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23章 孤舟入京门

醉剑江湖 第223章 孤舟入京门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舒城火熄三日,烟尘未散,焦土之上犹有余烬暗燃。

百姓持艾祭魂的点点微光,早已随晨雾消尽,唯断壁残垣间几株野艾在风中轻摆,如守灵之人低首默哀。

城中军帐尚未撤去,诸将列立堂下,甲胄未解,目含怒意。

忽闻驿马嘶鸣,蹄声裂空,一骑自江州方向破雾而来,黄封密诏高举胸前,尘土覆面却不敢稍停。

传诏官滚鞍下马,声音冷硬如铁:“圣旨到——辛弃疾接旨!”

众将屏息,目光齐集主位。辛弃疾整衣出列,跪地听宣。

“卿功高,宜静养,勿劳形神。着即交割兵权,调任提举江州太平观,即日启程,不得延误。”

诏书落地,满堂死寂。

副将王世隆猛然踏前一步,手按刀柄,怒喝:“舒城方复,民心初附,北敌未退,岂可临阵易帅?此必奸人所为!”

都监张成亦愤然道:“我等浴血奋战,百姓焚屋焚身为助,今捷报未发,天子反夺兵权?天下岂有此理!”

帐内群情激愤,刀鞘撞地之声不绝于耳。

有人已暗中遣人召集亲兵,只待一声令下,便拒不受命。

烛火摇曳,映照辛弃疾面容沉静如水。

他缓缓起身,拂去膝上尘土,踱至窗前。

窗外,一束野艾插于陶瓮之中,叶尖尚凝露珠,随风微颤。

他凝视良久,忽轻叹一声:“若此诏为真,是君命也,不可违;若为伪,则更不可乱——乱则师出无名,反授人以柄。”语罢,提笔蘸墨,在诏书空白处写下“奉旨”二字,字迹端凝,力透纸背。

“李铁头!”

“末将在!”亲兵头领抱拳而立,眸中血丝隐现。

“星夜传令各营:兵权暂交江西安抚使衙门接管,旧部归建,粮械清点造册,不得擅动一卒,违者以抗旨论。”

众人愕然,李铁头咬牙叩首:“诺。”

当夜,月色昏蒙,寒露侵衣。

范如玉披裳入书房,见辛弃疾伏案翻检一叠泛黄文书——那是十年来孝宗亲笔所颁四十一道诏书,皆由他亲手收藏,分毫不差。

她悄然走近,只见他以朱笔圈出每一道“提举”二字,细察笔锋走势、墨色浓淡、绫帛纹路。

其专注之态,宛如对阵千军。

“你疑诏书有伪?”她低声问。

辛弃疾未抬头,只道:“提举祠禄,本为安置闲臣。我虽未得胜全功,然舒城大捷,捷报已在途中,朝廷岂不知?此时削权,不合常理。且‘提举’二字,近三载诏书中凡七见,皆出自内府誊抄,笔迹柔弱,与此诏刚劲迥异……更奇者,用绢非黄绫,而是素绢加染,色浮于表。”

范如玉默然良久,转身取出一紫檀小匣,开启时发出细微咔响。

匣中非金银珠宝,乃厚厚数册账簿——皆由她亲手誊录,自辛弃疾任转运副使以来,俸禄出入、军资调拨、炭火油盐,一一列明,连某日修缮帅府门窗耗铜钉十七枚,亦有据可查。

“你若空手入朝,”她将账册藏入古琴囊中,“奸人必言你贪功跋扈、私蓄兵力、结好民心,图谋不轨。这些不是证物,是你十年清白,是我陪你走过的每一寸路。”

辛弃疾望着妻子眼底的倦色与坚毅,喉头微动,终只轻轻握住她的手:“如玉,此行若陷囹圄,我不怨;但若能借这一纸冷诏,照出庙堂之暗,也算不负此心。”

七日后,孤舟泊岸,临安城外西泠渡口。

晨雾弥漫,江面如纱。

辛弃疾一身青衫,不着官服,不带仪仗,唯范如玉携琴囊静立身侧,李铁头负剑护后。

三人步下船板,足音轻落于湿石之上。

忽闻哭声骤起。

数十乡民跪于码头,为首者乃陈大石之弟,满脸泪痕,哽咽难言:“辛公救我兄长于奴役,复我家园于灰烬……今公去,江北谁守?金人若返,吾等唯有赴死!”

辛弃疾一一扶起,神色温厚却坚定:“我非去,是归来。山河未复,何曾远离?”

