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428章 风不吹,字自己走

醉剑江湖 第428章 风不吹,字自己走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晨雾未散,临安城外的瓦舍已隐隐透出人声。

青灰瓦顶下,几缕炊烟与市井喧嚣交织,勾栏深处,茶香混着脂粉气在空气中浮动。

陆子游立于台前,粗布衣衫尚带江风湿意,背上的行囊鼓鼓囊囊,只露出一角素白词稿的边角,被雨水浸得微黄。

台下零星坐着五六人,或嗑瓜子,或打盹,无人正眼瞧他。

说书人如过江之鲫,谁又稀罕一个满脸风霜、无名无号的游方客?

“今日……讲一段《醉剑录》。”他声音不高,却沉稳如石落深潭。

众人答应。

一酒楼伙计嗤笑:“什么‘醉剑’?莫不是江湖骗子编的打油诗?”

陆子游不恼,只缓缓展开手中那叠残稿。

纸已泛旧,字迹却凌厉如刀锋劈出,墨痕深处似有血光隐现。

他清了清嗓子,开篇便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声未落,台角一名蜷缩在草席上的老卒猛然抬头。

那人须发斑白,独臂空袖垂落身侧,脸上一道从眉骨斜划至下颌的疤痕,在昏暗光线下如裂地沟壑。

他原本浑浊的眼骤然睁大,仿佛被什么无形之物刺穿心肺。

陆子游继续念道:“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老卒双手颤抖,猛地拍案而起!

木桌应声裂开一道缝,茶盏跌碎于地。

“这……这是当年襄阳城头的军令调!”他嘶声喊出,老泪纵横,“马未披甲,人未进食,将军亲执鼓槌,三通鼓罢——我们冲出去的时候,就是听着这节奏上的阵啊!”

全场死寂。

有人认得他是绍兴年间守襄阳的老兵,曾随李宝水师抗金,断臂于采石之战。

此刻见他失态痛哭,无不震撼。

“你说……这些词是谁写的?”老兵踉跄上前,抓住陆子游衣袖,指尖冰凉,“为何句句都像刻在我骨头里的记忆?”

陆子游沉默片刻,终是摇头:“作者不可考。但我知道,他写下的不是词,是千军万马踏破寒夜的脚步声。”

消息如野火燎原。

第二日,瓦舍外已挤满听客;第三日,勾栏巷陌竟有十余处班子争演“醉剑”段子。

一伶人更将《破阵子》谱成曲调,以铁板击节,唱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满堂宾客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有人问起出处,伶人抚琴微笑:“这不是人间能有的句子,定是天上落下的词。”

而在千里之外的带湖村中,桃红柳绿映着学堂矮墙。

春阳洒在青砖地上,辛小禾跪坐案前,手指笨拙地描摹纸上八字:“醉里挑灯看剑”。

村学先生捻须长叹:“此词悲壮激烈,杀伐之气太重,非童子所宜习读。你年幼,不解其中血泪。”

话音未落,门外脚步轻悄。

范如玉提着一盏桑叶清油灯缓步而入。

灯罩由薄如蝉翼的桑皮制成,内燃菜籽油,火苗稳定清明,映得她面容温润如古玉。

她不语,只将灯置于案上,恰好照亮那页词稿。

灯光之下,墨字竟似活了过来,笔画间流转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凛然气韵,仿佛每一个转折都在诉说一段未曾熄灭的烽火往事。

“你教他识字,”她终于开口,声音轻柔却不容置疑,“我教他知心。”

先生怔住。

望着那盏灯,又望向妇人眼中深不见底的平静,良久,默默颔首。

自此,每日清晨授课之前,诸童必齐声诵一阕《破阵子》。

稚嫩嗓音穿透竹林,惊起栖鸟无数。

与此同时,张阿艾领着一群村童登上北固亭旧址。

那里曾是辛元嘉少年登临、遥望中原之地。

孩子们采来新艾,堆成小小祭坛。

火光燃起时,艾烟袅袅升腾,夹杂着清苦香气。

他们齐声唱起一支不知何人所作的童谣:

“爷爷不说话,树替他说啦。

风把剑穗挂,雨把碑芽扎。

夜里灯笼亮,照见旧盔甲。

若问他是谁——带湖辛元嘉。”

歌声飘荡江面,恰逢南归商旅路过。

那商人驻足良久,取出随身行记,一笔一录。

数月后,建康书肆竟刊印《江南童谣集》,首篇即为此歌,附注寥寥数字:“带湖一带,小儿皆唱,不知始自何人。”

