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的上海总笼着层薄雾,林夏站在工作室落地窗前,指尖摩挲着竹编的窗棂。楼下弄堂里,卖栀子花的阿婆撑着油纸伞走过,竹篮里的花团沾着水珠,香气顺着潮湿的空气飘进室内,和工作室里苎麻与青竹的气息混在一起。工作台边的老式座钟发出滴答声响,与远处黄浦江上传来的汽笛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
夏姐,这批订单又要加急。助理小周抱着一摞设计稿推门进来,发梢还滴着水,那个法国品牌临时追加了两百件杯垫,说是要赶米兰设计周。小周的帆布包侧边挂着林夏送她的手工编织钥匙扣,是用渐变的棉线编出的鸢尾花造型,此刻随着她急促的动作轻轻摇晃。
林夏转身时,手腕上的藤镯撞出轻响。工作台上散落着各色材料:深褐色的椰壳纤维、泛着珍珠光泽的贝壳线,还有她特意从云南带回的香云纱边角料。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她手中能变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工作台的角落,还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是她刚入行时写下的用双手编织时光。
让他们先选三款现成的纹样。林夏拿起桌上的设计图,图纸上是她新创的系列,用银线和亚麻编织出银河旋转的轨迹,告诉采购部,这批要用日本进口的夜光纤维,虽然成本高,但效果绝对值得。她边说边在设计图上标注注意事项,字迹工整而有力,多年握针编织的习惯,让她的笔迹都带着独特的韵律。
手机在工作台上震动,是母亲打来的视频通话。画面里,母亲举着一团毛线抱怨:你寄回来的这种金丝线根本织不了毛衣,扎得慌!林夏笑着解释:妈,那是做装置艺术用的,你试试用我放在抽屉里的羊绒线。视频的背景里,能看到墙上挂着林夏初中时编织的第一条围巾,虽然针法稚嫩,却被母亲精心装裱起来。
挂断电话,林夏的目光落在墙上的照片。那是她在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上的展位,展台上陈列着用再生塑料编织的灯具,在射灯下折射出奇幻的光影。照片里的自己穿着黑色连衣裙,站在作品前,眼神明亮而自信。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那次展会,她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反复调整灯具的编织结构,只为了让每一缕光线都能完美呈现。
夏姐,有人找。小周的声音打断了回忆。工作室门口站着个男人,深蓝色西装被雨水洇湿,手里却小心护着一个文件袋。男人的皮鞋上沾着些许泥点,显示出他可能在雨中奔波了许久。
林设计师,我是云栖酒店的采购经理,想请您为我们新开业的顶层餐厅定制一批餐垫和桌旗。男人递上名片,我们希望能体现江南水乡的特色,但又要有现代感。名片边缘带着轻微的毛边,似乎被他在手中攥了很久,显示出他对这次合作的重视。
林夏接过文件袋,里面是酒店的设计图。玻璃幕墙环绕的餐厅,360度俯瞰黄浦江,月光与江景交相辉映。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敲打,突然想起去年在乌镇收集的蓝印花布。那是她在一个老作坊里,跟着老师傅学习传统印染工艺时留下的珍贵素材,每一块布都承载着江南的历史与故事。
我需要两周时间出设计稿。林夏说,不过我想先去实地看看。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下初步的灵感,字迹间还夹杂着一些随手画出的草图,那些跳跃的线条,仿佛已经开始编织未来的作品。
第二天清晨,林夏带着速写本来到云栖酒店。站在尚未完工的餐厅里,江风透过脚手架吹进来,掀起她的发丝。她蹲下身,用铅笔在本子上快速勾勒:将蓝印花布的纹样拆解重组,用竹篾编织出流水的形态,再融入不锈钢丝线增加现代感。在速写本的空白处,她还写下了对材料质感的要求,比如竹篾要保留自然的纹路,不锈钢丝要经过特殊处理,使其既有金属光泽又不会过于冰冷。
回到工作室,林夏立刻投入创作。她把自己关在样品间,桌子上堆满了试验品:有的纹样太繁复失去了轻盈感,有的材质搭配不协调。当她第五次拆开已经完成一半的样品时,小周忍不住说:夏姐,这个其实已经很好了。
不够。林夏的眼睛布满血丝,手里的钩针不停穿梭,要让客人在触碰的瞬间,能感受到江水的流动和月光的温柔。她起身走到材料架前,取下一卷丝绸线,这种线表面有微妙的纹理,在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或许能用来表现月光洒在江面的效果。
深夜的工作室只有台灯亮着,林夏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法国品牌的负责人发来消息,附上一张照片:米兰设计周上,他们的展位前挤满了人,林夏设计的杯垫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Lin,所有人都在问这些杯垫的灵感来源!消息后面跟着一连串惊叹号。林夏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回复道:告诉他们,灵感来自中国江南的雨夜。她放下手机,目光落在窗边的一盆绿萝上,这盆植物是她刚开始创业时种下的,如今藤蔓已经爬满了整个花架,见证了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