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怼姐的七零爽辣人生 > 第139章 日常帷幕下的暗涌

“静默潜伏”的日子,如同一杯不断续水的淡茶,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滋味寡淡,且时刻透着一种冰冷的煎熬。沈青严格遵循着那张已化作青烟的纸条上的指令,将自己彻底缩进了“沈青”这个角色的壳里。

她不再于深夜冒险外出,不再试图探寻任何线索,甚至刻意避开了图书馆和老水塔的方向。每天的生活轨迹,简化到了极致:招待所——食堂——资料室,三点一线,规律得如同上了发条的钟摆。

在资料室里,她扮演着一个因接连惊吓而变得有些迟钝、格外勤勉以求安稳的年轻姑娘。她主动包揽了最多的琐碎工作——整理浩如烟海的过期档案,擦拭落满灰尘的书架,一遍遍核对繁琐的借阅登记簿,甚至帮周老师跑腿去其他科室送取文件。她做事认真,甚至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仿佛生怕再出一点差错。

这种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勤恳和那份挥之不去的惊惶,成功地赢得了周老师和孙、李两位资料员更多的同情与照顾。周老师会时常温言安慰她,孙大姐偶尔会从家里带块点心悄悄塞给她,连一向话不多的李师傅,在她搬重物时也会默不作声地过来搭把手。

这种来自普通同事的、不掺杂质的温暖,偶尔会让沈青冰封的心湖泛起一丝微澜,生出几分真实的恍惚。有那么几个瞬间,她几乎要忘记潜伏的重压,忘记那些黑暗中窥视的眼睛,只想沉溺在这份看似平静的日常里。

但理智总会及时将她拉回冰冷的现实。她清楚地知道,这平静的帷幕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她“融入角色”的表演,本身就是在下一盘危险的棋,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对话,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她的感官并未因“静默”而迟钝,反而变得更加敏锐。她留意着资料室每一个微小的异常。

她注意到,周老师眉头紧锁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时常对着一些内部通知或文件发呆,偶尔还会望着那扇通往核心区域方向、紧闭的铁门,发出几不可闻的叹息。这位资深技术员,显然对“七·三一”工程的现状忧心忡忡。

她还留意到,孙大姐虽然依旧热情,但有时会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在整理文件时偶尔会拿错卷宗,或者对着空处发愣。李师傅则更加沉默,那双布满老茧、惯于摆弄工具的手,在翻阅某些技术图纸时,会无意识地、极其轻微地颤抖。

整个资料室,乃至整个404厂,都笼罩在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之下。核心区域事故的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厂里的安全保密大检查一轮严过一轮,保卫科的人员出入各个科室的频率明显增高。一种山雨欲来、人人自危的气氛,在无声地蔓延。

这天下午,沈青被周老师叫去,协助整理一批刚刚解封的、年代较为久远的基建档案。这些档案纸张泛黄,散发着霉味和灰尘的气息,记录着404厂建设初期,这片戈壁荒滩上筚路蓝缕的岁月。

“把这些按项目和年份重新归类,核对一下目录,缺失的或者对不上的,单独标记出来。”周老师指着角落里几大箱积满灰尘的档案袋吩咐道,语气带着疲惫,“这些都是老古董了,但上面要求梳理备份,说不定里面有些原始数据对现在的事故分析有参考价值。”

沈青应了一声,戴上口罩和套袖,埋头开始工作。她仔细地打开每一个档案袋,将里面泛黄脆弱的图纸、报告、施工记录一一取出,按照周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核对、登记。

这项工作枯燥而耗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 dust mites在光线中飞舞,时间的尘埃在她指尖流淌。她看到了当年勘探队员手绘的地形图,看到了第一批建设者住地窝子的照片,看到了关于水源勘测、电站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这些沉默的档案,无声地诉说着一段充满理想与汗水的激情岁月。

然而,在这宏大的历史叙事缝隙中,沈青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在一份关于厂区早期地下管网铺设的验收报告附件里,她发现了几页被单独折叠起来、用红笔醒目地标注着“异常情况记录”的纸张。

上面记录着,在铺设通往现在核心区域方向的某段主电缆沟时,曾多次遭遇不明原因的“轻微渗水”和“局部管壁异常冷凝”现象,当时的技术人员无法合理解释,最终只能以“地质结构特殊”和“施工工艺误差”草草结案。

渗水?异常冷凝?

