,也捕捉到了一些零碎信息,将其与共和国近期在空气动力学和燃料化学领域的异常人才与资源聚集联系起来,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却无法探知真相。

真正的震动,来自共和国内部,以及那个特殊的盟友——德意志。当部分参与项目的德意志专家将试射成功的消息(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秘密渠道传回国内后,在德意志军方残余的、心怀不甘的少壮派军官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一种可以绕过《凡尔赛和约》严格限制、重新获得不对称打击力量的可能。私下里,与共和国在更尖端、更大型化火箭技术方面的“合作”请求,开始悄然增加。

四、 抉择与布局:惊雷之后

总统府内,关于“天谴”项目后续发展的战略会议,气氛热烈而凝重。

“必须加速!”军方代表态度坚决,“这是改变战争规则的利器!我们应该集中所有资源,尽快实现实战化部署,目标是至少五百公里射程,携带大型战斗部!届时,任何胆敢挑衅我们的敌人,其本土都将置于我们的直接威胁之下!”

“我理解军方的迫切心情,”陈念恩显得更为冷静,“但‘天谴-I型’仅仅是验证了基本可行性。要达到实战要求,我们还需要解决制导精度、战斗部小型化与可靠性、成本控制等无数难题。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持续投入。”

高岩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他知道,“天谴”的出现,如同一道划破时代的惊雷,其意义不仅仅是多了一件武器,更是共和国科技实力和工业潜力的一次集中爆发,是真正跻身世界顶尖强国俱乐部的“敲门砖”。

“项目优先级,提升至最高。”高岩最终拍板,“资源倾斜,人才保障,必须无条件满足。但是,我们的目标不能仅仅是复制和放大。”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的路。不仅要解决‘打得远’、‘打得准’的问题,还要思考未来如何‘防得住’。福斯勒博士团队关于‘超音速’和‘末端机动’的理论研究,要立刻跟进。同时,‘天眼’计划(雷达)必须与‘天谴’计划紧密结合,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从发现、跟踪到拦截或打击的完整体系。”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这道惊雷,不能只是响一声就完了。我们要让它,成为未来共和国天空上,永不消散的雷霆。”

会议结束,高岩独自站在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前。他的目光掠过浩瀚的太平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由共和国书写的、全新的战略图景。惊雷已初啼,而一个由速度和精度主导的新时代,正被悄然开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