入城途中,他不动声色扫视街巷。

经三处文书铺,留意其张贴榜文所用绢纸——见中书省公文多用次等素绢,质地粗疏;而御前直降诏令向例用黄绫织云纹,贵重非常。

然此次加急密诏,竟以染色素绢代之,纹理模糊,边角略有脱丝。

他心中疑窦愈深,面上却不露分毫。

行至御街交汇处,偶见一老匠人蹲于墙角修补破损邸报,布袋上绣“内府裱褙作”五字。

辛弃疾驻足,递过一枚铜钱:“老丈,可识得这诏书所用绢?”

老人抬眼,浑浊目光一扫,摇头不语,只从怀中掏出一小片残绢对比片刻,低声道:“此非宫中库藏之物……三年前便已停用。若出自御前,不该如此。”

话音落下,老人匆匆收拾工具离去,背影佝偻,却似负千钧。

辛弃疾伫立街头,风吹衣袂,手中诏书几欲撕裂。

他望向皇城方向,朱墙巍巍,宫阙森严,仿佛一座沉默巨兽,正张口吞没所有忠烈热血。

而他,只身入局。夜色如墨,浸透孤山。

寒风穿祠,烛火摇曳,映得墙壁上人影幢幢,似千军列阵,又似孤魂徘徊。

辛弃疾独坐案前,一灯如豆,双目却亮如寒星。

他指尖轻抚那道密诏边缘,绢面粗糙,触之生涩,与记忆中御前黄绫的柔韧温润相去甚远。

心镜澄澈,往事如潮——自乾道初年入仕以来,凡天子亲批手诏,无不笔力雄健、气脉贯通,尤以“提举”二字最为典型:起笔顿挫蓄势,如弓引满月;首尾微挑上扬,若剑出鞘而不伤鞘。

此乃孝宗勤政之证,亦是君臣信约之符。

然眼前这纸诏书,“提举”二字滑利直下,转折处僵硬如刀刻斧凿,毫无帝王从容气象。

更可疑者,朱批火印竟全无踪迹。

御前文书,凡紧急军国要事,必加盖“御前之宝”火漆印信,以防伪冒。

今既称“即日启程,不得延误”,却无印信佐证,岂非悖理?

他闭目凝神,金手指悄然运转——“心镜三生”浮现脑海。

过往十年四十一道圣旨一一在心间重演,字字清晰,毫厘不差。

他于意识深处将真诏与伪诏并列对照,以意念为尺,逐笔丈量。

终在“提”字末捺处发现破绽:真迹收笔自然回锋,有余韵流转;此诏则强行顿压,似欲掩饰笔力不足。

非君意也,乃刀笔之祸。

正沉思间,窗棂微响,李铁头如夜影般掠入,单膝点地,声压如风:“大人,宫中书吏赵文通遣心腹送来密语——‘明日朝会,他愿作证’。”

辛弃疾眸光骤敛,如剑回鞘。

赵文通?

中书省检正厅录事,章子敬麾下掌文案之人,素以谨慎寡言着称,何以临危倒戈?

是良心难安,还是被范如玉暗中联络所动?

抑或……另有图谋?

他未立刻回应,只缓缓起身,踱至墙边古琴旁。

范如玉亲手缝制的琴囊静卧案上,紫檀匣中账册隐现一角。

那些细碎记录——炭薪几斤、战马几匹、修桥几丈——皆是他十年清白的骨血。

若明日朝堂之上伪诏公然宣读,他若仅凭口辩,终难服众;唯有实证,方能破局。

忽闻远处更鼓三响,城中万籁俱寂。

辛弃疾取来一支细毫笔,蘸清水于案上演写孝宗笔意,反复摹写“提举”二字数十遍,直至形神兼备。

又命李铁头暗访城南旧坊,寻访曾供职内府的退役匠人,务必查清近月宫中用绢流向。

与此同时,中书省值房内烛火未熄。

章子敬踞案而坐,手中把玩一方端砚,嘴角含冷笑。

幕僚低声禀报:“辛弃疾未入官驿,栖身孤山破祠,随从仅三人。”

“好啊。”章子敬轻叩砚台,声如敲骨,“匹夫无兵无势,偏要以忠烈自居。他若敢抗诏不来,便是藐视君威;若来,则正好当廷问罪,削其羽翼。”

说罢,唤来老周。

“次等绢三匹,备妥否?”

老周低头应是。

“记着,不用火印,仿内府笔迹即可。明日早朝,自有用处。”

老人欲退,忽听章子敬低语:“你父当年因伪诏案贬黜岭南,如今你若识趣,令郎便可补进工部。”

老周身形微颤,终未言语,只默默退出,背影佝偻如负重山。

孤山祠中,辛弃疾立于庭前,仰望星空。

北斗斜指,天象如棋。

他知道,一场无声之战已在暗处落子——明日丹墀之下,不是功过之辩,而是忠奸之决。

而此刻,他手中无权,身后无兵,唯有一纸伪诏、一卷清账、一颗不肯蒙尘的赤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