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54章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小范围打打游击

正堂内,众人围坐,虽只是简单的早膳,却吃得格外香甜。尤其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两个半大孩子,经历了昨日的劳顿,此刻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面对热腾腾的清粥小菜、香喷喷的酥油饼和鸡丝面,吃得格外欢快,小嘴塞得鼓鼓囊囊,筷子动得飞快。

朱慈烺笑吟吟地看着两个弟弟狼吞虎咽的模样,心中那份属于兄长的柔软与责任感油然而生,连日来的紧绷神经也稍稍放松,一股暖流在心间悄然流淌。

就在这略显温馨的用餐氛围中,只听堂外传来吴六子那带着几分邀功似的响亮嗓门:“殿下!人来了!”

朱慈烺闻声抬头,只见吴六子领着一位年约三十出头、身着青衿便服、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却又难掩精干之色的青年,正站在正堂门外。那青年面色微黑,眼神明亮而略带警惕,双手骨节粗大,显是并非纯粹的文弱书生,亦曾习武劳作。

他好奇地快速扫了一眼堂内正在用膳的众人,目光尤其在主位上那三位气度不凡的少年身上多停留了一瞬,最终落在了一旁正起身的山东巡抚邱祖德身上,脸上露出询问之色。

邱祖德连忙起身,对那青年招了招手,随即转向朱慈烺,右手恭敬地一引,语气郑重地介绍道:“世奇,还不快上前拜见太子殿下!”

“太…太子殿下?!”韩世奇闻言,如遭雷击,整个人瞬间僵在原地,眼睛瞪得溜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与茫然!

他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太子?国之储君?怎么会出现在这远离京师的济宁州衙?还如此…如此平易近人地与众人一同用着早膳?这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

但他毕竟是济南府学的生员,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法规矩。短暂的极度震惊之后,强烈的本能驱使着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噗通”一声便推金山倒玉柱般跪伏在地,行了一个极其标准而郑重的三叩九拜大礼,额头触碰冰凉的地砖,发出清晰的响声,声音因激动和紧张而微微发颤:

“学生…学生历城韩世奇,叩见皇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慈烺放下筷子,站起身,目光温和地打量着眼前这位跪伏于地、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青年,虚抬右手,声音清朗而带着安抚的力量:

“韩世奇?快起来吧。无需行此大礼。你韩家满门忠烈,乃我大明肱骨,孤早已听闻。在此非常之时,不必拘泥于虚礼。”

韩世奇听到太子竟已知晓自家事迹,心中更是激荡,又重重磕了一个头,这才依言起身,但依旧垂手躬身,不敢直视天颜,姿态极为恭谨。

朱慈烺转而对侍立一旁的王之心道:“王伴伴,给韩世奇看座。”

王之心立刻应声,搬来一张圆凳,放在邱祖德下首的位置。韩世奇连忙再次躬身:“学生…学生谢殿下赐座!”这才小心地侧身坐下,只坐了半个屁股,腰杆挺得笔直,显得既紧张又激动。

朱慈烺看着他,语气带着由衷的赞许与感慨:

“方才邱巡抚已向孤细说了你韩家之事。五年前,鞑虏破济南,令尊韩承宣公,时任历城知县,携韩家子弟、家丁、乡勇五百余众,于巷陌之中与敌血战,最终壮烈殉国,无一降者!满门忠烈,可歌可泣!韩家,实乃我大明忠心耿耿之世家楷模!有尔等如此忠勇义士,孤心甚慰啊!”

听到太子亲口提及五年前那场惨烈至极、让韩家几乎流尽鲜血的守城之战,提及自己那位刚烈不屈、战至最后一刻的父亲,韩世奇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澎湃情感,猛地从凳子上站起,再次跪倒在地,声音瞬间哽咽,眼圈通红,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谢殿下!谢殿下还记得家父!还记得我韩家那些战死的叔伯兄弟!家父…家父一生磊落,常以文天祥、于少保自勉!自幼便教导学生,读书当明理,明理须知忠义!精忠用诚,报效大明,守土安民,乃臣子本分!此乃韩氏家训!韩家子弟,人人必须熟记于心,刻于骨髓!纵刀斧加身,亦不敢或忘!!”

