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67章 茶水照账鬼见愁

醉剑江湖 第367章 茶水照账鬼见愁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饶州城南市集,晨雾未散,青石板路泛着湿漉漉的微光,仿佛天地初开时未曾洗净的旧梦。

街巷两旁摊贩渐起,油锅滋响,炊烟悄升,却无人留意那最不起眼的一角——一张草席铺地,一木盘陈旧,笔墨纸砚列于其上,榜书四字:“代人写信,每字三文”。

坐于席上的老者白发如霜,束一方粗布巾,衣衫洗得发白,袖口磨出毛边。

他执狼毫,腕力沉稳,落笔如龙蛇游走,字迹苍劲而不失风骨。

路人匆匆,偶有驻足者,不过为求一封家书、几行报平安之语。

然而今日不同。

盐贩老驼张挎着空篓路过,肩头还沾着昨夜山路的霜痕。

他本欲径直而去,忽见老者正写一“盐”字,末笔顿挫下沉,似犁破冻土,力透纸背。

他脚步一顿,眉头微蹙:“老丈写这‘盐’字,怎像在称斤两?”

辛元嘉抬眼,目光浑浊却深不见底,嘴角轻扬:“因知有人短斤少两。”

老驼张心头一震。

他做私盐已有三十年,靠一双脚板翻山越岭,换百姓口中一口活命之味。

近月来官盐价反高于私,百姓宁冒死越岭购黑,皆因“平价”二字早已沦为纸上空文。

他原以为天下无人知晓,却不料被这市井老翁一眼道破。

“您……究竟是谁?”他低声问。

“一个听得懂账本哭声的人。”辛元嘉搁笔,端起粗瓷茶碗啜了一口,“你要写家书,不妨直言心中所忧。信若入错人手,字字皆祸;若入对人手,一字可燃烽火。”

老驼张沉默良久,终将包袱解开,取出一张皱巴巴的单据,压在砚台下:“劳烦老丈,替我写封信……就说‘家中老母病重,盼儿速归’。”

话未尽意,然辛元嘉已了然。

他提笔蘸墨,不急不缓写下寥寥数语,却在夹缝处以极细蝇头小楷嵌入一行暗记:“七引三耗,九钱虚贴,丰裕号主勾通仓吏,月走暗账三千贯。”

字迹隐于行间,肉眼难辨,唯以特殊药水涂抹方现。

写罢,他轻轻吹干纸面,递还对方。

老驼张双手微颤,收信入怀,转身离去,身影没入薄雾,宛如一道悄然划过的刀痕。

次日午时,辛元嘉拄杖而行,步入“丰裕号”盐铺。

掌柜见是昨日写信老翁,笑迎上前:“老先生可是要买盐?如今官定平价,童叟无欺。”

“耳昏目浊,看不清价牌。”辛元嘉咳嗽两声,眯眼打量货架,“劳烦取账本一观,也好让我这糟老头子心里有个数。”

掌柜不疑有他,忙捧出一本红绸裹角的明账册,翻开第三页:“此乃本月盐引出入明细,清清楚楚。”

辛元嘉接过,假作凑近细看,实则指尖微动,感知纸张纹理。

忽取案头粗茶一杯,佯装失手,洒下一滴于账页右下角。

茶水浸润,墨迹微浮,阳光斜照之下,原有一行小字赫然显形——“每引加耗五钱”,却被刮去重填,新墨渗纸较浅,补笔偏右半分,且页角尚存一点未干的烛泪,隐隐泛黄。

他不动声色,低语道:“第三行‘每引加耗五钱’,昨夜改的吧?烛泪滴在页角未干。”

掌柜脸色骤变,踉跄后退三步,险些撞翻货架。

辛元嘉缓缓合上账本,笑道:“好茶润纸,真相自现。多谢款待。”

当夜三更,衙门后巷幽深如墨,残月残云。

书办黄墨枯独坐灯下,手中火折子点燃一叠废纸,火焰吞吐,映得他面色惨白。

每烧一页,他便喃喃自语:“罪不在吾,在势……在势啊……”

窗外忽传来一声轻叩。

他惊回首,只见窗棂外递入一包桑皮纸,内无一字,只余几滴干涸血迹,暗红如锈。

“烧了真账,心火更旺。”门外传来沙哑之声,“你每夜焚纸赎罪,可知灰烬落地,反成铁证?”

