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14章 全国形式

北洋钢铁军魂 第114章 全国形式

作者:爱吃藿菜的巫虫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17:39:09

第一节:无声的惊雷

春寒料峭的北京西郊,一座新挂牌的“国家计量科学研究院”内,气氛却如同盛夏雷雨前般压抑凝重。研究院的负责人,正是之前在无线电领域取得突破的方觉。此刻,他正面对着一场远比技术攻关更为复杂的风暴。

风暴的源头,是一份由他牵头制定的《共和国工业标准化暂行条例(草案)》。这份看似枯燥的文件,意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机械零件、螺纹、电压、材料规格等基础标准。然而,草案甫一提交至由各部官员、地方代表及工商界人士组成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审议,便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我江南机器织布局的螺丝,用了三十年,凭什么要按你们这劳什子标准重做模具?这得花多少钱?!”一位来自上海的老派实业家拍案而起,脸色涨红。

“还有这电压!我天津的工厂用的都是110伏,你们非要搞什么220伏标准,难道要我全部机器报废不成?”另一位代表随声附和。

“各地情况不同,强行统一,乃是削足适履,徒增困扰,阻碍民生!”更多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

阻力不仅来自既得利益者,更源于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意识和旧有生产习惯的惯性。统一标准,意味着许多中小作坊和旧式工厂需要更新设备、改变工艺,短期内成本剧增。反对的声浪迅速从委员会蔓延至报纸,一些保守派报纸甚至刊文指责这是“北方官僚不顾南方实情的瞎指挥”,是“与民争利”。

方觉在会议上据理力争:“诸位!没有统一的标准,上海的机器坏了,无法用汉阳的零件替换;南方的电器,到了北方可能无法使用!这如何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如何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又如何与洋货竞争?眼前的困难是有的,但这是强国必经之痛!”

然而,理解者寡,反对者众。草案在争吵中被搁置,标准化进程遭遇重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真刀真枪的战役,它考验的,是这个新生政权打破千年积习、重塑国家经济筋骨的决心与能力。

第二节:淬火之钢

就在标准化之争陷入僵局的同时,另一个关乎共和国安危的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更为隐秘却也更为彻底的“淬火”。

总参谋部下属的“军事改革办公室”内,灯火彻夜通明。一份份基于近几次战役经验教训总结的报告,以及来自德国顾问团的评估建议,被反复研讨。高岩亲自参与了核心方案的制定。

改革的矛头,直指旧军队遗留下来的最后顽疾——山头主义与裙带关系。

“必须彻底打破以地域、宗派为纽带的老式军队结构!”王奎指着编制表,语气斩钉截铁,“各师、旅、团,必须进行大规模、跨区域的军官和士兵轮换、混编!绝不能再有什么‘湘军’、‘淮军’的影子!要让他们只知道有国家,不知道有派系!”

一场代号“淬火”的军队整编运动悄然展开。来自北方的“雷霆纵队”骨干被调往南方新整编的师团担任主官,而原属南方系统的精锐部队则被抽调至辽东、朝鲜驻防。中下层军官被集中送至新成立的“陆军军官学院”短期轮训,学习统一的战术条令、后勤标准和政治纲领。

阻力同样巨大。一些习惯了在老家附近当兵、与乡里长官关系盘根错节的军官消极抵制,甚至暗中串联;部分士兵也对背井离乡感到不安。但执政府和军队高层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数名抵制轮换、散布不满情绪的资深标统(团长)被立即撤职查办,情节严重者甚至被军法审判。同时,配套的《军人优待及安置条例》迅速颁布,提高军饷,承诺退伍后的土地分配和工作安排,以稳定军心。

另一方面,基于“启明星”号巡洋舰和“蛟龙”级潜艇的成功经验,海军正式提出了“近海防御与远洋存在相结合”的新战略,开始规划建造更大吨位、更强火力的装甲巡洋舰乃至战列舰的可行性研究。空军(此时仍以飞艇和少数试验性飞机为主)的筹建也被提上日程,从陆军中遴选优秀青年前往德国学习飞行技术。

军队,这支共和国的脊梁,正在阵痛中被反复锤炼,朝着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方向坚定迈进。

