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22章 火照巢湖夜

醉剑江湖 第222章 火照巢湖夜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夜色如墨,浓得化不开。

巢湖西岸的芦苇荡在风中簌簌作响,仿佛万千刀兵低语。

五千宋军伏于水泽之间,甲胄裹身,弓上弦,箭在手,连呼吸都压得极轻。

辛弃疾立于一座临时搭起的木台之上,青衫未换,却已披上铁鳞软甲,腰间“孤光”剑未出鞘,然寒气逼人。

他目光如炬,凝视着湖面尽头那一道幽暗水线——铜陵渡的方向。

李铁头自前方归来,浑身泥水,双膝跪地:“报!金军运粮船三十余艘,顺风而下,约莫寅时初刻必经此地。押运千户为完颜突合,所率护军不足八百,皆疲于长驱。”

辛弃疾颔首,指尖轻叩案上地图。

火把映照着他眉宇间的沉静,心中早已推演十遍:金军深入南境,取道舒城,看似势如破竹,实则孤军悬进,粮道绵延三百里,唯赖水路转运。

今若断其咽喉,不须一兵一卒救城,反能迫敌自溃。

“传令。”他声不高,却穿透夜风,“以野艾束草,绑于船首,伪作渔舟;每船藏火油十坛,芦苇中伏弓弩手二百,听号令齐发。”顿了顿,目光转向秦猛,“你带三百死士,潜伏渡口南岸,待我火箭升空,即刻焚其岸上仓廪。不得有误。”

秦猛抱拳跪地,右袖空荡,左臂残缺处包着粗布,血迹斑斑。

他曾是金营汉卒,因抗命被剜去一目、斩断右臂,后率部归正,誓死效忠宋军。

此刻他低头,以残臂重重叩地三下,声如闷雷:“此战若败,我以血填沟!”

辛弃疾闭目一瞬,心头微颤。

他知道这非豪言,而是赴死之誓。

但他不能退,也不许退。

家国大义,岂容妇人之仁?

他睁开眼,挥手:“各部就位。”

大军无声散入芦苇深处。

唯有范如玉伫立片刻,素衣未褪,手中紧握那面“归正”绣旗。

她身后,数十名妇人肩挑药囊,手提竹箱,内盛金疮药、止血散、火油布、夹板绷带。

她们将随军前行十里,在荒滩设下“野艾伤营”,专候伤卒转运。

“夫君……”她低声唤了一句,终究未再多言。

辛弃疾回头,只对她微微点头。

那一眼,千言万语尽在其中——信任、牵挂、托付。

子时三刻,湖面泛起薄雾。

三十艘金军粮船借风南下,船帆高扬,舱中堆满粟米、干肉、盐包,正是前线十万大军之命脉。

船上守军倚舷而眠,哨岗懒散,全然不知死神已潜伏两岸。

寅时初,天边微露鱼肚白。

辛弃疾缓缓举起右手,掌心托着一支浸油火把。

风从东南来,正助火势。

他猛然掷出!

火把划破长空,坠入湖心刹那,一支火箭自高台腾起,如流星贯月,直射第一艘粮船。

轰——!

