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178章 灯影渡心河

醉剑江湖 第178章 灯影渡心河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汉水的晨雾裹着寒气漫上襄阳城头时,二等卒赵狗儿正抱着半块冷炊饼蹲在女墙后。

他哈着白气搓手,眼角余光忽然扫到江面上浮起几点幽光——像被揉碎的星子,顺着水流往城下淌。

王头,您瞧!他撞了撞身边伍长的胳膊。

王贵扒着城砖探出半张脸,粗布军衣被江风吹得猎猎响。

待看清那是青瓷灯盏,他喉咙里发出闷哼:南朝的鬼把戏!可话音未落,手已不受控地探出——灯身被江水浸得微凉,江南记名,守家待归八个小字却烫得他指尖发颤。

守家...待归?赵狗儿凑过来看,声音轻得像叹息,我娘在均州,去年捎信说屋后头的杏树又开花了...他喉结滚动,要是我死在这儿,真有人记我名么?

王贵没答话。

他望着灯身刻痕,想起上个月替副都统送文书时,在汉阳军祠见过类似的长明灯。

那时老祠祝说,灯油里泡桂叶是取的谐音,灯上每道刻痕都是北地流民的姓名。

他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里面装着老娘临终前塞给他的银锁,刻着二字,要是南朝真记着...

话音被脚步声截断。

百夫长张全提着酒葫芦晃过来,酒气混着寒气直往人鼻子里钻:狗崽子们偷懒?他瞥见王贵手里的灯,醉眼陡然一睁,哪来的?

王贵下意识藏灯到身后:江里漂来的。

烧了!张全抄起腰刀就要劈,刀尖却在离灯三寸处顿住——他看见灯身那八个字,想起自己十二岁那年,跟着爹在汴梁城卖炊饼,被金兵马蹄踏碎的木牌上,也刻着张记炊饼。

他收回刀,酒葫芦掉在地上,留着...留着吧。

晨雾散得很慢,三百盏归正灯却越聚越多。

到晌午时分,护城河浅湾里浮着半河幽光,守城卒们换班时总忍不住绕过去瞧两眼。

五十岁的老兵周铁柱蹲在水边,用枯枝挑起一盏灯,灯油里泡着的桂叶突然翻了个身,他眼眶霎时红了——那形状,和他娘子每年中秋腌的糖桂花一模一样。

周叔?新来的小卒阿福蹲在他旁边。

我家那口子,周铁柱用袖口抹了把脸,前年被金兵抓去当军嫂,后来...后来没了信儿。他把灯塞进阿福怀里,收着,夜里放帐子里。

阿福攥着灯往营棚走,路过马厩时听见几个火头军在嘀咕:听说南朝的辛大帅在汉阳设了粥棚,拿炊饼换旧物——旧契、残印、头发丝儿都成,说要给咱们记《归籍册》。

真能记?

我表舅在均州,上月托人带信说,他的名字真上了册子!

阿福脚步顿住。

他摸了摸脖子上的长命锁——那是离家时娘用银簪熔了打的,刻着。

他突然加快脚步,把灯小心搁在草席下,又取出长命锁,用布仔细包好揣进怀里。

夜幕降临时,襄阳北营的草棚里亮起星星点点的光。

王贵吹熄灯烛,摸出藏了一天的归正灯,火折子一声,灯芯腾起豆大的火苗。

暖黄的光映着守家待归四个字,他忽然想起儿时在应天府,每到上元节,娘总在门口挂盏写着的灯笼。

王头,赵狗儿掀帘进来,怀里也抱着盏灯,我刚去河边又捡了两盏,给阿福和周叔。他声音发哑,周叔说,这灯像...像给活人立的牌位。

王贵没接话。

他望着跳动的灯芯,听见隔壁棚子传来抽噎声——是张全的声音。

这个平时总骂骂咧咧的百夫长,此刻正用带着酒气的嗓子哼着:灯从江南来,照我旧门台...