沈青的心微微一动。这让她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图书馆死投点地砖背面,那两次触摸到的、非同寻常的潮湿感。难道那只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未被重视的地质或水文现象?还是说……这地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她不动声色地将这几页异常记录按照正常流程归类,没有做任何特殊标记,但内容已牢牢刻印在脑海里。

继续整理。在另一箱关于厂区辅助建筑,包括那个老水塔的原始设计图纸和施工日志中,她又有了一些发现。老水塔的建造时间,比厂区主体建筑要稍晚一些,而且其基础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初的方案似乎对地基的承重和稳定性有着远超实际需求的要求。

为什么一个辅助水塔需要如此坚固的基础?仅仅是为了应对戈壁的风沙和可能的地质活动?还是……那下面,原本计划承载别的什么东西?

这些来自历史尘埃深处的细微疑点,像散落的珍珠,暂时还无法串联成清晰的线索,但沈青知道,它们可能都与“七·三一”工程,与眼下错综复杂的局面,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她将这些疑问压在心底,依旧扮演着那个只关心手头工作的、有点胆小的资料员。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沈青在食堂吃饭时,偶然听到了邻桌几个技术员的低声议论。

“听说了吗?第三研究室那个杨工,好像生病住院了。”

“哪个杨工?杨振华?”

“对,就是他。说是急性阑尾炎,昨晚连夜送去基地医院了。”

“这么突然?前两天不还好好的……”

“谁知道呢,现在这节骨眼上,什么事都不好说。”

杨振华住院了?急性阑尾炎?

沈青拿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这消息来得太巧了。就在核心区域事故调查陷入僵局,指向他篡改数据的警告纸条出现后不久,他就“恰好”生病住院了?是巧合,还是金蝉脱壳?或者是……灭口前的隔离?

她低下头,默默扒拉着碗里的饭菜,味同嚼蜡。纸条上明确指认杨振华是内鬼,是破坏行动的元凶。他的突然“生病”,无疑给本就迷雾重重的调查增添了新的变数。

下午回到资料室,她注意到周老师接了一个电话后,脸色变得更加凝重。放下电话,周老师沉默了片刻,才对孙、李两位资料员说道:“刚接到通知,杨振华同志因病住院,他在第三研究室负责的一部分技术档案的借阅权限暂时冻结,相关查询一律要经过王副主任特批。”

孙大姐和李师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惊疑不定,但谁都没有多问。

沈青心中雪亮。这与其说是保护档案,不如说是变相地将杨振华隔离审查的信号。看来,调查组并未完全相信“急性阑尾炎”的说法,或者,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不利于杨振华的证据。

“破损图书需修补”……她想起了纸条上提到的下一次接触暗号。时机似乎正在逐渐成熟,水面下的冰山,正在缓缓上浮。

然而,就在她以为这种紧张的平静会持续到接头时刻来临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打破了资料室表面的安宁。

这天临近下班,资料室的门被推开,张医生又来了。他依旧提着那个小医药箱,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

“周工,各位,忙着呢?”他熟稔地打招呼,“我来补点上次的防暑药,另外厂里要求统计一下近期有神经衰弱、失眠症状的职工情况,方便后续针对性发放药品和安排休养。”

他的理由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周老师连忙起身接待。张医生一边和周老师说着话,一边目光自然地扫过资料室,最后落在了正在低头整理借阅卡的沈青身上。

他笑着走了过来:“沈技术员,我看你气色还是不太好啊。上次给的安神药吃了吗?效果怎么样?”

沈青抬起头,脸上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谢谢张医生关心,好……好多了。”她谨记着纸条上“警惕‘医生’后续接触”的警告,回答得十分含糊。

“那就好。”张医生点点头,看似随意地从医药箱里又拿出一个小纸包,和一张表格,“这些是加强效力的,晚上睡不好可以试试。另外,麻烦你填一下这个表格,就是简单登记一下睡眠情况,厂里很关心职工的身体健康。”

他将纸包和表格放在了沈青的桌角。

这一次,他没有多做停留,和周老师又说了两句,便拿着补充的药品离开了。

沈青看着桌角那包药和那张空白的表格,心脏微微收紧。张医生的再次出现,以及这看似例行公事的“统计”,都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那包“加强效力”的药,她绝对不敢碰。而这张需要填写个人近期状况的表格……

她拿起表格,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项目:姓名、部门、近期是否感到压力过大、睡眠质量如何、是否伴有心悸、头晕等症状……