火油弹炸裂,烈焰冲天。

芦苇丛中伏兵齐发,箭雨夹着火矢倾泻而下。

伪装成渔舟的小艇纷纷点火,顺流撞向敌船。

顷刻间,湖面成火海,粮船接连爆燃,浓烟滚滚,哀嚎四起。

“杀!”秦猛一声怒吼,率三百死士自南岸杀出。

人人手持短刃,头顶锅盖为盾,踏尸而行。

岸上仓廪门紧闭,守军慌乱未及反应,已被火油泼门,引燃梁柱。

烈焰冲破屋顶,粮垛崩塌,火星飞溅如雨。

金军大乱。

有人跳湖逃生,却被乱箭射杀;有人欲组织反击,却被归正营死士贴身缠斗,刀光闪处,血溅三尺。

完颜突合怒吼督战,方举旗调度,一箭穿喉,倒地不起。

火势愈烈,映红半片天空。

湖水沸腾,焦臭弥漫。

辛弃疾立于高台,面色冷峻,眼中却燃着灼灼之火。

他知此火不止烧毁粮船,更烧断了金军南侵的脊骨。

天将明未明之际,最后一艘敌船沉入湖底。

铜陵渡化作焦土,粮道彻底中断。

芦苇荡中,宋军悄然整队,伤者由妇人队接应,轻伤不下火线,人人脸上染烟熏之痕,眼中却有久违的光。

辛弃疾收回目光,望向东北方向——舒城所在。

那里,尚在敌手,百姓生死未卜。

但他知道,风暴已起。

火未熄,战未终。

天光渐明,巢湖之上硝烟未散,余烬仍随水波起伏。

焦黑的船骸如残骨浮沉,湖面漂荡着断裂的桅杆与零星粮袋,唯有一簇簇野艾草,在火油浸染的浪花间倔强地随流摇曳,仿佛灰烬中不肯熄灭的星子。

战至天明,五千伏兵无一退却。

李铁头率亲兵沿岸清剿残敌,斩首二百七十三级,生俘百余人,而己方轻重伤者不足六百。

秦猛身中三箭,左肩贯刃,仍拄刀立于仓廪废墟之上,嘶声下令:“掘土掩尸,宋人、金人,皆覆以草灰——不使魂魄流落异乡!”话音落地,士卒默然行令,无人喧哗,唯有铁锹破土之声回荡焦土之间。

消息飞传前线,金军主力驻扎舒城者闻风震骇。

粮道断绝,后援无望,士卒饥疲交迫,军心顷刻瓦解。

更出乎意料者,城中百姓素受压迫,早蓄愤恨,趁守军慌乱之际,自发揭竿而起。

老者持锄,妇人执帚,少年攀屋揭瓦,以锅铲扁担击杀巡街金兵。

一时间鼓噪四起,巷战连绵。

有白发老翁率族中子弟焚其驻营马厩,火势蔓延至帅府侧门;又有商贾暗启东门,高呼“南军已至”,内外呼应,守将完颜阿鲁岱仓皇北遁,不及携走辎重。

辰时三刻,李铁头单骑突至巢湖渡口,战袍染血,马蹄溅泥。

他翻身下马,双膝跪地,声若洪钟:“报!舒城复矣!百姓持野艾迎门,家家悬白布为帜,言‘辛公救我’!”语毕,从怀中取出一束尚带露水的野艾,双手奉上。

辛弃疾立于渡口残火之畔,接过那束青草,指尖轻抚叶片。

目光掠过湖面浮尸、焦舟、断旗,最终落在那一片随波不灭的绿意上。

风拂面,他闭目良久,终低声自语:“原来民心,不在庙堂,在此草灰之间。”

此时范如玉已率妇人队随军入城。

城垣残破,街巷满目疮痍,然处处可见百姓自发清扫战场,抬运伤卒。

她在一处倒塌的民宅前忽闻哭声,循声而去,见一老妇抱幼儿跪于瓦砾之中,怀中尸体覆以破席,胸前犹佩半块残甲。

老妇泣不成声:“吾夫守粮仓……死前只道一句:‘莫让辛公白来……’”

范如玉默然良久,解下外袍,亲自覆于尸身之上。

回头唤辛伯:“取笔墨,记其姓名、籍贯、事迹,归册上报。”辛伯应诺,颤抖着手翻开随军携带的《忠义录》,蘸墨书写。

围观百姓渐渐聚拢,有人跪拜,有人垂泪,无人高呼,却人人肃立如松。

当夜,月隐云深。

辛弃疾独坐舒城西楼,凭栏北望。

忽见远山连绵处,点点火光次第亮起,自近及远,蜿蜒如龙,竟绵延数十里。

细观之,乃百姓手执野艾束,燃于山巅路口,焰不高,光不远,却连成一片,似为亡魂引路,亦似向天地昭告——此土未陷,此心未降。

他缓缓起身,拔“孤光”剑出鞘三寸,寒芒映照眼中烈火。

北风猎猎,吹动衣袂,他目视汴京方向,一字一顿:“金人若不退,此火,必烧至汴梁。”

城外火光未熄,城内万籁俱寂。

谁也不知,千里之外江州驿道上,一骑快马正破雾疾驰,黄封密诏紧缚胸前,马蹄踏碎晨霜,奔向这座刚刚燃起希望的孤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