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的晨雾还没散尽,花椒与牛油的香气就已经顺着青石板路漫开。吴梦琪攥着帆布包的背带站在周记酸辣粉摊前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嘉陵江的潮气裹着露水打湿了她的帆布鞋。帆布包里的笔记本已经摊开在膝盖上,第一页写着 “周记酸辣粉调研 Day1”,笔尖悬在纸上,等着记录新的发现。
周叔正蹲在老坛前舀辣椒,蓝布褂子的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小臂上虬结的青筋。他手里的木勺搅动着坛子里的红辣椒,咕嘟咕嘟的声响里飘出酸香,那是老坛发酵特有的味道。听到脚步声,他头也没抬,只是闷闷地说:“不是说了让你晚点来?粉还没捶好。”
“周叔早。” 吴梦琪没在意他语气里的疏离,找了个离摊位最近的石阶坐下,笔记本摊在膝盖上,“我想看看您熬汤的过程,听说您的汤熬得最香。” 她特意把 “最香” 两个字说得轻缓,眼角的余光瞥见周叔舀辣椒的动作顿了顿。
大铁锅里的骨汤已经泛着奶白,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八角、桂皮、香叶在汤里翻滚,香气浓得化不开。周叔往灶里添了块柴,火光舔着锅底,把他的影子投在身后的老墙上,忽明忽暗。“熬汤没什么好看的,就是骨头要新鲜,火要够稳。” 他嘴上说着,却没赶吴梦琪走。
吴梦琪的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晨 5:00,骨汤已熬制 3 小时,汤色乳白,香气峰值(花椒 骨香 发酵辣椒),建议拍摄时段 —— 晨光斜射时,汤面反光可凸显醇厚感。” 她特意在 “香气峰值” 旁画了个小太阳,旁边标注 “游客晨练时段经过,驻足率高”。
这时,两个晨练的老人路过摊位,被汤香勾得停了脚:“老周,今儿汤熬得够味儿啊!” 周叔脸上难得露出点笑意,拿起长勺舀了两勺汤装进小碗:“刚熬好的,尝尝?” 老人喝完咂咂嘴:“还是你这汤地道,比街口那家香精味儿强多了。”
吴梦琪把这段对话记在笔记本上,在 “核心竞争力” 一栏写下:“3 小时慢熬骨汤,无添加剂,获本地老客认证”。她抬头时,正对上周叔投来的目光,那眼神里少了些戒备,多了些探究,像是在琢磨这姑娘到底想干什么。
上午十点,磁器口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吴梦琪站在摊位侧面,手里拿着个小本子,默默统计着游客的点单偏好。“老板,多加豌豆!”“要特辣,再加两勺醋!”“能不能真空包装带走?” 游客的声音此起彼伏,周叔忙得脚不沾地,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红油里溅起小水花。
吴梦琪的笔在纸上不停跳跃:“游客点单偏好统计:70% 要求加双倍豌豆,65% 选择中辣以上,40% 询问真空包装。痛点:豌豆常售罄,真空包装后反馈‘粉坨’‘汤漏’。” 她注意到周叔的豌豆桶很快见了底,有游客因为没加到豌豆嘟囔着走了,连忙在旁边画了个感叹号:“建议增加豌豆备货量,设置‘豌豆自由’套餐(加量 50%,单价 1 元)。”
中午收摊的间隙,周叔坐在竹凳上抽烟,看着吴梦琪蹲在地上整理数据,纸页上画满了图表和符号。“你这记的啥?天书啊?” 他忍不住问,烟圈从嘴里吐出来,在阳光下慢慢散开。吴梦琪把笔记本递过去,指着 “豌豆需求曲线” 说:“您看,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是高峰,这时候豌豆最容易卖完,提前备足能多卖至少十单。”
周叔盯着图表看了半天,眉头慢慢舒展:“你还真研究这个?”“嗯,” 吴梦琪点头,“好手艺也得懂客人喜欢啥,不然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出去。” 她这话像是说到了周叔心坎里,他没再反驳,只是把烟蒂摁灭在烟灰缸里,起身去搬下午要用的红薯粉。
第二天凌晨,吴梦琪来得更早。她刚走到巷口,就听见 “砰砰砰” 的捶打声,那声音沉闷而有节奏,在寂静的晨雾里格外清晰。周叔正站在石板上捶粉团,手里的木槌足有三斤重,每一下都砸在粉团上,震得地面都微微发颤。粉团在他手下渐渐变得光滑透亮,泛着淡淡的米白色。
“周叔,我能试试吗?” 吴梦琪犹豫了半天,还是开了口。周叔停下动作,上下打量她:“你?细皮嫩肉的,别闪了腰。”“我有力气!” 吴梦琪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不算明显的肌肉,“我大学练过排球,臂力不差。” 周叔被她较真的样子逗笑了,把木槌递过去:“小心点,别砸脚。”
木槌比想象中重得多,吴梦琪刚举起来就晃了晃,第一下砸偏了,粉团滚到一边。周叔哼了声:“看好了,手腕要稳,力道要匀,一下是一下。” 他接过木槌示范,胳膊带动手腕发力,木槌落下时精准地砸在粉团中心,发出 “砰” 的闷响。“这粉要捶够数才筋道,少一下都不行。”
吴梦琪跟着学,一下、两下、三下…… 木槌震得她手腕发麻,虎口隐隐作痛,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晨雾里,她的影子和周叔的影子交叠在一起,随着捶打的动作上下晃动。“歇会儿吧,看你那脸红的。” 周叔接过木槌,语气比昨天柔和了些,“这活儿不是你们小姑娘干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