“你是谁?”黄墨枯声音发抖。

“一个听得到算盘哭声的人。”

翌日清晨,辛元嘉闲坐衙前算坊外竹椅上,手中修一支秃笔。

算坊掌柜正与伙计对账,算盘噼啪作响。

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指腹轻抚过那副乌木算盘珠——珠面温润异常,尤以中档三颗最为光滑炽热,显为夜夜被人反复拨动至烫。

他闭目运神,醉眼照世悄然开启。

刹那间,神念如丝,顺指尖流入珠纹之间。

磨损方向非寻常加减之律,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循环:三进五退,再二补一,周而复始,竟似在核算一笔不见于明册的“暗账”总额。

“七千引……实收八成……虚耗三分……”他在心中默算,唇角微动,“原来如此。不是贪,是共谋;不是盗,是织网。”

正思忖间,忽见一小女童提篮而来,约莫十岁年纪,穿粗布裙袄,脚踩一双旧绣鞋。

她步履滞重,鞋底微鼓,行走时略显吃力,仿佛鞋中藏物。

辛元嘉目光一凝。

那一瞬,他仿佛看见三十年前的范如玉——战火纷飞之夜,她也将密信藏于绣鞋之中,踏雪三百里,只为送达一纸军情。

他望着女童远去的背影,眼中波澜不起,心底却如古井投石。

那鞋底鼓胀之处,绝不只是碎布或草垫。

而是某种,不该出现在孩童脚下的重量。第368章 茶痕映骨

晨光初透,市集渐喧。

辛元嘉仍坐于那方草席之上,木盘中笔墨未干,仿佛昨夜三更的风霜未曾吹冷他指尖的清明。

小豆灯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街角,可那双绣鞋踏地的滞重声,却如鼓点般敲在他心上——不是脚步,是命运的脚步。

他望着掌中残页,纸色微黄,墨迹沉实,无一丝浮艳,更无改写时常见的刮擦毛糙。

第三行“耗银九钱”四字旁,果然凝着一滴暗褐烛泪,位置与他方才所言分毫不差。

这孩子,是真的记住了。

“你昨夜抄此书时,左手扶烛,烛泪滴在第三行。”

话出口不过五息,小豆灯已泪如雨下。

她颤抖着从右脚绣鞋夹层中取出一册薄账,封面无题,内页密布蝇头小楷,页页皆有边角编号,似是从某本大册中拆出的副本。

她哽咽道:“他们逼我改三遍……先写低引额,再虚增损耗,最后又抹去实收数目。可我……可我每晚闭眼,都在心里重算一遍。”

辛元嘉接过账册,指尖轻抚纸面,触感如抚古碑。

这不是寻常童婢能有的定力,而是被逼至绝境之人,用性命刻下的记忆。

他知道,这孩子不是偶然卷入,而是被选中的——因年幼易控,因卑微无人留意,正因如此,才成了贪蠹链条中最隐秘的一环。

当夜,带湖居灯火不熄。

范如玉端坐灯下,展开一卷旧册,封皮题《山河灯录》四字,乃她多年随军记录政弊民瘼之手札。

此刻她执细毫朱笔,将明账、伪账、真账三册并列对照,逐条誊录。

烛影摇红,她的眉宇沉静如水,唯在见到“七引三耗,九钱虚贴”一条时,眸光骤冷:“以民血养贪蛇,竟至此极。”

辛元嘉取桑汁滴于涂改处,汁液顺纸纹渗入,原以为仅显一层旧墨,岂料裂痕深处竟层层叠叠浮现数字轨迹——第一层报朝廷:盐引三千,耗损十二;第二层送京中权要密折:实收四千五百,分润六百;第三层黑账隐记:入库五千八百,余数直入私库!

三账套叠,环环相扣,欺君、蠹国、害民,一手织就。

“好一个‘惠民平价’!”范如玉冷笑,“百姓吃的是高价盐,朝廷听的是太平奏,而蛀虫,正在暗处数金称银。”

话音未落,窗外沙沙作响,似风雨,又非风雨。

忽有低沉之声齐起:“老丈若查贪蛇,我等愿为耳目。”

十余人伏于檐下,为首正是老驼张,肩披粗麻斗篷,眼中燃着久压的怒火。

身后盐贩皆沉默不语,却人人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他们翻山越岭,冒死运盐,只为换一口活命之盐,如今却被官仓以“平价”之名盘剥殆尽。

辛元嘉立于窗内,未应,亦未拒。

他只将那页残账举于灯前,任光影穿过纸隙,投在墙上,如一幅斑驳地图。

就在此时,饶州转运司内,烛火幽绿。

周秉义独坐案后,手中密报尚未焚尽,残片上赫然写着:“一白发叟日日观账,疑涉私查。”他冷笑一声,掷报于地,唤来亲信:“明日巡城司可报——有游学老叟勾结私盐,意图越界通敌。拿下时,不必留活口。”

风起于青萍之末。

而此刻,在带湖居陋室之中,辛元嘉轻轻合上三册账本,目光落在墙角七具算盘上——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皆自市井收来。

他缓缓伸手,指尖拂过乌木珠面,仿佛已听见那些沉默数字在黑暗中苏醒,低语成阵。

茶冷了,灯还亮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