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僵持的泥沼
民国五年(1916年)的夏季,战火依旧在共和国漫长的东部沿海与东北边境线上燃烧,但态势已从初期的狂飙突进,转入了令人窒息的僵持。东瀛的战争机器虽然庞大,却在辽东的山地、山东的丘陵、福建的海岸线以及鸭绿江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共和**队如同韧性极强的藤蔓,依托日益完善的国防工事和逐渐提升的装备水平,将侵略者死死拖入了消耗战的泥潭。
在辽东,双方围绕着几处关键高地反复争夺,堑壕对垒的惨烈程度,已不亚于欧陆的西线战场。东瀛的炮火依旧凶猛,但共和**队的“磐石”机枪、“震岳”迫击炮以及数量逐渐增多的“铁牛”底盘改装的简易装甲车,构成了绵密的火网,让东瀛步兵的每一次冲锋都付出惨重代价。
在山东,东瀛海军虽控制着黄海部分制海权,却始终无法突破烟台、威海等核心港口的岸防体系,其小规模登陆企图屡屡被挫败。共和国海军的“海龙”潜艇则像幽灵一样,持续猎杀着东瀛的运输船队,使其后勤补给线风声鹤唳。
在福建,尽管东瀛占领了部分沿海区域,但向内陆的推进举步维艰。驰援而至的共和国第三、第五师与原有的第八师合兵一处,依托闽中山区的复杂地形,构筑了层层阻击阵地,战事陷入了艰苦的拉锯。
战争变成了国力与意志的比拼。东瀛国内,战争的巨大消耗开始显现,反战声音悄然滋生,军部压力倍增。而共和国,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牺牲和损失,但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兵工厂日夜轰鸣,兵员补充源源不断,展现出惊人的战争潜力和韧性。
第二节:淬火的锋刃
僵持,并不意味着停滞。对于高岩和共和国的决策层而言,这正是磨砺自身、寻求突破的关键时期。战争的迫切需求,成为了技术革新最强劲的催化剂。
在武汉的“中华动力机械厂”,李德明团队在“铁牛-I型”柴油机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功率更大、可靠性更高的“铁牛-II型”,并开始尝试将其装载于重新设计的装甲车体上,一款代号“钢驹”的国产坦克原型车,正在紧张的测试中。虽然问题还很多,但那钢铁身躯碾过障碍的轰鸣,预示着共和国陆军未来的突击力量。
在南京紫金山下的秘密研究所,凌云领导的航空团队,则沉浸在悲愤与激奋交织的情绪中。一架在福建前线被击落(迫降)的东瀛“八八式”侦察机的残骸被秘密运抵此处。工程师们如获至宝,日夜不停地对其进行拆解、测绘、分析。
“东瀛人的引擎技术、气动布局,确实有独到之处……”凌云抚摸着那扭曲的铝合金骨架,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但并非不可超越!我们要吸取其长处,改进我们的‘猎鹰’!”
基于对残骸的研究和自身积累,“猎鹰-II型”的设计方案迅速成型,目标是在速度、升限和载弹量上全面超越“八八式”。同时,一款专用于争夺制空权的“隼式”战斗机,也进入了初步设计阶段。共和国的航空利剑,正在战火的淬炼下,悄然提升着锋芒。
而在青岛的造船厂内,船台上弧光闪烁。吸取了黄海海战的经验教训,一款强调航速和鱼雷攻击能力的新型驱逐舰——“烈风级”的设计图纸已然铺开,其目标是成为未来共和国海军高速突击与反潜的中坚。对“海龙”级潜艇的改进也在同步进行,重点是提升潜航时间和隐蔽性。
这些在后方默默进行的技术攻坚,看似远离前线硝烟,却承载着共和国打破战场僵局、赢得未来主动权的希望。
第三节:暗流的博弈
战争不仅发生在明面的战场,也涌动在无形的外交与情报战线。东瀛在军事上陷入僵局,开始更多地运用外交手腕,试图离间共和国与潜在支持者的关系,并争取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列强的同情或默许。
在北平(北京,此时仍有一些外国使馆),东瀛外交官频繁活动,向约翰牛、高卢鸡等国公使渲染“赤色威胁”(污蔑共和国政权性质),并暗示共和国若获胜,将严重损害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试图激活那条“以夷制华”的旧链条。
同时,东瀛也加强了对共和国内部的情报渗透和策反活动,目标直指一些对现行政策不满的地方实力派、失意政客,甚至试图在共和国高层寻找突破口。
共和国的内卫府与军情部门,如同张开的蛛网,全力应对。数起试图向敌方传递军事情报、策动小规模叛乱的事件被及时挫败,相关人等被迅速逮捕并严惩,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在外交上,伍廷芳及其团队则针锋相对。他们利用各种国际场合,持续揭露东瀛的侵略野心和战争暴行,强调共和国是在进行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同时,秘密加强与德意志(尽管其自身深陷欧战)、美利坚(丑国)乃至一些北欧中立国的联系,寻求可能的军火贸易、技术合作或外交声援,哪怕只是为了避免被完全孤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