第三节:民心的秤杆

标准化与军队整编的波澜尚未平息,一场波及范围更广、牵动底层无数人神经的风暴,在共和国的广袤乡村酝酿。依据《土地改革暂行条例》,南方几个省份开始了更为深入的土地清丈和分配工作。然而,与北方相对顺利的情况不同,在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土地关系更为复杂的江南和两广地区,改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软抵抗。

在广东顺德的一个大族村落,以族长陈永年为首的乡绅们,表面上积极配合土改工作队,甚至主动“捐献”出部分族田,但暗地里,却利用宗族权威和复杂的田亩账册,隐瞒了大量实际耕种的“黑田”,并通过威逼利诱,让许多佃户不敢声张,甚至出面作证称那些田地本就是族产。

“工作队的同志,我们陈家世代诗书传家,最是遵纪守法。这些田契、账册,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绝无隐瞒啊!”陈永年捻着胡须,一脸诚恳地对工作队干部说道。

工作队缺乏足够熟悉当地情况、精通账目的人才,面对堆积如山的陈旧地契和看似无懈可击的账册,以及村民们闪烁其词、敢怒不敢言的态度,工作一时陷入僵局。类似的情况在南方多处上演,土地改革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进展缓慢。

消息传回登州,高岩意识到,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武装工作队,难以撼动千年宗法社会形成的坚固壁垒。他召见了内卫府负责人赵三槐和司法总长。

“旧势力的根须,扎在乡土人情和蒙昧无知之中。”高岩沉声道,“拔除它们,需要用新的秤杆去称量民心。光靠我们的人不够,要发动群众自己起来。”

他指示:从北方已完成土改的地区,抽调一批出身贫苦、立场坚定且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南方土改工作团”,南下支援。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协助清丈土地,更重要的是,深入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语言宣传政策,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帮助他们组织起自己的农会。

“同时,”高岩看向司法总长,“加快《土地改革法》的细则制定,对恶意隐瞒土地、破坏土改的行为,明确量刑标准。选择几个典型案件,组织巡回法庭,公开审判,以儆效尤!要让所有人看到,共和国保护的是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利益,任何试图阻挡这股洪流的人,都将被碾碎!”

第四节:未雨绸缪

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同样牵动着登州执政府的神经。寇松勋爵率领的英国代表团虽已表现出妥协意向,但最终的条约谈判仍在胶着中。而来自欧洲的情报显示,德意志帝国与英、法、俄等国的关系日趋紧张,巴尔干半岛俨然已成为新的火药桶。

“欧洲的列强们,目光已经逐渐从远东收回,聚焦于他们自家门口的纷争。”外交总长伍廷芳在最高军政会议上分析道,“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我们可能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来专注于内部建设;挑战在于,一旦欧洲爆发大战,德国能否继续提供如此力度的支持?我们与英国的关系又将如何演变?国际市场必然受到巨大冲击。”

高岩凝视着世界地图上那片即将被战云笼罩的欧洲,缓缓道:“我们不能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任何外部力量。德国人的帮助很重要,但归根结底,我们要靠自己。”他转向王奎和工业总局负责人,“军队的整编和装备更新要加速!五年计划中关乎国防工业的项目,优先级提到最高!我们要争取在欧洲的麻烦彻底爆发前,初步建立起能够自保的国防体系。”

“另外,”他看向伍廷芳,“对英谈判,可以再灵活一些。在不损害主权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某些经济条款可以适当让步,争取尽快达成协议,稳住南方局势和对外贸易渠道。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窗口,强身健体。”

会议结束时,夜色已深。高岩独自留在办公室,看着墙上那幅巨大的共和国地图,上面标注着各项建设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标准化之争、军队整编、南方土改的困境、变幻的国际局势……这一切,都如同巨大的磨盘,考验着这个新生国家的韧性与智慧。

他知道,砺刃的过程必然充满痛苦与摩擦,但唯有经历此番锤炼,共和国这把初铸的利刃,才能斩断前路上的一切荆棘,寒光映照未来。

【系统提示:内部深层改革遭遇强力反弹(标准化、军队、土改)。“砺刃”效应生效:国家治理体系韧性经受考验,突破后将获得质的提升。国际局势变化带来战略机遇期。警告:改革阵痛可能引发局部社会不稳定,需精准掌控力度与节奏,防止矛盾激化。】

砺刃之痛,乃为锋芒所必承。共和国这艘巨轮,正航行在最为曲折险峻的河道,掌舵者的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其能否顺利抵达彼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