这看似是普通的健康调查,但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由立场存疑的张医生送来,让她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一种更隐蔽的试探,或者说,信息收集。

她应该怎么填?如实填写自己“压力大、失眠”?那等于承认自己精神状态不稳定,可能引来更多关注。填写“一切正常”?又显得过于刻意,与她在人前表现出的惊惶不符。

这是一个微妙的考验。

她拿起笔,犹豫了片刻,最终在表格上选择了折中的方式:在睡眠质量一栏,勾选了“偶尔不佳”,在备注里简单写了“可能因近期厂内事务影响”,其他症状均勾选“无”。

她将填好的表格放在一边,准备下班时交给周老师统一上交。那包“加强效力”的药,则被她悄悄塞进了抽屉最深处,不准备服用。

下班铃声响起,沈青收拾好东西,拿起那张表格,准备离开。

就在她走到资料室门口时,周老师叫住了她,脸上带着一丝为难:“小沈啊,差点忘了。行政科那边刚送来一批需要销毁的过期内部刊物和文件,本来是该老李去处理的,但他家里有点急事先走了。这东西不能过夜,你看……能不能麻烦你跑一趟,送到后院的指定销毁点?就在锅炉房旁边那个铁门进去。”

周老师说着,指了指墙角一个用绳子捆扎好的、半人高的纸堆。

销毁过期文件?在这个时间点?由她来送?

沈青的心猛地一跳。这会是那个等待已久的接头信号吗?“破损图书需修补”的变体?

她按捺住心中的波澜,脸上露出些许畏难的神色:“周老师,就我一个人……搬过去吗?那边好像挺偏的……”

“是不近,辛苦你了。”周老师歉意地笑了笑,“本来是该男同志干的活……要不,我帮你抬到门口?”

“不用了周老师,我能行。”沈青连忙摆手,露出一个“我能克服”的、带着点勉强的笑容。她不能错过任何可能的机会。

她深吸一口气,弯腰抱起了那捆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和旧纸张气味的文件,步履有些蹒跚地走出了资料室。

身后,周老师看着她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眼神复杂。

夕阳的余晖将厂区的建筑拉出长长的影子。沈青抱着沉重的文件捆,朝着后院锅炉房的方向走去。越往里走,人迹越罕至,只有远处锅炉房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她的心跳逐渐加快,不是因为负重,而是因为 anticipation。目的地就在前方,那扇指定的铁门虚掩着,里面光线昏暗。

会是这里吗?那个“下一次接触”的地点?

她走到铁门前,用脚尖轻轻顶开门,抱着文件走了进去。

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堆放着一些杂物和废弃的建材,空气中弥漫着煤灰和铁锈的味道。院子角落,有一个砖砌的、像是焚化炉一样的结构,旁边放着几个空的铁皮桶。

一切看起来都符合“文件销毁点”的特征。

然而,院子里空无一人。

沈青的心微微一沉。难道只是她想多了?这真的只是一次普通的、临时指派的任务?

她按照指示,将文件捆放在指定的铁皮桶旁,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准备离开。

就在她转身的刹那,眼角的余光瞥见,在焚化炉侧面阴影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

她的身体瞬间绷紧,猛地转头望去!

只见一个穿着灰色工装、戴着鸭舌帽、帽檐压得极低的身影,从阴影里缓缓走了出来。他低着头,看不清面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

那人没有看她,而是径直走到那个文件捆前,蹲下身,似乎是在检查文件。

沈青屏住呼吸,紧紧盯着他。

只见那人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又从那捆待销毁的文件里,随机抽出了几份,将那张纸不动声色地夹了进去,然后将文件重新归拢好。

整个过程快如闪电,自然流畅,仿佛他只是在例行公事地做销毁前的最后核对。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依旧没有看沈青,只是压了压帽檐,转身快步走向院子的另一个出口,迅速消失在暮色中。

从始至终,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给沈青任何一个眼神交流。

沈青站在原地,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她看得分明,那人塞进去的那张纸,颜色和质地,与那捆过期文件截然不同!而且,在那人弯腰的瞬间,她隐约看到,他工装左上臂的位置,似乎有一小块深色的、像是油渍又像是……补丁的痕迹?

更重要的是,在他离开时,那几乎没有发出声音的脚步落地之处——

借着夕阳最后一缕光线,她清晰地看到,潮湿的泥地上,留下了一个短暂的、带着水痕的脚印轮廓。

潮湿?!

沈青的瞳孔,骤然收缩。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