汉阳城北的望江台,辛弃疾立在石栏前,衣袍被江风掀起一角。

他身后,陆子昭的星盘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大帅,昨夜客星裂为三芒,一入天江,一入天津,一入斗宿。星官的声音比江风更轻,天江主水,天津通衢,斗宿司民——荆湖三地民心将动。

辛弃疾闭目凝神。

他的心音共鸣金手指骤然开启,千里之内的声浪如潮水涌来:襄阳城头老兵的叹息、汉水东岸粥棚里妇人的抽泣、乡勇营中《美芹十论》的诵读声、甚至七州之外孩童的啼哭,都清晰地撞进脑海。

来了。他忽然睁眼,眼底映着江对岸的灯火。

那些声音里,最清晰的是无数细碎的光——像有人在黑夜里划亮了火柴,这儿一簇,那儿一点,散落在荆湖北路的七州十三县。

火种已燃。他低声道,指尖轻轻叩了叩石栏,只待风助。

汉水东岸的粥棚前,范如玉的青布裙角沾着粥渍。

她握着笔,在《归籍册》上写下最后一个名字——是个老妇人递来的一缕白发,说是儿子被征去修城时剪的。大娘,她放下笔,您儿子若活着,这名字便在江南等着他;若...若不在了,汉阳军祠的长明灯,也会替您照着他回家的路。

老妇人跪下,额头碰在青石板上:菩萨似的夫人!

我那冤家要是知道,定要给您磕三个响头!

围观的百姓哄然应和,声音顺着江风飘向襄阳。

城墙上,有个穿灰布衫的妇人突然捂住嘴——那是张全的妻子,被金兵掳来做军眷已有三年。

她望着江北方向,眼泪大颗大颗砸在衣襟上:他要是活着...要是活着...

江滩边的乡勇营里,张大脚的嗓门震得牛皮鼓嗡嗡响:天下之事,有其形者易图,而其势者难测!三百乡勇跟着吼,声音裹着江浪撞向襄阳城墙。

李铁头蹲在营火边,望着远处的灯火直挠头:大帅,不攻不战,就靠这些灯啊书啊,真能破城?

辛弃疾拨了拨营火,火星子炸向夜空:你见灯,我见心。他指向江面上的灯影,城防再坚,守的是土;人心若散,守的是坟。

李铁头挠头的手顿住。

他望着那些随波逐流的灯,忽然想起今早巡营时,看见几个降卒蹲在河边,正用树枝在沙地上画江南记名四个字。

襄阳城的谯楼里,完颜乌尔岱捏着酒盏的手在发抖。

他刚听亲兵说,城内外突然传开一首童谣:灯从江南来,照我旧门台。

父在江北死,魂归汉阳祠。更让他心惊的是,当他喝问谁传的时,亲兵们竟都垂下了头。

他踉跄着走到案前,掀开暗匣。

匣底铺着层红绸,上面压着本《忠魂录》——那是他战死的儿子的名字,去年他偷偷托商人送到南朝,求对方刻在汉阳军祠的长明灯上。

啪嗒。

有什么东西落在院子里。

完颜乌尔岱推开窗,月光下,一盏归正灯静静躺在青石板上。

灯芯还燃着,守家待归四个字被照得发亮。

他抬起脚,又慢慢放下。

江风卷起灯影,在他脸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捡起那盏灯,轻轻放进暗匣,压在《忠魂录》上。

汉水的夜更深了。

辛弃疾站在望江台上,望着襄阳方向的灯火渐次亮起——那不是守军的火把,是归正灯的光,从草棚里、马厩里、甚至谯楼的窗缝里透出来,像散落的星子,要把黑夜燃出个窟窿。

大脚。他转头对身后的张大脚道。

末将在!

明日开始,辛弃疾的声音里带着某种笃定的热,你去跑一趟荆湖北路的七州。他望着江对岸的灯火,嘴角勾起极淡的笑,找义军、降卒、商旅...找所有心里有把火的人。

张大脚挺直腰杆,铠甲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末将明白!

江风卷着灯影掠过,将辛弃疾的话送向远方。

襄阳城头,一盏归正灯突然爆起明亮的光,映得守家待归四个字,比星子更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