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 > 第13章 收下“创业第一桶金”——五千精兵

金家窑河湾的湍流声被船舱厚重的木板隔绝,只剩下如同凝固铅块般的寂静。

冯元飏站在舱门口,浑浊的老眼透过掀开的帘子缝隙,死死盯着舱内那个居中而坐、正低头啜饮热茶的少年身影。

那身粗劣的“兴漕”号衣,沾着泥点和水渍,与他记忆中储君应有的明黄蟒袍、金冠玉带判若云泥。

可那挺直的脊梁,那沉静的气度,尤其是那张年轻却已显露出棱角、与记忆中崇祯皇帝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国字脸……像,太像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猛地冲上鼻腔,冯元飏喉头剧烈地滚动了一下,强行将那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悲鸣压了回去。

他感觉自己的双腿像灌了铅,沉重得抬不起来。这短短几步的距离,仿佛横亘着千山万水。

认?心理不愿,或者说是不敢认。

认了,便是彻底坐实了那锥心刺骨的噩耗,他效忠了半生、待他恩重如山的崇祯皇帝,那个励精图治却又刚愎多疑、最终在绝望中自缢殉国的陛下,真的…没了。

但,又如何能不认呢!

“冯巡抚一路辛苦了。”舱内,少年清朗的声音响起,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冯元飏浑身一震,如同被惊醒。他猛地深吸一口气,那口气息带着河水的湿冷和初春的寒意,直灌入肺腑,刺得他五脏六腑都隐隐作痛。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因连日操劳而微微佝偻的腰背,伸出枯瘦却依旧有力的手,用力地、一丝不苟地整理了一下自己那身袍袖和衣襟。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庄重。

他不再犹豫,一步踏入了船舱。

身后,其子冯忠紧随而入,脚步沉稳,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舱内环境。

赵啸天几乎是同时动作,如同鬼魅般闪到舱门处,警惕地扫视了一眼舱外,确认无人窥探后,“哐当”一声,将厚重的舱门紧紧关上、闩死。

舱内光线顿时更加昏暗,只有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跃着,在每个人的脸上投下摇曳不定的光影。

冯元飏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死死地钉在朱慈烺身上。

他一步步走近,每一步都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胸膛剧烈起伏,布满皱纹的脸上,肌肉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

那双阅尽沧桑的老眼,此刻红得吓人。

他死死地盯着朱慈烺,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全身都在剧烈地颤抖,那身二品官袍仿佛有千斤重,压得他摇摇欲坠。

旁边的王之心见状,眉头紧锁,上前一步,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宫廷烙印的、尖细却异常清晰的嗓音,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凝视:

“冯大人,看见太子殿下,自当行礼,如何您今日竟忘了礼数?”

王之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与老奴之前认识的、最重规矩体统的冯抚台,可是大不一样啊。”

这声音如同惊雷,劈开了冯元飏混乱的思绪。

他猛地看向王之心,这张苍老却带着精明干练的脸……

是了,是了!是陛下身边那位深得信任、常在御前行走的大太监王之心。

这声音,这气度,绝不会错。

最后的疑虑如同冰雪般消融——

眼前这穿着粗布号衣的少年,就是大明皇太子朱慈烺!

那两个依偎在旁、同样衣着简陋、脸上还带着泪痕和惊恐的孩子,就是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炤!

“殿下,陛下他……”冯元飏喉咙里发出一声破碎的、如同野兽濒死般的呜咽。

所有的压抑、所有的强撑,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他再也控制不住,双腿一软,“噗通”一声重重跪倒在地,额头狠狠砸向坚硬的舱板!

“咚。”沉闷的撞击声在狭小的船舱内回荡,听得人心头发颤。

“陛下啊——”一声撕心裂肺、饱含着无尽悲怆与绝望的嚎哭,猛地从冯元飏胸腔里迸发出来。这哭声凄厉、沙哑,仿佛要将五脏六腑都呕出来。

“老臣,老臣无能,老臣该死啊——”

他一边哭嚎,一边用尽全身力气,一次又一次地将额头砸向舱板,咚咚作响,鲜血瞬间从他磕破的额角渗出,染红了灰白的鬓发和冰冷的木板。

“老臣,老臣一个多月来连上数十道奏疏,恳请陛下南幸天津,船队粮草皆已备齐,只待……只待陛下圣驾啊——”

他泣不成声,话语断断续续,夹杂着剧烈的咳嗽和喘息。

“奈何,奈何陛下…陛下为何…为何不听老臣一言,为何要,要‘君王死社稷’啊——”

“陛下,您让老臣,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

像是质疑、不解先帝崇祯的抉择,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责和深深的苦楚。

他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燃烧着滔天的怒火,他指向虚空,仿佛那里站着那些误国的奸佞:“朱纯臣,成国公,世受国恩,世代簪缨,竟…竟敢闭门不纳,坐视君父蒙难!”