说到动情处,他已是泣不成声,肩膀微微耸动,那压抑了五年的家仇国恨、悲痛与骄傲,在此刻轰然爆发。

堂内一时静默,唯有韩世奇压抑的抽泣声。邱祖德面露戚容,赵啸天这等粗豪汉子也收敛了笑容,眼神中流露出敬意。定王和永王也放下了筷子,怔怔地看着这位突然痛哭的韩世奇。

朱慈烺心中亦是酸楚与敬佩交织,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再次亲手将韩世奇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痛而坚定:

“韩家之忠,天地可鉴!韩家之血,不会白流!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孤要的不是眼泪,是继承先人遗志,擦干血泪,继续奋起的勇气与行动!有你韩家这样的忠勇义士可用,孤!何愁我大明不兴!何愁国仇家恨不得昭雪!”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打在韩世奇心上。他猛地抬起头,用力抹去脸上的泪水,眼神中的悲伤迅速被一股重新燃起的熊熊火焰所取代,他重重地点头,声音虽仍带哽咽,却充满了力量:“殿下教诲的是!学生…学生明白了!”

朱慈烺点点头,转而对王之心道:“王伴伴,给韩世奇也上一份早膳。”

王之心立刻吩咐下去。很快,一份与其他人类似的清粥小菜面点被端到了韩世奇手边的茶几上。韩世奇激动得又要行礼谢恩,被朱慈烺摆手制止:“不必多礼,先坐下,边吃边谈,填饱肚子再说。”

韩世奇这才感激地坐下,却哪里吃得下,只是象征性地拿起筷子,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

朱慈烺自己则重新坐回主位,扒拉了一大口鲜香的鸡丝面,咀嚼咽下后,目光转向邱祖德,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开门见山地问道:“邱大人,孤有一事,需你据实以告。以你判断,若李闯大军主力,或其中一部偏师,来袭山东,兵锋直指济南,以济南眼下的城防、兵力、粮储及人心士气,可能守得住?”

邱祖德闻言,放下手中的粥碗,面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与苦涩。他沉吟片刻,最终沉重地摇了摇头,长长叹息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力与自责:

“回殿下,臣…臣惭愧,实不相瞒殿下,眼下莫说是守城退敌,便是…便是济南城内那几位手握兵权的将领,届时是否愿意抵抗,是否会临阵倒戈,甚至…甚至开门迎贼,臣…臣都不敢妄下断言啊……”

说到此处,他语气哽咽,充满了深深的自责与无奈:

“臣无能…自代王永吉大人巡抚山东以来,虽殚精竭虑,欲重整防务,然…然山东积弊太深!刘泽清逆贼在时,跋扈嚣张,视巡抚衙门如无物,私自征粮抽丁,截留税银,臣等几无掣肘之力!都指挥使苏邦政大人,名为一省最高武官,实则早已被架空,麾下堪战之兵不足千人,号令难出省垣!”

“济南卫指挥使梅应元,拥兵数千,盘踞西城,阳奉阴违,屡次不听调遣,其心难测!臣…臣空有巡抚之名,却无巡抚之实!所能真正倚仗者,唯有巡抚标营这区区数百亲兵,以及…以及韩家这样忠心义士自行募集的乡兵,勉力维持省城不乱而已…”

“若闯贼大军真至,臣…臣唯有以死报国,然于大局,恐…恐无补于事…臣愧对陛下!愧对殿下!愧对山东百姓!” 他越说越是激动,到最后已是泪光闪烁,羞愧难当。

朱慈烺默默听着,面色沉静,心中却早已波澜起伏。邱祖德所言,与他穿越前所了解的那段历史记载几乎完全吻合!历史上,李自成大军进山东时,山东官员确实大多望风而降或弃城而逃,真正组织起有效抵抗的寥寥无几。邱祖德虽有忠心,却无实权,最终确实差点自刎殉国。此刻亲耳听到这位封疆大吏充满无力感的陈述,更让他深切体会到明末地方政权瓦解、武备废弛到了何等触目惊心的地步!

他缓缓点头,语气中并无丝毫责怪,反而带着理解与安抚:

“邱大人不必过于自责。山东之弊,非一日之寒,乃朝廷失纲、军政崩坏、积重难返之果。你能在如此艰难情形下,维持局面不至彻底糜烂,已属不易。孤岂能不明?”

安抚了邱祖德,朱慈烺目光转向刚刚勉强平复情绪的韩世奇,问道:“韩世奇,孤再问你。韩家在济南周边,依托庄院、乡谊,自行募集的民兵力量,现有多少?若闯贼来袭济南,你们在城外,可能自守?如今是由何人在主导训练管带?”

