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风险预警指标时,办公室的中央空调刚完成第三轮换气。蓝色光标在“个人消费贷逾期率”那行数据上闪了三下,最终停在3.2%的位置——比上月高出0.8个百分点,距离风控红线仅剩0.3%的缓冲空间。他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串指令,调出逾期客户的明细列表,密密麻麻的姓名和金额瞬间铺满屏幕,像一片待梳理的数字迷宫。
作为城商行风控部的中级分析师,林夏每天的工作从早上九点的“风险晨会”开始,到晚上七点的“当日数据复盘”结束。他的工位靠窗,却很少有机会看窗外的风景,大多数时候,视线都在风险模型、客户征信报告和监管文件之间切换。桌上的保温杯印着行小字:“风险无小事,细节定成败”,是去年部门评优时行长亲自送的,现在杯壁上的漆已经掉了两块。
“林夏,昨天那笔五百万的企业贷,风控报告你看完了吗?贷审会下午两点开,张总让你列席。”部门助理小陈抱着一摞文件走过,把一份厚厚的报告放在他桌上。封皮上“XX建材有限公司”的名称用加粗字体印着,旁边还贴着一张黄色便签,写着“重点关注:抵押物估值合理性”。
林夏点点头,拿起报告翻了两页。这家建材公司是首次申请贷款,抵押物是郊区的一栋厂房,评估价800万。他快速扫过财务报表:去年营收同比下降12%,流动比率1.1,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3;现金流量表显示,近三个月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主要依赖短期借款维持运营。“又是一个‘表面合规,隐性风险’的案例。”他在心里嘀咕,从抽屉里拿出计算器,开始重新核算抵押物的估值。
评估报告里说厂房建于2015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按当地工业用地基准价1600元/平方米计算,估值800万。但林夏记得,上个月郊区刚出台新的土地规划,那片区域被划入“待拆迁改造区”,未来半年内可能面临土地性质调整——这意味着抵押物的流动性会大幅下降,一旦企业逾期,银行处置抵押物时可能遇到麻烦。他打开内部系统,调出当地自然资源局的最新规划文件,截图保存后,又给评估机构打了个电话。
“您好,我是城商行的林夏,想咨询一下XX建材公司厂房的评估情况。”电话接通后,他尽量让语气保持平和。
对方是个年轻的评估师,声音里带着不耐烦:“评估报告我们已经提交了,数据都是按规范来的,有什么问题吗?”
“我注意到那片区域被划入了拆迁改造区,你们在评估时考虑过这个因素吗?”林夏直接抛出问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翻文件的声音:“这个……我们评估的时候没收到相关通知,规划文件是什么时候发布的?”
“上周三,自然资源局官网有公示。”林夏报出具体的网址和文号,“如果忽略这个因素,抵押物的估值可能存在高估,后续处置风险会很高。”
评估师的语气瞬间软了下来:“那我们重新核算一下,下午一点前给您补一份补充说明。”
挂了电话,林夏把通话记录简要记在笔记本上,又在风险报告的“抵押物分析”部分加了一段红色批注,提醒贷审会关注规划风险。这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系统提示:“个人消费贷逾期客户数量今日新增23人,其中15人为‘医美贷’客户。”
他心里一沉,点开“医美贷”的专项数据看板。近半年来,这类贷款的逾期率持续攀升,从1.2%涨到现在的4.5%,远超其他消费贷品类。林夏记得,上个月曾跟产品部提过建议,要求收紧医美贷的审批标准,比如提高首付比例、增加收入证明核查,但产品部以“业绩压力大”为由,只采纳了部分建议。
“林夏,张总找你。”小陈又走了过来,这次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说是关于医美贷的风险预警,让你过去一趟。”
林夏放下手里的工作,起身走向张总的办公室。张总在风控部待了十年,是业内有名的“风险捕手”,据说曾通过一份财务报表里的“差旅费异常”,查出过一起企业骗贷案。办公室里,张总正对着电脑皱眉头,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医美贷的逾期数据。
“你看这个趋势,再这么下去,下个月肯定要触红线。”张总指着屏幕上的折线图,“昨天监管部门刚发了通知,要求加强消费贷用途管控,尤其是医美、留学这类高风险领域。你跟产品部对接一下,三天内拿出整改方案,包括审批标准调整、存量客户排查,还有合作机构的准入复核。”
“好的张总,我今天就跟产品部开会。”林夏接过张总递来的监管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另外,我发现部分医美机构存在‘联合套现’的嫌疑,比如引导客户申请贷款后,以‘服务费’的名义收回部分资金,这可能是逾期率高的重要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