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204章 北风起时我归来

醉剑江湖 第204章 北风起时我归来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日头爬过临安城东南角的凤凰山顶时,青布直裰的中年男子又回到了驿馆外。

他袖中还揣着早茶铺的碎银,指节却早被晨露浸得发白。

昨夜在御书房翻《乾道会要》至三更,案头堆着户部呈的淮南灾年无粮的折子,可眼前这百来号百姓——挑担老汉的竹筐里分明垫着半袋糙米,抱孩子的妇人衣襟下露出半截药包,连那背书箱的学子,书箱扣环都蹭着新鲜的红漆——哪像是等赈济的?

官家。

低唤声从巷口传来。

穿皂衣的内官缩着脖子靠过来,目光扫过人群时微不可察地颤了颤:太学生林子敬带着《忠魂录》来了。

中年男子没应,只将直裰下摆往靴筒里塞了塞。

他这才发现,不知何时自己的鞋尖已沾了星点泥,像极了当年在南京应天府学,跟着老师踏雪寻梅时蹭的。

林子敬的青衫下摆沾着草屑。

他跪得极直,脊背像根绷断的弦,双手托着的檀木匣上还凝着露水。

匣盖掀开时,断弦上的血痂被阳光一照,竟透出点暗红的光,像极了去年冬天,淮河边被冻住的血河。

此非辛公之私物。林子敬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冽,是建炎以来,战死的卒、累死的夫、饿死的妇孺,共十二万三千七百零三缕忠魂所寄。

他又从怀中抽出本泛着旧黄的册子,封皮上忠魂录三字是用血写的,这是学生走遍两淮,访了三百七十二个村,记的名姓。

王五,原建康民夫,死于修城,妻儿无依;李招娣,楚州织娘,金军破城时投井......

中年男子的指尖刚触到断弦,便像被烫着似的缩回。

他翻开《忠魂录》,第一页的墨迹还未干透,字里行间浸着水痕——不知是泪还是血。

朕......竟不知民间有此多冤?他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却惊飞了檐下两只麻雀。

林子敬额头抵着青石板:陛下可知昨日庐州来的信?

辛公在湖北任上时修的粮仓,被地方官以名义扣了七成。

百姓嚼着树皮等粮,却见官船载着白米往临安送——他突然哽住,那些米,是要送进主和派的宴席的。

中年男子的指节捏得发白。

他想起昨夜在御书房,户部侍郎递来的密折上写着淮南粮价平稳,而案头那盏羊脂玉烛台,正是三日前主和派某位大人送的生辰礼。

他伸手去扶林子敬,却被少年避开。

林子敬捧起檀木匣,转身走向驿馆朱漆大门,青衫下摆扫过满地晨露,辛公在等陛下。

驿馆正厅的门半开着。

辛弃疾站在案前,案头《御金总论》的手稿被风掀起两页,断弦压着的那页上,刚写的民心即兵四个字墨迹未干。

范如玉立在他身侧,腕间银镯随着她整理茶盏的动作轻响——那是她成婚前父亲送的,刻着二字。

陛下。辛弃疾行了个平身礼,没有跪。

中年男子脚步顿了顿。

他记得三年前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也是这样站着奏事,说臣不跪苟且事。

此刻再看这张脸,眼角的细纹比三年前深了,可眼里的光,倒比当年在滁州城墙上看北天时更亮。

卿......他喉头滚了滚,可是要复职?

臣不请兵符。辛弃疾伸手取过案头折子,但请陛下开仓放粮,许庐州百姓自组归正营,由地方举贤为将。

无官督军,岂不乱?话出口他便后悔了——这像极了主和派那些百姓愚钝的调调。

民心若定,何须官督?辛弃疾将折子推过去,百姓要的不是将军,是回家的路。

当年臣在山东聚义,八百人能抗金三年,靠的不是兵符,是村头老丈偷偷塞的烙饼,是妇人连夜补的征衣。他的声音低下来,陛下可闻昨夜驿馆外的断弦声?

那不是琴音,是十二万忠魂在喊还我河山

中年男子翻开折子,第一行便写着开庐、和、濠三州官仓,粮分三等:青壮取米充军粮,老弱取粟度荒,妇孺取豆做种。

墨迹未干,还带着松烟墨的香气。

这......他抬头时,正撞进辛弃疾的目光里。

那目光像把淬了火的剑,却又温得像老家山东的春阳。

陛下夜览盐弊案卷时,可曾拍案?辛弃疾突然开口。

中年男子一怔——那是半月前的事了。

他翻到两淮盐商私通金国的证据,气得将茶盏砸在地上,碎瓷片划破了手指。

臣的金手指,能感应人心星火。辛弃疾闭目,方才见陛下身影在星火图中忽明忽暗,忽而看见您摔茶盏,忽而看见您对着《绍兴和议》叹气。他睁开眼,眼里有光在跳,现在,明了。

中年男子摸向袖中——那里还揣着半块带血的瓷片,是那晚他亲手捡的。

准辛某所奏,速行。他提笔在折子上批字,墨汁晕开时,窗外的断弦突然嗡鸣,像在应和什么。

君心已醒,山河可归。辛弃疾轻声说。

第二日卯时三刻,临安北门。

范如玉替辛弃疾系紧披风带。

风卷着北来的寒气,卷得她鬓角的银簪微微发颤。

李铁头牵着马立在旁边,甲胄上的鱼鳞纹被晨露浸得发亮——这是他当年跟辛弃疾在山东起义时穿的,缝缝补补二十回了。

走了。辛弃疾翻身上马。

道旁突然响起细碎的响动。

挑担老汉摘下斗笠,抱孩子的妇人将孩子举过头顶,背书箱的学子跪下来。

不知谁先举起了野艾,接着是旧刀、残鼓,像片沉默的林。

林子敬站在最前头,手里的还魂鼓破了个洞,鼓槌却是新削的。

他敲第一下时,鼓声哑得像咳嗽;敲第二下,竟有几个百姓跟着击掌;第三下,残鼓、旧刀、茶碗,所有能发声的东西都响起来,像千军万马在喊。

钟九皋立在北岗上。

他的七弦琴只剩三根弦,却弹出了《还魂引》的终章。

琴声裂云时,惊起千雁北飞,雁群掠过城墙,在青灰色的天空里划出个字。

六十四营已待命,是否拔旗?李铁头勒住马。

辛弃疾没有回答。

他翻身下马,从怀里取出火折子。

江岸的野艾堆早被百姓堆好了,一人多高,像座座小山。

火折子凑近时,火星子炸响,野艾的香气混着焦味腾起来,火舌卷着北风,真成了条赤练蛇,往北方窜去。

儿啊,娘等你回家。

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

辛弃疾闭了闭眼——这是金手指传来的千里心音,是他十二岁那年,被祖父辛赞送出山东时,母亲在城墙上喊的话。

他拔剑指北,声如洪钟:传令——兵发庐州,我们不夺城,只还家!

江面上,千帆齐动。

北风卷起战袍,那抹绯色像团烧不熄的火,映得江水都红了。

范如玉立在船头,望着渐远的临安城,轻声道:杭州府学的先生们,该等急了。

辛弃疾转头看她,鬓角的白发被风吹得乱颤,眼里却有光:等我们还了家,再去给他们讲讲——什么叫醉里挑灯看剑

船行渐远,还魂鼓声仍在身后响着。

那声音穿过晨雾,穿过城墙,穿过大半个江南,往北方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