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醉剑江湖 > 第55章 诏外之音

醉剑江湖 第55章 诏外之音

作者:小九点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7 09:20:41

檐角冰棱垂了半尺长,在初阳里折射出冷光,将辛府门前的青石板映得像铺了层碎玉。

大人,临安来的。秦猛掀帘进来时,甲叶上还沾着雪渣,声音压得低,两骑快马,前头那人穿皂色团花锦袍,腰悬银鱼符——是内侍省的黄门。

辛弃疾正将《御金三策》往檀木匣里收,指节在匣沿顿了顿。

他昨夜在梅林地窖熬到三更,将五岭商道的粮运图又校了三遍,此时眉峰间还凝着倦意,闻言却笑了:来得倒快。

范如玉在廊下晾着刚烘暖的狐裘,听见动静,转身将裘子搭在臂弯。

她素日不爱金钗,只簪了支檀木簪,此时发间还沾着梅香——昨夜替阿霓整理医馆账册时,路过后院梅林,被风卷了瓣儿进来。

院外马蹄声渐近,带起的雪粒扑在朱漆门框上,响。

穿皂袍的宦官跨进门槛时,先打了个寒颤。

他约莫四十来岁,圆脸泛着油光,见了辛弃疾便要屈膝,被秦猛伸手托住胳膊:高公公,这寒天里,且进屋说话。

使不得使不得。宦官缩着脖子直摆手,袖中黄绫已露出半角,小的奉了圣命,须得在阶下宣诏。他偷眼觑了觑辛弃疾腰间的银印——江西安抚使的官印在雪光里泛着幽蓝,又忙低下头去,辛大人,接旨吧。

雪地上的碎冰硌得人脚底生疼。

辛弃疾扶着范如玉的手跪下时,听见高福尖细的嗓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朕闻卿治江右有绩,五岭互市通,峒汉相安,朕心甚慰。

着擢江南西路制置使,赐金带一袭、战马十匹......

谢主隆恩。辛弃疾叩首时,余光瞥见范如玉垂在身侧的手——她素日做女红的指尖此刻微微发紧,指节泛白,显然也觉出了异样。

高福宣完明诏,又从怀里摸出个青缎小囊,压低声音:这是密谕,圣上口谕只传与大人。他递囊时,袖口滑下,腕间一道红痕——像是被什么细绳子勒的。

范如玉替辛弃疾接过锦囊,指尖触到缎面的刹那,眉峰微挑。

她随夫君看过无数密件,知道御前密谕必用内廷特制的蝉翼笺,裹以茜色缎子,这青缎分明是外朝用的。

辛弃疾展开密谕的瞬间,檐角冰棱地坠地。

八个字刺得他眼底生疼:慎勿穷追,恐激边衅。

玉娘。他唤了声,声音里浸着霜,你且看。

范如玉凑过去,目光扫过字迹。

她自幼随父习字,最熟内廷笔体——孝宗的字末笔总要挑出半寸锋,字起笔却圆转如新月,中间该有粒米大的空隙。

可这纸上二字紧连,像被人拿快刀削去了间隙。

更奇的是二字——自隆兴和议后,宫中避忌字如避蛇蝎,连起居注里都只写,何时又用起了?

她指尖掠过纸背,忽觉触感异样。

转身取了茶盏,用温水轻浸纸角——果不其然,水痕晕开处,淡淡显出两个朱字,旁无御玺。

誊抄本。她将纸递回,声音轻得像叹息,有人拿外朝票拟当密谕,借官家名头压你。

辛弃疾捏着纸的手青筋暴起。

他想起昨夜张六郎的密信——河北十万义士,正等五岭道开,好南下与官军合势。

若此时遵慎勿穷追之命,商道封、粮运断,十万儿郎便是无根之萍,别说北伐,连立足都难。

可若抗命......

大人!秦猛突然撞开院门,铠甲上的雪落了满地,贾枢密院的幕僚到了,说要抚军安边,此刻在前厅喝茶呢!

来得正好。辛弃疾将密谕塞进袖中,转身对范如玉道:你去请戴明远来,就说要重录战报。又对秦猛道:备马,我去前厅会会这位幕僚。

范如玉望着他的背影,忽觉喉头发紧。

她解下臂上的狐裘追出去,在檐下拽住他的衣袖:昨夜我替阿霓熬药,听她说医馆里的峒老们今早杀了头猪,要送半扇来谢你开盐引。她将狐裘替他系紧,指尖在他心口轻轻一按,你且记着,这半扇猪肉里的热乎气,比黄绫上的字沉得多。

辛弃疾低头看她,见她眼尾还带着昨夜熬夜的淡青,却笑得清亮。

他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鬓发,指腹擦过她耳后那粒淡痣——这是他们成婚前夜,她在灯下绣鸳鸯时被针扎的。

玉娘,你可知当年我在山东起义,最苦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他忽然说,不是剑,不是酒,是老卒们凑钱买的半块炊饼,是村妇塞给我女儿的一把枣子。他握了握她的手,如今这半扇猪肉,便是当年的炊饼和枣子。

