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48章 灯随军走,民自为兵

醉剑江湖 第248章 灯随军走,民自为兵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江州至京口道上,霜风卷地,寒气如刀。

三日整军,辛弃疾未发一令征粮。

营中将士默然操练,箭矢磨锋,战马饲豆,却无人知主帅何意。

兵不食外饷,粮仓将竭,诸将心中惶惑,只闻帅令如铁:“静待天时。”

然而次日破晓,东方微白之际,营外忽起喧声,如潮水自远而近,滚滚而来。

李铁头披甲出哨,登高一望,顿时怔住——沿江七县百姓竟自发运粮而至!

牛车千辆,驴驮万担,背夫络绎于道,肩挑手扛,尘土飞扬中,人人面色枯槁却不肯停步。

每辆车上皆插一小幡,粗布所制,墨书“归正”二字,随风猎猎,宛如无数亡魂举旗复生。

“舒城县三百户联名,送米三千石!”李铁头飞奔入帐,声音颤抖,“村老亲率妇孺百人,跪在辕门外,说‘辛公曾言:降者不罚,归者有田。今我等虽非战士,愿以腹中粟,换北境一日烟火’!”

辛弃疾立于高台,黑袍拂动,目光扫过那绵延十余里的车队,灯火星罗,点点如河汉倒垂,自人间铺向苍穹。

他心中翻涌,非为粮至之喜,而是那一面面“归正”幡下,尽是瘦骨嶙峋的百姓面孔——他们不是来献粮,是来还愿。

他们信了他的话。

一个被朝堂贬斥、十年不得升迁的“狂生”,一句未能入诏的诺言,竟在民间落地生根,化作万千性命相托的信念。

他缓缓闭目,金手指悄然运转,过目不忘之能映照心间——昔日奏章《美芹十论》中“民心即兵源,民信即国本”八字,此刻如雷贯耳。

范如玉已亲自迎出辕门。

她素衣简饰,却端庄如山,命阿禾持册点验:“凡送粮五石以上者,记名授‘归正旗’一面,战后优先分田,子孙免役三年。”语毕,又低声加一句:“若有人不愿留名,亦不可强问。”

话音方落,一老妇颤巍巍上前,捧一陶罐,泥封已裂,内盛腌菜,色褐味酸。

她双目浑浊,声音沙哑:“吾儿死于茶叛之乱,官府录为逆党,尸不得收……今闻辛公设魂坛、立名册,连叛卒皆得安魂,我这腌菜虽贱,愿将士食之,莫忘饥寒滋味。”

范如玉双膝忽屈,竟当众跪下,双手接过陶罐,泪落如雨:“此非腌菜,乃万民之心血。”她转身命炊兵:“即刻熬汤,分食三军,一滴不得私藏。”

当夜,军中大锅沸腾,酸涩菜汤香气弥漫全营。

士卒围坐啜饮,初尝皱眉,继而哽咽,终至伏地痛哭。

有老兵捶胸长嚎:“吾三十年未尝此味!当年北地逃难,母以此哺我……今我岂能畏死不前?”

顷刻之间,前锋营三百余人列队辕门,甲胄齐备,自请出战。

无令而誓,无声而决。

夜半,月隐星沉,辛弃疾巡营至魂幡架前,忽见一人独立残影之下,杖拄黄土,手持鼓槌,轻敲地面三声,节奏缓慢,似与梦中呼应。

是赵婆。

那日采石矶迎器归营的老渔父之妻,其子鲁七战死多年,尸骨无存。

她从不曾多言,只日日守幡,焚香不辍。

辛弃疾缓步上前,低声道:“老妈妈,夜寒露重,何不归帐歇息?”

赵婆不动,只抬头望他,眼中竟无悲戚,唯有清明:“昨夜,我儿入梦。”

她顿了顿,声音极轻,却字字入骨:“他说,金军弃庐州,非败走,乃诱我深入。官道坦荡,实伏杀机。他嘱我告辛公——”

“莫走官道,走河汊。”

风骤然止。

辛弃疾脊背一凛,金手指瞬间展开心光图卷——脑海中浮现淮北地形,水网密布如织,寿春官道两侧沟壑纵横,芦苇丛生,几处渡口看似荒废,实则暗藏浅滩与伏兵痕迹。

他曾在《九域志》《武经总要》中读过此地旧战例:绍兴十年韩世忠曾于此遭伏,损兵三千。

如今地形未改,人心亦未变——金人仍信宋军必循官道疾进,故以空城为饵,布阵以待。

可谁又能想到,一纸梦境,竟成军机?

