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指尖在移液枪的刻度旋钮上停顿两秒,将枪头对准离心管时,实验室的荧光灯突然闪烁了一下——凌晨三点的生物实验室里,只有他这台超净工作台还亮着冷白的光,映得离心管里的溶液泛着淡蓝色的荧光,像极了上周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未成功表达的蛋白结晶。
“还差0.5微升。”他盯着移液枪上的刻度线,将枪头里的缓冲液缓缓推入离心管,液体滴落时发出极轻的“嗒”声,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桌角的电子计时器显示“14:32:15”,这是他今晚开始的第三组蛋白纯化实验,前两组都因为缓冲液配比偏差,导致目标蛋白在离心时随杂质沉淀,全部失败。
超净工作台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实验数据:“22:00 第一组:Tris-HCl缓冲液pH8.0,NaCl浓度200mM,离心转速rpm,结果:蛋白沉淀于管底”“00:15 第二组:pH调整至8.5,NaCl浓度150mM,转速不变,结果:部分蛋白溶解,纯度未达60%”。每一行数据后面都画着折线图,红色的曲线代表目标蛋白的回收率,两次都卡在“30%”的阈值以下,像根绷紧的弦,悬在纸页上方。
“林哥,还没走?”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师弟陈阳抱着一摞培养皿路过,探头看了眼超净工作台里的离心管,“又在跟蛋白纯化较劲?我早上走的时候,你就已经在配缓冲液了。”
林夏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移液枪还握在手里:“最后试一次,把NaCl浓度降到100mM,pH维持8.5,再不行就得重新优化表达载体。”他指了指笔记本上的曲线,“前两次杂质和目标蛋白的等电点太接近,离心时分不开,这次调低盐浓度,看看能不能拉开差距。”
陈阳把培养皿放在旁边的实验台上,凑过来帮他核对试剂瓶标签:“Tris-HCl是上周刚配的,pH校准过;NaCl是分析纯,没问题;蛋白酶抑制剂也在有效期内。”他顿了顿,“要不先歇会儿?你从昨天下午进实验室,已经快二十个小时没合眼了。”
“等这组离心完再说。”林夏将离心管放进离心机,设置好参数——rpm,4℃,30分钟。按下启动键时,离心机发出轻微的嗡鸣,他才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实验室的窗外,天还是墨蓝色的,远处的居民楼只有零星几盏灯亮着,他想起昨天出门时,妻子在门口递给他的保温桶:“里面煮了银耳羹,记得热了喝,别又像上次那样饿到胃痛。”
保温桶还放在实验台的角落,里面的银耳羹早就凉透了。林夏起身去茶水间接热水,路过细胞培养室时,看见里面的孵箱还亮着绿灯——里面培养着他转染了重组质粒的HEK293细胞,明天早上需要观察细胞状态,如果细胞存活率低于80%,之前的转染实验就得全部重做。
接完热水,他拆开一包饼干,一边吃一边翻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实验还在做,估计天亮才能回去,你和孩子先睡,不用等我。”妻子很快回复:“注意身体,银耳羹记得热,孩子睡前还问你什么时候回来,说想让你看他画的‘会发光的细胞’。”
林夏的眼眶有点发热。上周六他难得休息,陪儿子在家画画,儿子非要画“爸爸实验室里的细胞”,用荧光笔画了满纸的蓝色小圆点,说“这样细胞就能发光,爸爸就能早点找到想要的蛋白了”。那幅画现在贴在他实验室的储物柜上,每次实验遇到瓶颈,他都会看一眼,心里就多了点坚持下去的力气。
凌晨四点十五分,离心机的蜂鸣声响起。林夏快步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取出离心管——管底的沉淀比前两次少了很多,上清液泛着淡淡的乳白色,这是目标蛋白溶解的迹象。他抑制住心里的激动,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滴入蛋白浓度检测试剂盒,等待结果的三分钟里,他的指尖都在微微发抖。
“58%!”试剂盒显示的浓度值让他眼前一亮,虽然还没达到70%的预期目标,但比前两次已经好了太多。他立刻将上清液转移到蛋白纯化柱,按照流程进行洗脱,每收集一管洗脱液,就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纯度,直到第6管时,仪器显示“72%”——这是他这一周来,第一次达到实验要求的纯度标准。
“成了!”林夏掏出手机,对着检测数据拍了张照,发给导师张教授。张教授秒回:“好!明天上午十点组会,你准备下汇报,我们讨论后续的结晶实验。”
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疲惫感瞬间涌了上来。林夏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刚读博的时候,第一次做蛋白纯化实验,因为把缓冲液的pH值调错了,整整一周的实验全部白费,他躲在实验室里掉眼泪,张教授拍着他的肩膀说:“科研就是在无数次失败里找成功的规律,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一个错误答案,慢慢来,别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