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20章 茶冷心未寒

醉剑江湖 第220章 茶冷心未寒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庐州城刚复,烽烟未散,残阳如血染透断壁颓垣。

街巷间野艾束枝犹在风中轻颤,百姓跪迎之声尚萦耳畔,辛弃疾却于庆功宴上突起离席,不发一语,径自步入府衙深处。

烛影摇红,酒樽未冷,众将愕然相顾,唯见主帅背影消失在廊庑尽头,沉重如山。

次日拂晓,一纸辞表已随驿马飞驰临安。

字迹沉稳,辞意决绝:“久战成疲,志亏神耗,愿解甲归田,息影林泉。”朝中文武惊疑不定,前线将士闻之扼腕。

而此时,辛弃疾已携夫人范如玉悄然登舟,顺鄱阳湖水道南下。

扁舟一叶,破雾穿波,远离金鼓杀伐,驶向深藏于芦苇荡中的寒潭别院。

那院落僻静幽邃,四围萧瑟,秋苇低垂似诉离殇。

院中三石座分列东、西、北三方,中央香炉青烟袅袅,不绝如缕,仿佛维系着天地间一线未断的执念。

范如玉命老仆辛伯紧闭柴门,谢绝宾客,不纳片言。

她知夫君非倦于征战,而是心陷重围——外有强敌压境,内有权谋倾轧;昔日浴血夺回之城,竟换来天子猜忌、朝议纷纭。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辛弃疾独坐东座,闭目凝神,眉宇间沟壑纵横,似负千钧。

忽而气息微转,金手指悄然开启。

过往执念本如潮水奔涌,此刻却渐渐退去,取而代之者,竟是三重幻影浮现在灵台之上,交叠浮现,声声入魂。

其一为秦猛,归正营先锋,断臂持刀,浑身浴血,怒目圆睁,嘶吼震空:“我非叛将!我是归正之人!辛公信我——天下降卒,谁不愿归汉土?!”那一声呐喊,撕裂长夜,直贯胸臆。

其二乃陈与义,前朝主和重臣,白须冷面,执印而立,唇角含讥:“你今日收编降卒,明日养虎为患。他日若生异志,谁保你不为李希烈?”言语如针,刺入肺腑,勾起朝堂暗流、帝王隐忧。

其三竟是孝宗皇帝,龙袍加身,手握诏书,目光游移不定,终低声叹曰:“元嘉功高震主,然江南不可有第二朝廷……卿宜自省。”话音落地,如铁锁加颈,令人心寒骨冷。

三声执念交织盘旋,如刀割心,似绳缚魂。

辛弃疾额角渗汗,指尖微颤,呼吸几近停滞。

他一生以忠报国,矢志北伐,何曾图谋权位?

可民心所向、兵威日盛,竟成了君王眼中的隐患。

他收容归正之士,原为聚天下抗金之力,如今却被视作结党揽权之举。

忠耶?

逆耶?

名额?

实耶?

每至子时,范如玉必推门而入,步履轻缓,置茶一盏于案前,默然而退,从不多言。

七夜如此,风雨无阻。

她不信言语能解千般郁结,只以行动守候良知未泯。

第七夜,月色凄清,茶香初溢。

她照例捧盏入门,却在放下瞬间,猛然倾杯——滚烫茶水泼洒满地,四溅如星,热气腾腾升腾而起,在冷夜中化作白雾缭绕。

她直视辛弃疾双目,目光如炬:“此茶若冷,君心亦寒。元嘉公当年渡淮南归,千里奔命,九死一生,为的是什么?是百姓执戈相迎,是山河重光!不是为了今日闭门自囚,任贼寇再犯中原,让庐州之火再度焚尽人间希望!”

言罢,拂袖而去,裙裾扫过门槛,不留回首。

辛弃疾怔立原地,久久不动。

目光缓缓垂下,落在地上蜿蜒的茶渍——那水痕曲折延伸,映着残灯微光,竟似一道血路,从脚下蔓延至门外无边黑夜。

良久,他仰天长叹,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我岂敢负天下人?!”

