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332章 笔落心痕

醉剑江湖 第332章 笔落心痕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

白幡堂外的风从未停歇,百面素幡在月光下翻飞如浪,每一面都承载着一段未雪之冤、一腔难诉之愤。

连日来,供状如雪片般自四面八方涌至,或由驿使快马加鞭送来,或由老卒拄杖亲递,更有妇孺徒步千里,只为将血书悬于幡上。

那纸帛无言,却似有千钧之声,在寂静中叩击人心。

堂内烛火不熄。

辛弃疾独坐案前,青衫微皱,眉峰紧锁。

他每夜闭门阅状,非为审罪,而是观心——以金手指“过目不忘”之能,辅以“心渊照影”之术,直透笔墨背后的魂魄真意。

灯火摇曳间,三只木匣静静列于案侧:左匣朱漆封口,盛“真悔”之状;中匣黑纹缠边,纳“伪降”之文;右匣未上漆,仅以素布覆之,藏“忍辱报国”者。

他执起一份供状,指尖轻抚纸面,闭目凝神。

刹那间,识海翻涌,字句如潮涌入,连书写时的心跳、呼吸、指尖颤抖皆清晰可辨。

此状出自一名前建康粮官,落笔之初尚稳,及至“断炊三日,士卒啖草根剖靴革”,笔锋骤乱,墨迹斑驳,心跳如鼓点急促,几欲破纸而出。

“真悔。”辛弃疾低语,将其归入左匣。

又取一份,字迹工整如刻,辞藻激昂,痛斥韩党祸国,誓死效忠朝廷。

然心渊映照之下,此人书写时气息平顺,脉动如常,毫无愧惧波澜。

“伪降。”他冷笑一声,掷入中匣。

第三份最为奇特:纸张粗劣,字迹颤抖,然力道深沉,尤当写至“暗助军资十万石,藏于泗水旧仓”时,脉息陡升,似临战阵。

辛弃疾睁眼,眸中精光一闪:“此乃忍辱负重之人,心虽屈而志不折。”

他将此状置于右匣最上,轻叹:“人心藏于毫端,非律所能断。法可量罪,不可量志;刑可诛身,不可诛心。”

窗外忽有窸窣之声。

范如玉披衣而来,手中捧着一卷新呈之状,神色凝重。

“沈怀恩又来了。”她低声说,“这一次,他撕去外袍,露出内里血书——‘父罪子偿’四字,触目惊心。”

辛弃疾接过供状,尚未展读,指尖已觉异样:纸背有温,似曾贴身久藏;落笔之处,隐隐透出断续心脉,尤在“母望开封三拜”一句,心弦几近崩裂。

他缓缓抬头:“你可曾见他袖中藏着什么?”

范如玉一怔:“未曾细察。”

辛弃疾起身踱步,目光如炬:“他母亲的绝命书,仍藏于袖。不敢示人,是恐污母亲名节;亦不敢毁之,因那是最后念想。”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

沈怀恩跪伏阶前,双目通红,声音嘶哑:“您……如何得知?我母亲临终焚香北望,三拜故土,然后吞金……此书我一直带在身边,从不曾离身半步!”

辛弃疾俯视少年,语气却不怒反怜:“非我知,是你心声太重。血书入纸,泪渍渗墨,更兼你写时忆母情切,心脉震荡如断弦之音。此等悲恸,岂是伪装得来?”

满堂闻之,默然垂首。

有人悄然拭泪,有人握拳低叹。

原以为韩党余孽尽是奸佞,谁知竟有如此赤子之心?

就在此时,檐角风铃轻响。

谢正言立于堂外暗处,斗篷遮面,本欲斥责范如玉“妇人之仁,纵逆成患”。

然目光扫过堂内景象——百姓环立无声,老吏伏地泣供,范如玉焚香读状,神情肃穆如祭天地——他心头猛然一震。

尤其见那份“截军粮致断炊”的供状,泪滴污墨,手抖如筛,与当年他自己因惧祸而缄口的情景何其相似!