“国贼,国贼!”

“还有那些…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临危却作鸟兽散的衣冠禽兽,皆是国贼,该杀!该千刀万剐——”

这悲愤欲绝的控诉,如同最猛烈的风暴,瞬间席卷了整个船舱。

朱慈炯和朱慈炤两个孩子,刚刚在饱餐和短暂安睡后恢复的一点点平静,被这撕心裂肺的哭声和愤怒的咆哮彻底击碎,对父皇母后的思念再次攫住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哇——父皇,母后,我要父皇,我要母后…”朱慈炤率先放声大哭,小小的身体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朱慈炯虽然年长几岁,强忍着没有哭出声,但眼泪也如同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掉,小脸憋得通红。

“都是老臣的错,都是老臣的错。”冯元飏看到两位小王爷哭泣,更是心如刀绞,自责如同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心。

“老臣…老臣早该亲自带兵入京护驾啊。”

“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陛下…把陛下带出来。”

“老臣…老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他猛地转向朱慈烺,额头再次重重磕下,鲜血淋漓:“殿下,老臣…老臣万死难辞其咎,请殿下责罚老臣,重重责罚,以慰先帝在天之灵啊——老臣…老臣甘愿领死。”

“冯大人。”朱慈烺再也无法坐视,他猛地站起身,一个箭步冲到冯元飏面前,双手用力托住老臣的双臂。

入手处,那手臂瘦骨嶙峋,却因极度的激动和用力而绷紧如铁,颤抖得如同风中残烛。

朱慈烺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几乎要将老人身体撕裂的悲恸和绝望。

“老大人,节哀,节哀啊!”

朱慈烺的声音带着少年人少有的沉稳和力量,他用力将冯元飏往上搀扶。

带着哽咽,朱慈烺劝到,“事已至此,父皇…父皇在天之灵,也绝不愿看到老大人如此自责伤身。父皇他践行了‘君王死社稷’的誓言,他是为了大明的尊严。”

“但大明,不能亡!孤还在,两位皇弟还在,大明的火种就还在!”

他凝视着冯元飏布满血泪的双眼,一字一句,斩钉截铁:“眼下,吾等最要紧的,是冷静下来,是擦干眼泪,是重整旗鼓,是重组大明!”

“这才是真正慰藉父皇在天之灵的唯一方式,才是对得起父皇以死明志的唯一方式啊!”

朱慈烺的声音陡然拔高:“再说,冯大人,你已竭尽全力,你早早备好船队粮草,你连上数十道奏疏,你已做到了你能做的一切,父皇未能成行,非你之过!是天意,是那些误国奸佞之过,是闯贼凶顽之过!”

他用力将冯元飏扶起,半搀半拉地将他引向旁边一个简陋的软垫:

“复兴大明,千头万绪,艰难险阻,孤需要你,需要冯大人这样的忠臣良将,需要你多多谋划,多多费心。”

“你又如何能轻言责罚?如何能轻言死伤?快,坐下,坐下说话。”

冯元飏被朱慈烺这连番的话语弄得有些心颤,他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太子。

那清俊的脸上还带着稚气,但那双眼睛,却深邃、坚定,燃烧着一种他从未在深宫少年眼中见过的火焰。

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一种肩负起整个帝国重担的担当。

这真的是那个传闻中养在深宫、性情温和甚至有些怯懦的太子吗?

冯元飏心中剧震,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悲恸和一丝微弱希望的情绪,如同暖流般,悄然融化了他心中冻结的绝望坚冰。

朱慈烺见冯元飏情绪稍稳,这才松了口气,目光转向一直沉默地站在冯元飏身后,身形挺拔如松的青年将领。

此人约莫二十六七岁,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如鹰,一身劲装,腰佩长刀,站在那里自有一股沉稳剽悍之气,与冯元飏的文臣气质截然不同。

“冯大人,这位是?”朱慈烺问道。

冯元飏连忙用袖子胡乱抹了把脸上的泪痕,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气息,介绍道:

“回殿下,此乃犬子,冯忠。”他转头瞪了儿子一眼,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责备,“还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拜见太子殿下和两位王爷。”

冯忠被父亲一喝,这才从刚才那悲壮震撼的场景中回过神来。

他自幼虽也读圣贤书,但更喜兵事,常年跟随父亲在军营历练,见惯了刀光剑影,对这繁文缛节反倒有些迟钝。

此刻被父亲提醒,他立刻上前一步,动作干净利落,抱拳躬身,声音洪亮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末将冯忠,拜见太子殿下,拜见定王殿下,拜见永王殿下。”

朱慈烺看着冯忠这英武挺拔、干脆利落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冯忠,一看便知是能带兵打仗的将才。他连忙虚扶一下:“冯将军请起,不必多礼。”

朱慈烺转身,亲自给冯元飏倒了杯热茶,递到他手中:“老大人,喝口茶,定定神。”

待冯元飏颤抖着手接过茶杯,朱慈烺才坐回原位,神色凝重地问道:“冯大人,天津卫现今情况如何?孤在信中所述,你已看过,天津,可还安稳?”

