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49章 北风未止,我先登城

醉剑江湖 第249章 北风未止,我先登城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巢湖水汊,夜雾如纱。

风自南来,掠过千顷芦苇荡,发出沙沙轻响,仿佛大地在低语。

百艘轻舟如影潜行,舟身漆黑,桨叶入水无声,唯余船头一盏幽灯,映着辛弃疾冷峻侧脸。

他立于首舟之首,衣甲未披,仅着青绸直裰,却自有万军之主的沉凝气度。

双目微阖,神思已沉入心光图卷之中。

金手指全开,魂影奔涌。

《武经总要》所载“夜渡袭城”之策、《九域志》中巢湖支流分合之形、百姓布灯方位与鼓信节奏……万千信息如星斗归位,在他识海中交织成一张巨网。

忽而,图卷深处一点红光爆闪——庐州西门,废仓区!

敌伏兵藏匿,约三百骑,兵器未卸,马蹄裹布,显是专候我军自投罗网。

“好一个韩党残局。”辛弃疾眸光微敛,唇角反扬起一丝冷笑。

他们以为封锁消息、污我为‘乱军’,便可令我寸步难行?

可他们不知,民心即军情,灯火即塘报,锅盆击响,胜过八百里加急!

“传令。”他声不高,却穿透水雾,“主力改道,绕西门,取东水门突袭。命阿禾率少年鼓队,登西岸击鼓,依‘一长三短’火信号子,连击不绝。”

李铁头躬身领命,眼中精光一闪:“辛公是要借百姓之手,牵出敌伏?”

“正是。”辛弃疾点头,“他们藏于暗处,惧我奇袭,必不敢久伏。只要鼓声一起,便是惊弓之鸟。”

话音未落,西岸忽闻鼓动。

起初零落,继而连绵,锅盖相撞,木盆被敲,竟成节奏:一长——三短。

一声接一声,自南而北,由疏转密,如潮推浪,竟似千百只手在黑暗中齐力擂动。

那不是战鼓,却比战鼓更撼人心魄——这是万家灯火下的沉默呐喊,是三年来忍辱负重的积怨爆发。

舟上将士皆屏息,有老兵眼眶泛红:“这声音……像极了当年采石矶之战前,百姓送军过江时的锅碗声。”

辛弃疾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眸中已有雷霆:“敌动了。”

果然,心光图卷中,那点红光剧烈震颤,伏兵开始移动!

西门废仓大门洞开,黑影窜出,铁甲铿锵,显然已误判我主力将从此攻入。

“时机已至。”辛弃疾抬手,轻舟阵列悄然转向,如游龙折身,贴东岸芦苇丛疾行。

每舟船头插一魂幡,黑底白字,仅书二字:“同归”。

风拂幡动,字迹飘摇如泣。

有士卒低声念道:“亡者引路,生者执剑……”

这话不知是谁先说的,可此刻听来,竟似天地共语。

那些战死未归的英魂,那些埋骨他乡的忠骨,是否正随风同行?

是否正以残魂之力,为这一夜破城,铺就血路?

东水门近在眼前。

城楼低矮,守卒寥寥,偶有巡哨提灯走过,脚步懒散。

显然,金军主力已被西门鼓声吸引,此处空虚已极。

“李铁头。”辛弃疾低声唤道。

“末将在!”

“你带死士二十,攀藤索登城,不得鸣金,不得放箭,只许近身搏杀。若遇阻,宁死不退。”

“诺!”李铁头咬牙领命,取出铁爪钩索,身后二十壮士皆默然整装,面涂黑灰,刃不反光。

小舟悄抵岸边,藤索抛出,勾住城垛。

第一人攀上,第二人紧随……动作如狸猫般轻捷。

城头守卒尚在打盹,忽觉头顶异响,抬头欲呼,却被一刀封喉,尸体缓缓滑落。

然而,当第三名死士翻上城头时,一名守卒终于惊觉,慌忙抓起火把,欲往烽台奔去。

就在此刻,城下异变陡生。

但见河堤之上,灯火骤亮,非军营之炬,而是家家户户提灯而出!

老者持杖,妇人抱婴,孩童举火把,排成数列,静默而立。

有人带头唱起一支旧谣:

“旗在门,即是家;辛公许,不罚降。”

歌声清越,随风入城,一句接一句,越唱越响,竟如潮水漫过城墙。

那欲举火报警的守卒僵在原地,火把悬在半空,颤抖不止。

他望着城下无数双明亮的眼睛,望着那一片片燃烧的灯火,忽然松手,火把坠地。

接着,又有两人解甲下城,跪于堤前。

“我们……本就是宋人。”

李铁头见状,不再迟疑,猛然暴起,斩断吊桥锁链。

轰然巨响中,城门大开!