话音落处,院外风起,吹动芦苇簌簌作响,湖面波光微漾。

香炉中最后一缕青烟悠悠升起,旋即消散于虚空。

而那天边,一轮明月正破云而出,清辉洒落寒潭,照得庭院如昼。

是夜,寒潭月明如昼。

清辉铺洒于水面,粼粼波光如碎银浮动,四野无声,唯芦苇轻摇,似在低语天地之秘。

辛弃疾独立庭前,素袍临风,眉宇间郁结未散,然眼底已有火种复燃。

他缓缓抽出腰间佩剑——此剑随其南渡北战,刃口斑驳,却仍凛然有声。

剑锋初起,划破寂静长空,一道弧光如电裂云而出。

舞势渐展,由缓而疾,身形腾挪若龙游九渊,剑影翻飞似雪卷江涛。

每一式皆含千钧之力,亦藏万般执念:为百姓流离之痛,为将士喋血之冤,为山河破碎之恨,更为忠魂无名之悲。

忽而金手指骤然共鸣,灵台深处“心镜三生”再启玄关。

过往所阅兵书、所历战阵、所识英魂,尽数奔涌而来,汇成一股浩荡洪流。

湖面微澜乍起,雾气升腾中,竟见无数身影自水底浮现——皆披甲执戈,断臂残铠,面容模糊却目光炯炯。

那是他曾统率而今长眠沙场的将士!

一个个从血雾中走出,列阵于潭畔,静默无声,却气势如山。

剑光与魂影交映,一人舞,万灵随。

寒风猎猎,吹动辛弃疾衣袂猎猎作响,他双目紧闭,泪自眼角滑落,却不停歇半分。

舞至极致,天地失色,星月为之黯然。

蓦地,一声长啸破空而起,剑尖指天,旋即猛然收势,单膝跪地,以剑拄地,额头重重叩向青石——

“元嘉若怀私志,天诛地灭!

若有一念为权,愿万箭穿心!”

三叩落地,声震四野。

湖中幻影微微颤动,似有所感,齐齐抱拳行礼,而后缓缓沉入水底,唯余涟漪圈圈扩散,如同历史深埋的叹息。

藏身芦苇深处的张承恩早已浑身颤抖,手中密报紧攥几欲撕裂。

小德子伏地掩面,泪流不止:“这……这不是谋逆之相,这是孤忠泣血啊!”张承恩望着那月下孤影,心中翻江倒海。

他曾奉旨监察,意在寻隙参劾,此刻却觉自己卑微如尘。

良久,他悄然起身,挥手示意小德子退走,脚步极轻,未惊动一草一木。

次日清晨,霜露未曦。

范如玉立于门内,望天色清明,遂命辛伯启门。

柴扉吱呀开启之际,门外景象令人心颤——太学生林子敬披麻戴孝,跪于阶前,面色苍白,唇干裂出血痕,已守候三昼夜。

见门开,挣扎欲拜,却被范如玉亲自扶起。

“先生不必多礼。”她声音清冷而坚定,“他回来了。”

话音未落,湖上一叶扁舟破雾而来,老吴立于船头,须发染霜,神情肃穆。

舟近岸,递上一帛素绢,无字无印,唯触手温润如玉。

“你父辛赞临终前说——”老吴低声道,“‘山河未复,何以为家?’”

辛弃疾接过帛书,凝视良久,忽仰天大笑,笑声中有悲有怒,更有决绝。

旋即,他迈步走向院中三石座——东为悔念,西为疑影,北为君惧,曾是他七夜自省之所依。

此刻,他双手发力,将三石逐一推入寒潭。

巨石坠水,激起浪花三尺,回响久久不绝。

立于潭边,他朗声宣告,声贯长空:

“传令旧部:三日后,江州聚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