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章 智域拓新与协同胜
林氏集团的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红木长桌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林舟手里捏着一份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指尖在 “智能驾驶与车载 AI 协同” 那一页反复摩挲,抬头时眼里闪着亮:“爸,我想好了,林氏要涉足人工智能领域,而且要和驰远深度绑定 —— 把 AI 技术融入‘清鸢?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再开发配套的智能出行平台,形成协同效应。”
林正宏端着青花瓷茶杯,热气在杯口绕了个圈,缓缓开口:“人工智能可不是小数目,国内外巨头都在抢这块蛋糕,我们贸然进去,风险太大。你知道上个月,国外的‘星途科技’为了抢占智能驾驶市场,光研发投入就烧了二十个亿,我们凭什么和他们争?”
“凭我们有驰远的技术底子!” 林舟把报告推到父亲面前,指着其中一页数据,“驰远的自动驾驶传感器已经做到了 0.03 的误差,再加上我们林氏在大数据处理上的积累,两者结合,能做出比‘星途科技’更精准的路况预判系统。而且,我们还能把情绪锚点技术融入 AI 交互 —— 比如车载 AI 能根据乘客情绪调整音乐和导航语音,这是其他巨头没有的优势!”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周明拿着一个满是线路的传感器模块走进来,模块上的指示灯闪着微弱的蓝光:“林总,林哥,你们看这个!我们新研发的多模态传感器,能同时识别路况、天气和乘客微表情,比国外的单模态传感器反应快 1.2 秒。要是和林氏的 AI 算法结合,‘清鸢?智行’的自动驾驶安全系数能再提三成!”
林正宏接过模块,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外壳,指示灯的蓝光映在他眼底。他沉默了片刻,突然笑了:“好小子,算你有眼光。不过,光有技术还不够,得组建一支靠谱的 AI 团队。我认识一位在硅谷做 AI 算法的专家,叫陈宇,明天我把他请来,你们聊聊。”
可事情没那么顺利。陈宇来林氏考察的当天,就给林舟泼了冷水。他坐在会议室里,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飞快滑动,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代码:“林总,不是我泼冷水,你们的技术方向是对的,但团队配置差太远。‘星途科技’的 AI 团队有三十多个博士,其中五个是斯坦福毕业的,你们现在的团队,连做深度学习模型优化的人都没有,怎么和他们竞争?”
周明忍不住皱起眉头:“陈博士,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多高学历人才,但我们的工程师都是实战派 —— 之前‘清鸢?智行’的传感器调试,我们硬是在车间熬了三个月,把误差从 0.1 降到 0.03,这难道不比纸上谈兵强?”
“实战经验重要,但 AI 算法靠的是底层逻辑创新,不是靠熬时间!” 陈宇合上电脑,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就拿路况预判来说,‘星途科技’的算法能预测未来 10 秒的路况,你们现在的算法最多只能预测 3 秒,这就是差距。”
林舟看着两人剑拔弩张的样子,突然开口:“陈博士,我知道我们现在有差距,但我们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 —— 我们的 AI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你看,驰远的情绪锚点治疗能读懂人的情绪,我们的车载 AI 要是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提升驾驶安全,还能让出行更有温度。比如,遇到着急赶时间的乘客,AI 能自动规划最快路线,还会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焦虑;遇到带孩子的家庭,AI 能自动切换儿童模式,播放儿歌和故事。这种‘有温度的 AI’,难道不是未来的方向?”
陈宇愣住了,他盯着林舟看了几秒,突然打开电脑:“你说得对,我之前太关注技术参数,忽略了用户体验。如果你们真能把情绪识别和 AI 算法结合,说不定真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我可以留下来,但我有个条件 —— 给我三个月时间,组建一支跨领域团队,把情绪识别模块融入 AI 算法。”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氏集团的 AI 实验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陈宇带着算法团队熬夜优化模型,周明则带着驰远的工程师调试传感器,林舟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协调两边的进度。有时候,为了一个数据接口的适配,大家能从早上争论到半夜,实验室的咖啡机就没停过,空咖啡罐堆得像小山。
可麻烦还是来了。“星途科技” 得知林氏要涉足智能驾驶 AI,竟然挖走了林氏 AI 团队的两个核心工程师,还在行业媒体上放话:“林氏连基本的算法逻辑都没搞懂,就想做智能驾驶 AI,简直是笑话。”
消息传来,实验室的气氛一下子沉了下来。一个年轻的算法工程师红着眼眶说:“陈博士,要不我们还是算了吧,‘星途科技’太强了,我们根本斗不过他们。”
陈宇看着大家低落的样子,突然拿起桌上的传感器模块:“你们还记得这个模块吗?当初我们调试它的时候,误差一直降不下来,周工带着大家在车间熬了三个通宵,最后硬是靠手工校准,把误差降到了 0.03。现在这点困难,比那时候难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