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个磨损的皮质笔记本,封面烫金的“职业规划咨询”字样早已斑驳,却被他擦得发亮。上午九点零三分,他刚把一杯温水放在来访者面前,笔记本就被翻开到最新一页,笔尖悬在“来访者:陈雨,26岁,互联网公司运营”这行字上方,等着捕捉第一个关键信息。
“我昨天又跟主管吵架了。”陈雨把帆布包往椅子底下塞了塞,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咖啡杯耳,“他让我改第五版活动方案,说我没抓住用户痛点,可我觉得他根本不懂年轻人喜欢什么。现在我看到工作群的消息就心慌,早上甚至想装病请假。”
林夏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四象限图,左边写“个人诉求”,右边写“职场现实”。“你觉得‘抓住用户痛点’和‘年轻人喜好’是对立的吗?”他把笔记本推到陈雨面前,笔尖停在象限交界处,“比如你上次提到的校园推广活动,你想做盲盒联动,主管希望侧重考研资料优惠,这两者有没有可能结合?”
陈雨盯着图表愣了两秒,突然抬起头:“我之前没想过!盲盒里可以放考研资料优惠券,再搭配年轻人喜欢的文创周边,这样既满足了主管要的转化目标,又能吸引学生参与。”她的声音不自觉提高,手指在桌面上快速比划,之前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下来。
林夏笑着点头,在“解决方案”那栏补充上“需求融合测试”:“明天可以先做个小范围调研,找十个目标用户问问想法,用数据支撑你的方案,主管更容易接受。另外,你说看到工作群消息就心慌,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消息处理清单’,每天固定两个时间段回复工作消息,避免随时被打扰,试试能不能缓解焦虑。”
送走陈雨时,前台小姑娘递来一份文件:“林老师,这是下周高校就业指导讲座的流程表,主办方说希望你加一个‘跨专业求职’的互动环节。”林夏接过文件,指尖划过“财经大学,100人规模”的字样,突然想起三年前的自己——那时他刚从企业人力资源部辞职,转型做职业规划师,第一次去高校讲座时,紧张得把发言稿背了整整五遍,却在提问环节被学生问得哑口无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妻子苏晚发来的照片:女儿林念在幼儿园画的画,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是帮人找路的人”,旁边画着一个举着地图的小人。林夏忍不住笑了,回复“晚上带念念去吃她最喜欢的草莓蛋糕”,然后把手机揣回口袋,快步走向会议室——十点还有个团队复盘会,要和同事们讨论上个月的咨询案例。
会议室里,同事张薇正对着投影幕布叹气:“这个来访者太固执了,35岁,做了十年销售,想转行做产品经理,却不愿意接受培训,说‘凭经验就能做好’,我跟他沟通了三次,还是没说通。”
林夏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翻开放在桌上的咨询记录:“他提到‘十年销售经验’时,语气里带着自豪感,说明他很在意自己的职业积累。你试试从‘经验转化’的角度切入,比如销售时积累的用户需求判断能力,其实是产品经理需要的核心能力,再帮他梳理出需要补充的技能,比如原型设计、数据分析,让他觉得转型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经验升级’。”
张薇眼睛一亮,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对哦!我之前一直强调‘要学新东西’,没考虑到他会觉得是在否定自己的过去。下次沟通时,我先肯定他的销售经验,再跟他聊技能补充,应该会好很多。”
复盘会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中午十二点,林夏才拿着笔记本走出会议室。路过茶水间时,他听到两个实习生在小声讨论:“昨天那个来访者,都40岁了还想裸辞创业,林老师居然没劝他,反而帮他做风险评估,你说会不会有点不负责任啊?”
林夏停下脚步,没有立刻进去,而是靠在门外听着。另一个实习生说:“可我觉得林老师做得对,那个来访者已经准备了半年的启动资金,还做了市场调研,只是家人不同意,才来找我们咨询。林老师帮他分析风险点,比如现金流储备、客户资源对接,其实是在帮他更稳妥地实现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劝退’。”
林夏嘴角扬起一丝笑意,转身走向办公室。他始终觉得,职业规划师不是“人生指挥官”,而是“导航员”——来访者才是掌握方向盘的人,他的职责是帮对方看清路况,避开陷阱,而不是替对方决定去向。
下午一点半,林夏接待了今天的第二个来访者,29岁的程序员周明。刚坐下,周明就把一份简历推过来,语气疲惫:“林老师,我想转行做自由职业者,帮人做网站开发,可我投了十几个外包项目,都没人回复,你帮我看看简历是不是有问题。”
林夏拿起简历,快速浏览了一遍:“你的项目经验写得很详细,比如‘负责电商平台后端开发’,但缺少‘成果量化’。比如这个项目,你有没有优化过代码,让页面加载速度提升了多少?或者帮客户减少了多少服务器成本?自由职业者的客户更在意‘能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做过什么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