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27章 破晓之光

北洋钢铁军魂 第127章 破晓之光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第一节:铁证如山

民国六年(1917年)初春,寒意未消,一场关乎道义与良知的风暴,正从远东席卷全球。共和国内卫府与军情部门联合行动的“斩毒”行动,历经数月艰险,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不仅成功捣毁了东瀛设在福建沿海某隐秘岛屿的细菌战前线实验站,缴获了大量实验器材、菌种样本和未来得及销毁的绝密文件,更俘获了数名包括核心技术人员在内的东瀛“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成员。

这些带着血污和罪恶的证据被以最快的速度、最严密的安保送至南京。高岩在审阅了部分文件和审讯记录后,强忍着滔天的怒火,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立即将东瀛进行细菌战的铁证,有选择、分批次地公之于众!

共和国外交部与宣传部门迅速行动起来。首先,通过中立国瑞士的外交渠道,将部分最无可辩驳的证据(如实验记录、被俘人员部分证词、物证照片)秘密传递给欧美主要国家的政府、知名医学机构和有影响力的媒体。随后,在国内及海外华侨报刊上,以纪实文学、专家访谈的形式,开始系统性地、逐步深入地揭露东瀛这一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罪行。

《共和日报》以头版通栏标题刊出《人神共愤!倭寇竟以活人试验散布瘟疫!》,配以模糊但震撼的现场照片,瞬间点燃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怒火。紧接着,《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国际主流媒体也开始转载相关报道,引发了西方社会的一片哗然和强烈谴责。

东瀛政府起初极力否认,污蔑这是共和国的“宣传伎俩”,但当更多细节被披露,尤其是部分被俘技术人员的影像资料和签名证词流出后,其狡辩变得苍白无力。国际舆论的压力如同海啸般涌向东瀛,使其在外交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被动。共和国,则在这场道义的战争中,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和国际同情。

第二节:星火的回响

也正是在此期间,共和国持续投入的“星火计划”,在遥远的南洋结出了第一颗虽不显眼却意义非凡的果实。位于荷属东印度(爪哇岛)的一家主要由华侨资本控股、并得到共和国秘密技术支持的“南洋兴业橡胶公司”,成功试制出了符合共和**用标准的航空轮胎用高性能橡胶。首批样品经秘密海运至国内检测,其耐磨、抗撕裂性能完全达标,甚至略优于部分进口产品。

这份报告被放在高岩案头时,他凝视良久。橡胶,与钢铁、石油一样,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共和国极度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这是一个开始。”高岩对负责“星火计划”的赵三槐说道,“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不仅要支持他们在南洋发展实业,更要引导他们,将利润和资源,用于反馈和支持祖国。要让他们明白,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的未来,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随即指示:加大对“南洋兴业”等海外华资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先采购其符合标准的战略物资;鼓励更多国内技术人员以“顾问”身份南下,帮助海外华企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利用此次橡胶自给的突破,在国内加速建立相关的橡胶制品加工产业链。

这一点“星火”,不仅意味着共和国在战略资源自主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更象征着海外华人与祖国之间,正建立起一种超越血缘、基于共同利益和民族情感的、更为牢固的新型纽带。

第三节:铁骑初鸣

战争的迫切需求,永远是技术突破最强劲的引擎。在武汉“中华动力机械厂”戒备森严的测试场上,一阵不同于汽车或拖拉机的、低沉而充满力量的轰鸣声,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工程师和军官的心弦。覆盖在巨大帆布下的钢铁巨兽,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代号“钢驹-I型”的共和国第一款试验型坦克,缓缓驶上测试跑道。它拥有铆接结构的倾斜装甲(虽然厚度有限),一座装备37毫米短管炮和并列机枪的旋转炮塔,以及由“铁牛-II型”柴油机改进而来的动力系统。尽管其外观还显粗糙,机械故障频发,越野性能也极不稳定,但当它用履带碾过模拟壕沟和矮墙,用那门小炮打出第一发炮弹时,所有人都明白,共和国陆军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问题还很多,”总工程师李德明脸上混合着疲惫与兴奋,“传动系统不可靠,悬挂太硬,发动机过热……但,它能动,能打,能跨越障碍!我们已经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高岩通过加密电报得知“钢驹”初步测试成功的消息,立即回电:“可喜可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技术障碍,力求尽快小批量试生产,装备部队进行实战检验!陆军未来的突击矛头,就在你们手中!”

与此同时,在南京的航空研究所,基于对东瀛“八八式”残骸的深入研究和对自身技术的消化吸收,“猎鹰-II型”侦察\/轰炸机的原型机也完成了总装,即将进行首飞。其设计指标在速度、航程和载弹量上均较“猎鹰-I型”有显着提升。而更具攻击性的“隼式”战斗机,也已完成了风洞试验,进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陆空的利刃,正在战火的催逼与工程师们的心血浇灌下,加速成形。

第四节:破晓的曙光

东瀛细菌战罪行的揭露,如同在道义上给了其沉重一击,极大地削弱了其国际形象,也使得其在军事上的某些行动变得更加投鼠忌器。共和国则借此机会,在外交上发起了一系列凌厉的攻势。

伍廷芳在日内瓦的讲台上,声音更加洪亮,腰杆更加挺直。他不仅继续控诉东瀛的战争暴行,更开始主动提出共和国关于战后东亚和平秩序的构想,包括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区域集体安全机制等原则,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这一系列组合拳,开始产生效果。一直态度暧昧的北美丑国(美利坚),其国内舆论对东瀛的观感急剧恶化,国会中开始出现对东瀛实施某种形式禁运的呼声。尽管约翰牛(英国)和高卢鸡(法国)因欧战正酣,仍不愿过度刺激东瀛,但其民间和部分政界人士对共和国的同情与理解明显增加。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铁证的公布,如同给本就高昂的民气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民众不仅更加同仇敌忾,也对国家和军队能够揭露并反击如此邪恶的行径,充满了自豪感与信心。

“我们的军队,不仅在战场上能打,在揭露罪恶上,也同样厉害!”这样的言论,在街头巷尾流传。

战争的僵局,似乎出现了一丝松动的迹象。东瀛在军事上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在外交和道义上又陷入被动,其战争成本正在急剧增加。而共和国,则在承受巨大牺牲的同时,凭借着坚韧的意志、灵活的策略和持续增长的实力,正一点点地将历史的扳手,扭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高岩站在南京临时枢密院的楼顶,眺望着长江上穿梭的船只和远方隐约可见的工地。虽然前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他心中那份必胜的信念,从未如此刻般坚定。他仿佛已经看到,在那遥远的地平线上,一丝微光正在刺破沉重的黑暗。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寒冷,也最为短暂。”他对身边的王奎和伍廷芳说道,“但我们已能看见,那破晓的曙光。坚持下去,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系统提示:成功利用东瀛战争罪行扭转国际舆论,“破晓”效应生效:获得国际道义支持,外交局面打开。战略资源自主取得突破(橡胶),海外布局初见成效。国防科技迎来关键进展(坦克原型、新飞机)。国民士气与信心达到新高。警告:东瀛可能因困境而采取更疯狂的军事冒险,需加强全面戒备,并预防其狗急跳墙。】

破晓之光,已现于天际。共和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正以其不屈的脊梁和日益清晰的智慧,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