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93章 烟曲画军魂

醉剑江湖 第293章 烟曲画军魂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三更鼓罢,天未明,雨丝如织。

连日阴雨不歇,营中湿气弥漫,灶火难燃。

辛弃疾披衣起身,踏着泥泞登上观烟阁。

他立于高台,目光扫过连绵数十里的军营,眉头渐渐锁紧——左翼三营的炊烟竟蜷伏于地,如雾如瘴,散乱无根,仿佛被无形之手压住了脊梁。

那本该笔直升腾、昭示士气的烟柱,此刻萎靡不振,像是困兽伏地喘息。

“周小角!”他沉声唤道。

不多时,少年自雨幕中奔来,蓑衣滴水,怀中紧护一卷绢图。

他单膝跪地,声音却清亮:“辛公,昨夜鼓角轮值有缺。第三屯原执鼓吏染寒未愈,新补妇人尚未到岗,鼓声断了半刻。”

辛弃疾凝视远方,缓缓点头:“鼓声断,则心火衰;心火衰,则烟不起。烟非天象,乃人心之镜。”他转身下令,“速请夫人范氏,调能歌善唱之妇,入左翼三营,今夜必起《鹧鸪天》。”

周小角领命而去,身影没入雨帘。

辛弃疾伫立不动,指尖轻抚《心烟图》边缘。

此图乃他数月心血所凝,取百战之地烟形,合将士情绪起伏而成。

他曾言:“千军万马难察其心,然一缕炊烟,可照肝胆。”如今风雨困营,正是一试真章之时。

夜幕再临,云层低垂,湿冷刺骨。

忽而,一声清越女音自左翼营中响起,唱的是辛弃疾亲改词句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起初声调低回,如泣如诉,似诉尽南归将士离乡之痛;继而节奏渐强,鼓点暗合,歌声昂扬而起,仿若铁甲重披,战马嘶鸣。

一时间,各营妇人相和,声浪层层推进,竟将风雨之声压下三分。

就在这歌声激荡之际,奇景骤现——左翼三营原本蜷缩于地的炊烟,竟如蛇抬头般缓缓升起!

先是袅袅一线,继而挺直如剑,最终冲破云层,笔直向天,宛如龙脊横贯夜空。

帐外,马医秦五郎正为战马敷药,忽觉身侧群马齐齐昂首,前蹄轻轻踏地,竟与歌声节拍完全一致。

他怔住,喃喃道:“马不听天,只听人……原来人声一振,连畜牲都知奋进方向。”

三日后,周小角双眼布满血丝,怀抱新绘长卷闯入中军帐。

他双手微颤,展开一幅墨色淋漓的绢图,上书九种烟形,旁注细密小字,谓之《烟曲九变图》。

“辛公请看!”他声音发紧,“直上者士气盛,斜逸者思乡,盘结者惧战,散乱者心疑,双股者将叛,环回者待变,垂地者欲逃,冲云者决死……而第九变,九曲归心者——万众合一,同生共死!”

辛弃疾俯身细览,目光忽停于一处:“右后营?今晨烟呈双股?”

“正是!”周小角急道,“两股并行,互不相融,分明是人心分裂之兆!”

辛弃疾却不惊怒,反令亲兵取来军籍查阅。

良久,他淡淡道:“此部多为新募流民,来自金境旧地,初入我营,未得信任,亦未安心。双烟非叛,乃彷徨也。”

他提笔批令:“即日起,右后营粮肉加倍,每卒增半斤熟牛肉,三日一轮宴炊。”又召军需官嘱咐:“炊事不可仓促,须慢火炖煮,香气传遍四野,方能暖胃更暖心。”

诸将不解,私议纷纷。

唯有范如玉会意,亲自督厨,令妇人们边煮边唱《破阵子》,声随香动,情随味浓。

两日后清晨,辛弃疾再登观烟阁。

只见右后营炊烟不再分裂,已合流为一股,粗壮挺拔,直冲霄汉,其势如虹,竟引得四周营烟皆随之整肃列队,北指如刃。

周小角飞奔而来,满脸惊喜:“辛公!双烟合一是真!他们……他们真的安下了心!”

辛弃疾轻抚《烟曲图》,眼中映着晨光与烟影,低语道:“烟非天象,乃心象。心若归一,何惧双歧?”