风不动,字自行。

而此时的带湖草堂,夜色正浓。

范如玉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着那卷用桑皮绳捆扎的素绢。

她轻轻解开结扣,取出其中一幅副本,指尖拂过那些苍劲墨迹,如同抚摸一段沉睡的灵魂。

窗外,竹影婆娑,风穿林而过,发出细微的响动。

她忽然抬眸,望向院中那株挂着纸灯的老竹——灯芯将尽,余烬微红,却始终未灭。

她起身,走向辛小禾的房门,手中紧握那幅素绢。

明日,她会将它交予孙儿。

但她尚未推门,忽觉一阵风掠檐而过,檐铃轻颤,叮咚两声,清越如铁马踏冰,似有千军在梦中列阵待发。

她停步,凝神倾听。

风声不止,且似有节奏,隐隐与《破阵子》的韵律相合——

一声,两声,三声……

而后,归于寂静。

夜阑人静,带湖草堂的灯火仍未熄。

范如玉立于辛小禾房门前,手中那幅素绢在灯下泛着微黄的光泽,墨迹如铁画银钩,沉凝而有生气。

她未推门,只将绢帛轻轻贴在胸口片刻,仿佛要将一段岁月、一种魂魄,尽数渡入明日的晨光之中。

次日清晨,鸡鸣初起,学堂尚未开课,辛小禾已跪坐案前,双手捧着那幅素绢,一字一字地辨认。

纸轻而意重,每一个字都像有千钧之力压在他稚嫩的心上。

“醉里挑灯看剑……”他喃喃念出,声音尚带童音的清脆,却莫名透出一股苍凉。

范如玉静立门外,听他读罢一阕,方才步入,柔声道:“你若识全字,便能听见爷爷心里的声音。”

少年抬头,目光澄澈如泉,却已隐隐燃起一丝执拗之火。

自那一日起,他夜夜挑灯,直至三更不辍。

村学先生见状,也不再劝阻,只叹道:“此非文字,乃血泪铸成;非书可教,唯心能通。”

秋深露重,霜风渐紧。

某夜,万籁俱寂,辛小禾伏案昏沉欲睡,忽闻窗外风声异样——不是呼啸,亦非呜咽,而是低缓、沉稳,似鼓点隐起,又似马蹄轻踏。

他猛然惊醒,屏息细听,那风竟缓缓聚成一句词音:

“了却君王天下事……”

一遍,又一遍,低回往复,如从远山传来,又似自心底升起。

他浑身一震,掷笔而起,赤足奔至门前,“哗啦”一声推开柴扉。

庭院空荡,月色如洗。

桑树列行,枝叶摇曳,金黄的叶子在夜风中轻轻相击,发出细碎如铃的声响。

那节奏,竟与方才所闻的词句分毫不差!

他怔立良久,仰头望着满树金叶,恍然觉得每一片都在低语,每一缕风都在传声。

“爷爷……真的在这风里吗?”他喃喃自语,双膝不由跪下,掌心贴地,仿佛要从泥土中感知那一段未曾亲历的烽烟。

与此同时,北固亭畔,“归田碑”前,刘石孙悄然前来。

重阳将至,他依例携野艾一束,置于碑前。

这碑原是辛元嘉归隐时亲题,字迹朴拙却力透石背,上书“山河未复,何以家为?今归田亩,志不退耕”十二字,村人皆敬如神物。

他正欲离去,忽觉脚下泥土微动。

低头一看,碑底裂隙中,一圈细根正缓缓探出,色泽淡金,柔韧如丝,竟似有灵性般缠住碑脚,一圈又一圈,宛如护基之龙鳞。

刘石孙心头剧震,跪地轻抚,指尖触到根脉微温,不禁低语:

“您不用说话,我们都在学着说。”

话音未落,天边乌云骤聚,风雨如怒,顷刻间席卷四野。

村中灯火尽灭,屋檐倾颓之声不绝于耳。

唯有“归田碑”顶,一点金光悬于虚空——乃是一片离枝不落的金叶,在狂风暴雨中静静燃烧,如灯不熄,照彻幽冥。

雨打残碑,风卷断叶,那光却始终不灭,仿佛有人在暗夜中执灯守望,等一个未归之人。

三年后某个清晨,薄雾如纱,覆在带湖水面上。

远处山道尽头,一名布衣游者缓步而来,肩背旧囊,鬓发已斑。

他未入草堂,先向北固亭方向走去,脚步沉稳,却似带着千钧往事。

而在那碑前,一道身影早已静立良久,身旁石阶上,摆着一束新采的野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