后续大军如怒潮涌入,铁蹄踏地,杀声未起,威势已摄全城。

辛弃疾踏上东水门城楼,回望西岸,鼓声渐歇,百姓却未散去。

他们静静伫立,望着城中火光初起的方向,仿佛在等待一个承诺的兑现。

他抚过那面“同归”魂幡,低声自语:“此夜之后,北伐不再是我一人之志……而是山河共醒。”

城内深处,火光隐隐,似有焚烧粮仓之兆。

他转身,大步朝府衙方向而去。

庐州府衙,残火未熄,梁柱倾颓,唯大堂尚存。

辛弃疾踏过焦木断瓦,甲靴落地有声,惊起檐角寒鸦数只。

堂中尘灰满地,几案翻倒,显然是金军仓皇撤离前纵火所致。

然而角落里,数十老弱蜷缩于破席之间,面黄肌瘦,目光怯怯如受惊之鹿。

有小儿伏母怀中啜泣,声微如蚊,却刺人心肺。

他驻足,眉峰骤锁。

“开仓。”声音低沉,却如铁石坠地,“凡可食者,尽数发放。先救百姓,再整军务。”

李铁头领命而去,不多时,东城粮库铁锁尽碎,陈米散出,炊烟渐起。

街巷之间,兵卒与民夫共担水运粮,不取分毫。

一时间,啼哭止,叹息息,唯有炉火噼啪,唤醒久违的人间烟火。

阿禾此时捧简而出,少年声清朗如泉:“辛公,令已拟就。”

辛弃疾颔首,立于府衙门前高阶之上,环视围拢而来的军民。

火光映照他风霜之面,眼中却有星火跳动。

阿禾展开素帛,朗声诵道:

“今我王师复临,义在安民。凡曾守城而不战者,不予追究;解甲归顺者,授田安家;助我驱敌者,记功赏爵。北地遗民南归者,官给廪食,代建屋舍。此令曰:《归正令》!”

话音落,万籁俱寂。

继而,不知谁先跪下,一人、十人、百人……黑压压一片伏地叩首。

有人泣不成声,有人以额触地,久久不起。

三年异族统治,今日终见故国衣冠。

忽闻蹒跚步声。

一白发老者携一童子缓行而出,衣衫褴褛,却将一布包捧于头顶。

近前,老泪纵横:“此土……此土是庐州城根之壤。三年前,金人立碑‘永属大金’,当街掘土换帜。老朽冒死藏此一方,夜夜置于枕下,今日……今日终于得见天日!”

语毕,双膝跪地,双手高举。

辛弃疾凝视良久,忽整衣冠,撩袍下拜,亲接此土。

满场皆惊,将士百姓无不随之下跪。

他捧土如奉社稷,缓步入堂,置于公案正中,取笔研墨,挥毫而书——

“故土重光” 四字,力透纸背,筋骨铮然。

当夜,全城未眠。

家家户户燃灯于门首,或以油盏,或以松炬,或仅一截残烛。

起初零星点点,继而连缀成片。

自高处望之,万家灯火竟自发排成两个大字:“归正”,横亘街衢,辉映夜空。

赵婆立于东水门城楼,手中魂幡猎猎,白底黑字“同归”在风中翻卷如诉。

她望着江北茫茫雾色,喃喃如祷:“我儿……你看见了吗?灯亮了,辛公回来了,咱们的人……打回来了……”

城中鼓楼之上,辛弃疾负剑而立。

北风贯耳,遥见江对岸烟尘滚滚,马蹄践起的黄沙遮天蔽日,显是金军主力未远,正挟辎重仓促北撤。

他抽出长剑,直指北方,声若雷霆裂云:

“庐州既复,何止一城?明日——整军北进,收复舒城!”

范如玉悄然登楼,风拂素裙,手中紧抱一卷《山河图》,指尖轻抚过江淮脉络。

她望着丈夫挺立如松的背影,低语如风:

“这一战,不是结束,是开始。”

月隐云后,万籁将歇。

忽然,一名传令骑兵自南疾驰而来,马蹄踏破长街寂静,直冲府衙。

其人滚鞍下马,声带嘶哑:

“报——三日之内,逾千北地遗民自黄河南岸南逃,皆言……”

话音至此,戛然而止,似有难言之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