他当即命将《烟曲九变图》悬于中军帐外,令诸将每日必观,且严令:“不许问卒何想,只许看烟何形。烟动即心动,心动即兵变之先机。”

初是有人不信。

李铁头尤甚,冷笑曰:“岂有观烟断军情之理?”然不过三日,他辖下两营接连发生骚动,皆因烟形早现“盘结”“散乱”之象,辛弃疾提前调度安抚,化险于未萌。

李铁头终拜服于帐前,慨然道:“公以烟火识人心,胜过千军万马!”

自此,《烟曲图》成军中秘典,士卒亦渐觉炊烟非寻常烟火,而是军魂所寄。

然而就在这一夜,更深露重,右后营侧林深处,一道黑影悄然潜行,手中火种隐燃,目光阴冷地望向那高悬的《烟曲图》——

风,悄然转向。第294章 烟起民心书

夜风如刃,割裂林间薄雾。

右后营侧的荒草堆骤然腾起火光,橘红焰舌舔向低垂云幕,浓烟翻滚而起,初时歪斜扭结,正欲盘旋成“环回”之象——那正是《烟曲九变图》所载“待变将叛”的凶兆。

火势虽小,却极诡秘。

纵火者身披蓑衣,面覆黑巾,动作迅疾而不留痕迹,正是裴文节暗遣入营的心腹细作。

他奉密令而来:乱烟以惑军心,动摇辛弃疾统帅之威,若能引发内乱,则北伐未发而先溃。

然火光方炽,鼓声忽自营中炸响!

咚!咚!咚!

三通急鼓破雨而出,节奏沉稳如心跳,穿透湿冷夜气。

紧接着,一队女子执小鼓、提灯笼,踏泥而来,领头者素衣青裙,眉目坚毅——正是范如玉。

她身后数十名军眷妇人列队而行,人人面色肃然,口中齐唱辛弃疾亲改的《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歌声初起低回,继而拔高,竟与鼓点浑然一体,如江涛拍岸,层层推进。

那原本受火扰而躁动欲散的炊烟,在这浩然声浪中竟似被无形之手扶正,由歪斜转为笔直,由散乱凝为一线,最终冲天而起,化作“冲云”之势——此乃将士决死、志在必胜之征!

细作伏于林中,见此奇景,手中火把微微颤抖。

“怎会……声音竟能定烟?”他瞠目难信,更觉心头剧震:那歌声非但压住了火躁,竟似点燃了整片营地的魂魄!

右后营灶火次第重燃,炊烟如剑林般矗立夜空,与歌声共鸣共振,仿佛天地之间唯有这一股浩然正气。

他再不敢逗留,悄然退入黑暗,火堆无人添薪,终在风雨中熄灭。

黎明前最深的寂静里,周小角狂奔至观烟阁下,浑身泥水淋漓,声音嘶哑却激越:“辛公!烟图现‘九曲归心’!十八营炊烟自帅帐为源,如江河汇海,齐指东方!从未有之合势!”

辛弃疾已立于高台多时。

他未披甲,只着素袍,发带微松,眼中却映着万缕晨烟。

那一道道升腾的烟柱,在朝霞初染的天幕下连成一条壮阔长龙,蜿蜒北向,气势如虹。

他凝视良久,唇边浮起一丝极淡笑意,低语如谶:“天不示象,我自绘之。”

随即提笔疾书于黄绢之上,字字如刀刻石:

“三日后午时,校场焚图——此非破天,乃立人。”

墨迹未干,远方丘陵之下,一道身影悄然隐入民夫行列。

老卜藏身其中,枯手紧握一枚铜铃,眼中幽光闪烁。

不远处,张承恩派出的密探正伏于山石之后,以特制沙盘摹录烟势轨迹,连夜绘图封匣,快马将驰往临安。

当孝宗赵昚展阅此图,见其上炊烟列阵如书符篆,久久不语,终以朱笔批曰:“此非天书,乃民心书。”

而在朱仙镇校场,黄土已铺道,伪星图悬高台,四周柴堆垒如山岳。

三军即将列阵,万目注视之处,一场以烟火为笔、人心为墨的惊世之举,只待午时一至,便要焚尽旧谶,重写乾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