韩世奇立刻放下筷子,起身恭敬回道:“禀殿下,托殿下洪福,赖乡邻信重,我韩家如今在历城东郊及南山一带,已募集乡勇民兵一千五百余人!主要由学生的族兄韩镐负责日常操练与管带。”

“家里曾祖,曾随戚继光将军抗倭,家中留有部分戚将军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族兄自幼习武,亦熟读兵书,于练兵一道颇有心得。眼下这一千五百余人,主要分驻在韩家庄等几处紧要村落和山口,修筑了一些简易寨墙壕沟,平日护卫乡梓,清剿小股土匪,倒也使得。此次学生应邱巡抚之召,带出来三百余精锐,庄中现尚有一千二百余人。”

朱慈烺仔细听着,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好!韩家不愧是忠勇世家,诗书传家,亦不忘武备!在如此艰难时局下,不仅能保全宗族,更能凝聚乡里,练兵自保,甚至心向朝廷,随时准备报效!孤心甚慰!”

他话锋一转,语气却陡然变得极其严肃,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然,韩世奇,你需谨记孤言!若闯贼大军真至,兵锋锐利,绝非你千余乡兵所能正面硬撼!届时,切不可逞一时血气之勇,死战硬拼!徒然损耗子弟性命,于大局无补,反折损了这支难得的忠义力量!”

此言一出,不仅韩世奇愣住,连邱祖德、赵啸天乃至一旁静听的王之心都露出了惊讶不解之色。在他们传统的观念里,忠臣义士,面对国仇家恨,自当奋起抵抗,血战到底,岂有未战先言避退之理?这似乎与太子之前表现出的刚毅果决有些矛盾。

朱慈烺将众人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了然。他站起身,在堂内缓缓踱步,脑中飞速整理着来自后世的、超越这个时代的军事思想。他深知,面对即将到来的、可能如潮水般涌来的农民军,韩家这点力量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与其让他们白白牺牲,不如赋予他们更灵活、更有效、也更符合长远利益的战术使命,用后世那位伟人的办法——游击战!

他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而充满洞察力,开始阐述他那惊世骇俗却又极具说服力的方略:

“尔等或许不解,以为孤是让你们畏战避敌。非也!孤要的,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更有智慧、更有效率的战斗!贼势大时,其锋不可挡,我则避之;贼分兵掠地,其势必散,我则扰之;贼久驻生疲,其防备必懈,我则击之;贼退兵慌乱,其阵必乱,我则追之!”

“简言之,就是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简练而充满辩证思维的十六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在邱祖德、韩世奇等人的耳边!他们从未听过如此精辟而又颠覆传统的用兵之道!

朱慈烺继续深入解释,语气愈发清晰:“具体而言,若闯贼大军来袭,你韩家乡兵,首要之务,并非固守某个庄子,而是化整为零,依托南山地势、熟悉乡情的优势,灵活机动!贼大军来,则迅速隐匿入山,保存实力。”

“贼分兵下乡征粮抓丁,则瞅准机会,以小股精锐袭扰其运输队、征粮队,焚其粮草,杀其散兵,打完即走,绝不纠缠。”

“贼久驻城外,士气懈怠,则夜间派小队摸营,惊其营盘,射其哨兵,使其日夜不宁;若贼久攻济南不克,或闻讯退兵,则集结主力,于其退路险要处设伏,截杀其辎重,擒拿其掉队士卒!”

“如此,虽不能正面击溃贼军,却能不断消耗其兵力、粮秣、士气,使其如芒在背,不得安宁!更能保全自身,以待时机!此方为长久之道,制胜之奇策!尔等可能明白?”

这番详尽而新颖的战术思想,彻底颠覆了邱祖德、韩世奇等人的认知。他们仔细咀嚼着太子话语中的每一个字,眼中先是迷茫,继而逐渐亮起震惊、恍然、最终化为无比钦佩的光芒!

邱祖德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站起身,声音都变了调:“殿下!殿下真乃天纵奇才!此…此等战法,闻所未闻,然细思之,却…却精妙绝伦!尤适用于当下敌强我弱之势!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存己之力,疲敌之师!妙!太妙了!臣…臣茅塞顿开!五体投地!”

韩世奇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既能保全家族子弟、又能有效打击敌人、延续韩家忠烈之名的全新道路!他再次跪倒在地,声音因极度兴奋而颤抖:

“殿下神机!学生…学生明白了!殿下非是让学生等畏战,乃是授以更上乘之战法!存身、杀敌、报国,三者得兼!学生…学生代韩家上下,叩谢殿下指点迷津!此恩此德,永世不忘!!” 他重重地磕下头去。

赵啸天虽然对文绉绉的话不太懂,但也听明白了大概,咧嘴笑道:“殿下这法子好!就像俺们江湖人打架,打不过就跑,找机会抽冷子给他一下!让他浑身难受!嘿嘿!高!实在是高!”