前厅里,贾元弼的幕僚正端着茶盏吹凉。

那人穿宝蓝直裰,面上带笑,见辛弃疾进来,忙起身作揖:辛大人,我家大人常说,江右能有今日,全赖大人苦心。

只是......他顿了顿,北边近日不太平,大人若能稍缓进兵,也是为朝廷分忧。

分忧?辛弃疾解下狐裘搭在椅上,目光如刀,张某前日送来的粮册,说五岭道这个月多运了三千石米。

这三千石米里,有峒人的兽皮,有汉商的盐巴,还有十万河北义士的命。他拍了拍案上的密谕,若真要分忧,不妨请贵使回临安时,替刘某带句话——

什么话?幕僚的笑有些僵。

问问你家大人,辛弃疾端起茶盏,茶沫在盏中晃出细碎的光,他案头那盏茶,可还烫得嘴?

幕僚走后,戴明远抱着三本新抄的战报进来,额角还沾着墨渍:大人,按您说的,明本用薄竹纸,暗本用桑皮纸,连墨色都调得一样。

辛弃疾将暗本收进梅林地窖的铁匣,又取出《五岭通舆图》,秦猛,你带两个亲兵,扮作押运赏赐的,走鄂州那条路。

到了鄂州,找都统制王栐,把图交给他,就说此图非为地利,乃为忠魂所托

得令!秦猛接过图卷,铠甲相撞的脆响里,他忽然咧嘴一笑,大人,末将昨日见乌桓教头教义勇营爬崖,有个小子摔下来,正砸在阿霓姑娘的药筐上——您猜怎么着?

那小子爬起来就说,这药香比娘的绣花香

辛弃疾也笑了。

他望着秦猛大步出去的背影,听见院外传来马嘶声,是那十匹御赐的战马在踢雪。

夜更深时,梅林地窖里的烛火忽明忽暗。

辛弃疾将近年所有诏书副本摊开,借着范如玉执的灯,逐字比对。

他的金手指在此时悄然运转——三年前孝宗批措置江右,可相机行事相字末笔有个极小的勾;去年批峒汉互市,当以信立信字中间的偏左半分......而这道密谕里的字,勾锋钝得像被磨过,字的又偏右了。

是贾元弼的手笔。他合上最后一本副本,声音里带着冰碴子,他替官家拟过三次诏书,笔体学了七分像,可这连写的习气,倒是他当年在苏州做通判时养成的——那年他替知州写拒外商的牒文,怕被人看出犹豫,故意把连笔。

范如玉将灯往他手边移了移,火光映得他眼底发亮:那接下来?

辛弃疾吹灭烛火,黑暗里,他握住她的手,等秦猛到鄂州,等王栐的回音,等......他顿了顿,等十万河北义士的马蹄声,踏碎这道伪诏。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急骤的马蹄声。

这次不是南边来的,是北边——秦猛的信使到了。

范如玉替他披上皮氅,推开院门。

雪光里,信使翻身下马,怀里揣着个油布包:秦校尉说,王都统见图时哭了,说岳武穆当年想通荆襄,到死都没成。

如今辛大人成了,他说......信使抹了把脸上的雪,他说,鄂州的兵,随时能过长江。

辛弃疾接过油布包,触手温热——是王栐回的血书。

他抬头望向北边的天空,雪又开始下了,大朵大朵的,落进他的衣领,却烫得人心慌。

玉娘,他突然说,王栐这人,性子太烈。

范如玉望着他紧攥血书的手,没说话。

她知道,他没说出口的是——烈性子的人,容易被当成靶子。

院外的雪越下越密,将两人的影子融成一片。

远处,戴明远的灯笼晃过来,映得雪地上一片暖黄。

范如玉听见他喊:大人,贾枢密院的札子到了,说要削咱们三成军粮......

辛弃疾将血书收进怀中,望着漫天大雪笑了。

这笑里有冰,有火,还有他十六岁在山东起义时,站在山巅望见的、中原大地上未熄的火种。

他们以为一张纸能困死十万雄兵,他对范如玉说,却不知真正的诏书,从来不在黄绫上。

范如玉替他理了理被雪打湿的鬓角,轻声问:那在哪里?

在医馆里捣药的峒女手里,辛弃疾指向西边的医馆,那里还亮着灯,在演武场练刀的汉卒喉间,在五岭道上运粮的马帮铃声里。他握住她的手,按在自己心口,更在这里——只要这颗心还热着,谁的诏书,都改不了。

雪落得更急了。

范如玉望着他被雪染白的发梢,忽然想起昨夜他在《御金三策》里添的那句:民不分汉峒,共举抗金旗。此刻她才明白,原来所谓,从来都是这些人用热血写就的。

院外,戴明远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范如玉替辛弃疾系紧皮氅的带子,轻声道:不管怎样,我陪着你。

辛弃疾低头看她,见她眼尾的淡青在雪光里更淡了些。

他忽然想起,明日是他们成婚后的第十三个上元节。

往年此时,他总在各地赴任,连盏花灯都没陪她看过。

等打完这仗,他说,我陪你去临安看灯。

范如玉笑了,眼尾的淡青也跟着弯起来:

可他们都知道,这仗,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