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方冲出帐篷后,那死寂并未被打破,反而像是吸入了他逃离时带出的那股激烈情绪,变得更加沉重而粘滞。默夫站在原地,听着那踉跄的脚步声迅速远去,最终消失在营地麻木的背景噪音里。他缓缓走到帐篷口,撩开一角,向外望去。
灰白色的天空依旧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几个面黄肌瘦的士卒抬着一具用破草席裹着的尸体,默不作声地从不远处走过,走向营外那据说已经埋不下人的乱葬岗。没有人抬头多看他们一眼,仿佛那只是搬走一件破损的杂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比腐烂更可怕的气味——那是希望彻底死去的味道。
默夫放下帘子,回到帐篷里。油灯的光芒将他的影子投在帐壁上,拉得很长,摇曳不定,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他并不后悔对晁方说那些话。那些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是生存下去的必备认知,是无数次死亡换来的教训。那个书生,如果他还想在这艘正在沉没的破船上多待一刻,就必须认清这一点。
但是……
但是为何心头会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滞涩?为何那年轻人最后看他时,那混合着震惊、痛苦和倔强的眼神,会像一根细刺,扎在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
他走到木箱前,打开,又看了一眼那卷静静躺着的竹册。工整的字迹,清晰的条陈。他甚至可以想象出晁方在油灯下,如何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些在他看来“迂腐”却……却无比“正确”的东西。
“诛暴秦,安天下”。
“恪尽职守”。
“秉持公心”。
这些词语,像遥远时空传来的微弱回音,撞击着默夫被层层玩世不恭包裹的内心。曾几何时,在最初的、早已模糊的轮回里,他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模糊的冲动?或许早已被无穷无尽的死亡和背叛磨蚀殆尽了。
他烦躁地合上箱盖,发出“哐”一声轻响。试图将那些不合时宜的情绪也一并关进去。
然而,仅仅过了半天,就在默夫以为那次不愉快的谈话已经结束时,晁方又出现了。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闯进来,而是站在帐篷外,声音依旧有些发紧,却带着一种固执的平静:“默夫兄,可否再谈一谈?”
默夫皱了皱眉。这家伙,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读书读傻了,听不懂人话?他本不想理会,但沉默了片刻,还是沉声道:“进来。”
帘子掀开,晁方走了进来。他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却重新凝聚起来,不再是上午那种崩溃般的迷茫,而是多了几分沉凝和……坚持。他甚至换了一件稍微旧些的军服,仿佛在刻意抹去那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洁净感”。
他没有寒暄,直接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默夫兄,你上午所言,我思之良久。”
默夫抬了抬眼皮,没说话,等着他的下文。
“你所见的贪腐、不公、人心沦丧、上层倾轧,皆为事实。”晁方缓缓说道,他似乎在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让话语显得更客观,“我无法否认。我也见过士卒抢掠民粮,见过军官中饱私囊,见过……许多不堪之事。”
他顿了顿,仿佛回忆起那些画面让他感到痛苦:“但是,默夫兄,是否因为黑暗存在,我们便要认同黑暗?是否因为艰难,我们便要放弃尝试?是否因为大多数人都在泥潭中打滚,我们便也要跟着一起沉沦?”
他的目光灼灼,看向默夫:“你问我起义为何?我问你,若不起义,我等如今何在?或许早已成为骊山脚下的一具枯骨,或是阿房宫里的一块砖石!正是因为有人不甘于被砍头,不甘于做那无声无息的‘耗材’,才有了大泽乡的呐喊,才有了这‘张楚’的大旗!”
他的声音微微提高,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者特有的激情:“这面旗子或许此刻沾满了泥污,变得残破不堪,但它最初被举起时,难道不是为了一个‘义’字?不是为了诛除暴政,求一条活路,求一个……或许能更公平点的世道吗?”
“活路?”默夫终于开口,声音冷涩,“你现在看到活路了吗?我只看到死路。一条通向我们,通向外面的民夫,通向陈县所有被困死的人的死路!你说的‘义’字,”他嗤笑一声,“当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时候,‘义’字多少钱一斤?能换来一口吃的吗?”
“若‘义’不能让人活命,那让百姓活不下去的‘义’,还是义吗?”晁方猛地反驳,他向前一步,眼神锐利起来,仿佛终于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默夫兄,你只看到眼前的抢夺和生存,可曾想过,为何会到今天这一步?正是因为‘义’丢了!当初为何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军?是因为相信这‘义’字!如今为何民心尽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比秦吏更甚的横征暴敛,是毫无希望的掠夺!”
他的话语变得激烈,带着痛心疾首:“朱房、胡武之流,他们代表不了‘义’!陈胜王深居宫中,脱离士卒,他也快忘了‘义’!但这不是‘义’本身的错!更不能成为我们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理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