朱慈烺见众人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想法,心中欣慰,笑道:“都起来吧。明白便好。此乃非常之策,需灵活运用,关键在于指挥者临机决断之能。”

“韩世奇,你稍后即刻派可信亲卫,把孤这十六字方略立刻传回去,要韩家按此应对可能的闯贼,切记,勿要做无谓的牺牲!”

那韩世奇应声谢恩。

朱慈烺心中暗道,这游击战的精髓,可是后世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真理,用在明末这种环境下,再合适不过。

定下方略,朱慈烺开始进行人事安排。他看向邱祖德,果断道:“邱大人,你与韩世奇,便都留在孤身边。山东巡抚衙门那一摊子事,眼下既然难以着力,便暂且放一放。邱大人你熟悉山东政务、民情,便协助孤处理各类文书、协调地方、参赞军机。”

“臣遵命!”邱祖德立刻抱拳应道,能留在太子身边参与核心决策,他求之不得。

朱慈烺又看向韩世奇:“韩世奇,你既是生员,有文化学识在身,又出身忠烈之门,忠勇可嘉。孤便为邱大人做主了,擢你为山东巡抚记室,暂掌巡抚幕府文书、记录军政要务、传递军情、联络地方豪杰义士等事宜。你需用心跟邱大人学习,辅助好邱大人,可能做到?”

一旁的邱祖德闻言,笑着拱手:“臣谢殿下!韩世奇年轻有为,忠厚干练,有他辅助,臣如虎添翼!”

韩世奇更是激动万分,他一个白身生员,竟得太子亲自简拔,授予实职官身!他立刻起身,行大礼:“学生韩世奇,叩谢殿下天恩!定当竭尽驽钝,用心学习,辅助邱大人,办好差事,绝不辜负殿下信重!”

“好!”朱慈烺点点头,最后安排那几百名随行人员。他转向门外喊道:“吴千户!”

吴六子一直在门外候着,闻声立刻小跑进来,抱拳:“末将在!”

朱慈烺吩咐道:“邱巡抚与韩记室所带来的那几百名抚标亲兵和韩家庄丁,皆是熟悉山东风土人情、经验丰富的好汉子。孤便将他们一并交予你麾下,充实锦衣卫力量。你要好生待他们,他们都是你千户所急需的人才,对山东地界的了解,正是锦衣卫开展侦测、缉查、联络任务的宝贵财富!具体如何整编、分配任务,你自行与赵指挥使详细核计,可明白了?”

吴六子一听平白多了几百号经验丰富的弟兄,顿时喜笑颜开,咧嘴笑道:“明白!太明白了!谢殿下!殿下您就瞧好吧!末将定把这些弟兄们用好喽!保准把山东地界给您摸得门儿清!” 他高兴得有些忘形。

一旁的赵啸天见状,笑骂着起身,作势欲踹:“你个憨货!又得意忘形!在殿下面前没大没小!看老子不收拾你!”

吴六子连忙嬉笑着躲闪,告饶道:“哎哟!总舵主…啊不,指挥使大人饶命!俺晓得了!晓得了!以后定规规矩矩的!”

众人被这两人一闹,不由得再次哈哈大笑起来,方才讨论军国大事的凝重气氛被冲淡了不少,堂内充满了乐观与希望。

朱慈烺也笑着摆摆手,对赵啸天道:“赵指挥使,这几百弟兄,可是孤给你的宝贝,你要善加运用,他们对锦衣卫在山东打开局面,至关重要。”

赵啸天收敛笑容,抱拳正色道:“殿下放心!末将晓得轻重!定让他们人尽其才!”

安排已定,朱慈烺看着堂内众人,心中豪情顿生。

文有邱祖德、韩世奇、任孔当、郑与侨,武有赵啸天、吴六子,内有王之心打理宫廷,外有张无极、冯忠练兵,许文昌和鲁王保障后勤…

一个以他朱慈烺为核心,初具雏形的班底正在济宁这座古城中迅速凝聚、壮大。

“好了,此事便如此定下。”朱慈烺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各司其职,同心戮力,我大明中兴之业,必始于足下!”

“臣等遵命!愿为殿下效死!为我大明中兴,万死不辞!” 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铿锵,充满了信心与决心。

朝阳彻底升起,金色的光芒透过窗棂,将整个正堂照得一片明亮,仿佛也照亮了这条充满荆棘却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前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