记忆如刀,割开陈年伤疤。

他曾自诩清流,却也在权势面前低头;他曾怒斥他人不义,却从未敢为义挺身。

良久,他悄然提笔,在素幡上写下八字:“昔我畏祸不言,今愿自罚俸三载。”

幡起风动,飘然悬于梁下。

范如玉抬眼望去,只见那人背影孤寂,却终于挺直如松。

她轻叹:“刚者易折,柔者长存。然能自省者,方为真刚。”

更深露重,辛弃疾伫立庭中,仰望星空。

北斗隐现,银河横亘,仿佛命运之轨正在缓缓转动。

忽然,掌心血契再震,细微却清晰,如远雷潜行。

而在皇城幽深处,天牢铁扉之内,吴守义手持一封密函,缓步走向白幡堂的方向。

他怀中藏着三份未曾示人的供状——皆出自韩党核心幕僚之手。

灯火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青石墙上,宛如鬼魅。

风起,幡动,天地将变。

夜风穿廊,卷起白幡,堂前残烛一颤。

吴守义的身影自长街尽头缓缓浮现,脚步沉重如负千钧。

他怀中三封密供以黄绫裹缚,外覆油纸,防潮避尘,显是精心护持已久。

每一步踏在青石板上,都似敲响一口沉钟,回荡于这寂静子夜。

堂门轻启,范如玉亲自迎出。

她目光落在吴守义霜染鬓角、布满裂口的双手上,心头微震:“你竟亲送?”

吴守义低首,声若枯井:“此三人,皆曾执笔定人生死。今其心迹,唯辛公可判——非依律,而凭道衡。”

辛弃疾已在案前静坐良久,双目闭合,气息绵长。

闻声睁眼,眸光如电扫过那三封供状。

他未急于拆阅,只命人焚香净手,再取铜盆盛清水一面,映照烛影星辉,以镇心神。

古语云:“观人心者,先澄己心。”此既非审案,乃衡道。

第一封启封,字迹凌厉张扬,通篇痛斥韩党祸乱朝纲,自称“早欲揭发而惧祸隐忍”,更请朝廷速斩韩侂胄以谢天下。

辛弃疾指尖抚过纸背,闭目凝神,识海顿开——

然而在其中所见,书写之时呼吸匀称,脉动平稳,无一丝波动起伏,连写至“血溅丹墀”亦不改其色。

“伪降也。”他冷笑,将状文掷入中匣,“此人心早已屈于权势,今见大势将倾,便欲以他人之头颅换自家富贵。其言愈烈,其心愈伪。”

第二封纸张粗黄,墨迹斑驳,多处涂改,几不成形。

开篇仅书“某本庸吏,贪禄偷安”,及至“曾暗送盐税账本予江西安抚司”一句,笔锋突振,力透纸背,且心渊所映,彼时心跳骤急如奔马踏雪,血脉贲张,几近窒息。

辛弃疾眼神渐亮,低声叹道:“忍辱负重至此……你是谁家子弟?”

他轻轻将其置入右匣最上,与前夜那份泗水藏粮之状并列,“身陷贼营而志存社稷,虽污名而不改其忠——真国士也。”

第三封最为沉寂。

墨色黯淡,字字工整,自陈受贿万两金珠,助韩党篡改军饷名录,致前线将士断粮溃散。

写到“愧对先祖”四字时,笔尖一顿,仿佛滞住良久,而心渊映照之下,那一瞬——心脉竟如断弦骤停!

辛弃疾霍然起身,胸口微震。

那是真正的悔恨,深入骨髓,直抵魂魄。

非畏刑罚,而是良心自诛。

“此人尚可救。”他轻声道,将其归入左匣,“罪在行为,心未全死。七宽之中,当为首赦。”

三状既毕,辛弃疾提笔挥毫,朱批八字赫然落纸:“伪者逐,真者赦,隐者旌。”

笔锋收处,墨痕犹湿,似血未干。

当夜更深,院中寒露凝结。

北斗斜挂,银河垂野,天地间一片清明肃杀。

范如玉披斗篷而来,默默为他系紧衣领:“谢正言已默许你判,百姓亦渐平息。然……”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极低,“韩侂胄尚在牢中冷笑,等你一决。”

辛弃疾仰首望天,掌心血契忽又轻震,如远雷潜行于地底。

他知道,那是命运之轮开始转动的征兆。

“他要我堕入暴虐,或陷于伪善。”他缓缓开口,语调平静却如铁铸,“我偏走中间道——法不容情,然道可容心。”

忽而转身,目光灼灼:“明日,上奏《七宽三诛一旌表》。”

范如玉凝视着他,眼中波光微动:“若孝宗不允?”

他沉默片刻,终是一笑,那笑容清冷如霜月照江:“则我辞官归田。道不可屈,命不足惜。”

话音落下,万里星河为之寂然。

而在皇城幽深处,天牢铁扉之内,阴冷潮湿的气息弥漫如雾。

韩侂胄忽从草席上坐起,双目炯炯如鬼火。

他唤来吴守义,命其磨墨。

墨汁研开,黑如深渊。

他提笔蘸墨,只写下了一个字——“死”。

掷笔大笑,声震囚室:“好一个‘道衡’!我倒要看看,你能衡到几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