他凝视赵婆手中鼓槌,正是鲁七生前所用,漆皮剥落,缠绳泛黑。

此刻静静卧于老妇掌心,仿佛仍在擂动那面早已腐朽的魂鼓。

“原来……”辛弃疾喃喃,握剑之手微微发颤,“亡者亦为谋士。”

他抬头望向漫天星火——那是百姓守灯未熄,是军民同心不灭之证;再看脚下黄土——埋着无数无名之骨,也埋着未竟之志。

翌日黎明将至,天边微光初透,营中号角未鸣,诸将却已齐聚中军大帐之外。

帐帘未揭,然帐内烛火通明,映出一道挺拔身影,久久伫立地图之前,指尖缓缓划过一条蜿蜒细线,终于停驻。

片刻后,帐外传来一声低沉传令:

“备马。”次日寅时初刻,中军大帐外寒雾未散,诸将已列阵而立。

铁甲映着残星微光,人人屏息,只闻风掠旗角之声。

帐帘倏然掀开,辛弃疾披玄袍而出,腰间长剑未出鞘,却如霜雪压境,令众人心头一凛。

他步上高台,目光扫过诸将,声音不高,却字字凿入人心:“寿春官道,坦荡如砥,金人弃庐州南门不守,是谓‘空城’。然此非退兵之迹,乃伏杀之机。”

诸将愕然相顾。都统制张元亮欲言,却被辛弃疾抬手止住。

“昨夜,有亡者托梦于忠魂之母,言金军佯退,实伏精锐于官道两侧沟壑,待我军深入,断其归路。”他顿了顿,眼中精光骤现,“而我,信这梦。”

众人惊疑未定,李铁头越众而出,抱拳低声道:“帅主,梦境虚妄,若因一梦改道,恐士卒不信,粮运更艰。水汊泥泞,舟楫难行,万一中途陷滞……”

“你怕的不是泥泞。”辛弃疾打断他,目光如炬,“你怕的是——无诏先行,无符擅进,一旦败绩,便是诛九族之罪。”

李铁头浑身一震,低头不语。

辛弃疾缓步走下高台,指向江岸远处——那里,晨曦初露,千百火把尚未熄灭,百姓仍在搬运粮草,妇孺挑灯执幡,如星河垂野。

“可你看,民心早已为兵,民粮早已为信。”他声音渐沉,“朝廷不下诏,我便自起兵;兵部不发符,我便自行令。今日改道,不为避战,而为破局——大军不走寿春官道,取道巢湖水汊,夜行晓宿,三日抵庐州南境!”

话音落,帐前鸦雀无声。

片刻后,宣抚副使王彦之猛然单膝跪地:“愿随辛公赴死!”

继而一人、两人……诸将纷纷跪倒,甲叶铿锵,响彻营垒。

令出如风。

当日下午,军令传遍七县:“每村设‘灯岗’,夜燃三灯,为我军引路;凡供粮一石,授‘归正’木牌,战后兑田免役。”

入夜,奇景骤现。

百村灯火齐明,自江州沿岸一路北延,如星缀原野,似银河倒泻。

孩童高举火把立于堤口,老者执锣巡岗,每有舟船近岸,便敲锣三声,以示通路。

阿禾立于首舟船头,手持名册,逐一诵读供粮乡户之名:“舒城陈氏,捐米二十石!”

“到!”岸边即有老翁颤声应答,举灯不坠。

“无为孙寡妇,送豆五担!”

“到!”一女子携幼子出列,灯光映照下,面黄肌瘦却眼神坚定。

忽有一少年自人群奔出,双目含泪,捧一具残旧皮甲跪于堤前:“此乃吾兄岩生之袍!三年前战死采石矶,尸骨未还……今我代兄从军,请纳此甲为凭!”

辛弃疾凝视那件血渍斑驳的旧甲,喉头微动。

就在此刻,脑中魂影骤涌——千百低语自幽冥深处响起,如风穿林,如雨打碑:

“辛公……带我们回家。”

那声音并非一处,而是四面八方,自灯火之下,自黄土之中,自每一面“归正”幡后传来。

他闭目良久,额角青筋微跳,金手指悄然运转,心光图卷再展——昔日《武经总要》所载水战旧例、《九域志》所述巢湖支流脉络,与眼前百姓布灯方位竟隐隐相合,仿佛天地共谋,只为铺就此路。

睁眼之时,眸中已无犹豫。

“全军——衔枚疾进,三更抵庐州南!”

号角未鸣,战鼓不响。

百艘轻舟解缆离岸,如黑鳞游龙,悄然没入水雾深处。

巢湖水汊,夜雾如纱。

风自南来,拂过芦苇丛,忽有断续鼓声飘至——不成章法,却节奏分明:一长三短。

辛弃疾立于船首,眉头微蹙,凝神细听。

那鼓声,似锅盖相击,似木盆被敲,自两岸隐约传来,连绵不绝,仿佛无数双手,在黑暗中默默擂动着沉默的战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