提到天津,冯元飏浑浊的眼中再次闪过一丝痛楚和焦虑。

他捧着茶杯,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平稳下来:“回殿下,老臣自一个多月前,得陛下密旨允准,便开始在天津秘密筹备,南幸事宜…”

他详细地汇报起来:大小船只已集结一百二十余艘,粮草囤积十八万石,卫所兵、漕丁、临时招募的义勇,总计兵力一万八千余人。

火器方面,三眼铳一千杆、鸟铳五百杆、迅雷铳二百架、虎蹲炮一百门、红夷大炮五十门、一窝蜂火箭二十具…但弹药储备确实不足,尤其是红夷大炮的开花弹和实心弹,存量堪忧。

“得知闯贼逼近京师,老臣心急如焚,日夜督促进度,将船队、粮草、兵马尽数集结于三岔河口狮子林码头,只待…只待陛下圣驾。”

冯元飏的声音再次哽咽,“老臣…老臣连上十八道八百里加急奏章,恳请陛下速速离京,南幸天津。只要陛下到了天津,老臣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护陛下周全,南下应天。留得青山在,何愁…何愁不能复国雪耻,奈何,奈何…”

他再也说不下去,老泪再次纵横。

朱慈烺静静地听着,心中亦是波澜起伏。这位老臣,确实是殚精竭虑,忠勇可嘉。

他待冯元飏情绪稍缓,才缓缓开口:“冯大人之心,孤已知晓。父皇未能成行,非战之罪,实乃天意弄人,奸佞误国。”

朱慈烺转身,重重地说道,“然,大明气数未尽!孤决意,以山东济宁州为根基,收拢忠义,整军经武,誓灭闯贼,复我河山。”

他详细讲起自己的“济宁方略”:“济宁扼运河咽喉,水网纵横,可有效迟滞闯贼骑兵;城池坚固,为漕督重镇,兵备吏员尚存;更可联络山东巡抚邱祖德、青州衡王朱由棷、守备李士元、胶州郭永祥,乃至南京史可法、凤阳马士英、庐州黄得功、江都常延龄等忠义力量,汇聚于济宁,形成复国核心。”

“殿下。”冯元飏听到朱慈烺竟要以济宁为基地,而非南下应天,顿时急了,他猛地站起身,也顾不得失仪,急声道:

“殿下,万万不可啊,济宁虽好,然终究在江北,距闯贼太近,无险可守,殿下乃国本,万金之躯,岂可…岂可再效‘天子守国门’之旧事?此乃蹈险地啊——”

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声音带着哭腔和恳求:“老臣恳请殿下,即刻南下,南下应天,南京乃太祖龙兴之地,城高池深,钱粮丰足,殿下坐镇南京,登基正位,号令天下勤王。”

“老臣愿率天津将士,死守山东,死守河南,为殿下争取时间,纵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殿下,万不可再蹈险地啊——”

说着,他又要跪下恳求。

朱慈烺连忙再次扶住他,将他按回座位。他看着这位涕泪横流、一心只为保全他这“国本”的老臣,心中感动,却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冯大人。”朱慈烺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洞悉全局的自信,“你的忠心,孤感佩于心。然,南下应天,看似安稳,实则是坐困孤城,将主动权拱手让人。闯贼新破京师,看似气焰滔天,实则外强中干。”

朱慈烺目光锐利,边走边条分缕析起来:

“其一,闯贼在京师的主力,不过十万余众,其主力大军此刻尚分散于河南、陕西、山西各处弹压地方,真正盘踞京畿者,兵力有限!其首要之敌,非我南方松散之军,而是山海关外,手握数万关宁铁骑、虎视眈眈的吴三桂,闯贼必先解决此心腹大患,方能安心南下!”

“其二,南方诸镇,左良玉、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郑芝龙之辈,拥兵自重,各怀鬼胎。史可法、马士英或忠义,然难以节制诸将,若孤贸然南下,诸镇为争拥立之功,必生内乱!此非闯贼所惧,反是其乐见。闯贼巴不得我南方自相残杀,他好坐收渔利。”

“其三,闯贼起于草莽,骤得京师,志得意满,必生骄惰!其目光短浅,只知劫掠享乐,焉有席卷天下、鲸吞四海之雄才大略?其眼中,只有近在咫尺的吴三桂和可能威胁其京畿的北方残余力量,至于南方?在其看来,不过是一盘散沙,待其收拾了北方,再徐徐图之不迟。”

“其四,孤断定,闯贼短期内,绝无可能大举南下!其最多派小股偏师,袭扰山东、河南边境,劫掠一番,其主力,必被吴三桂牢牢牵制于山海关一线。”

朱慈烺的分析,如同拨云见日,让舱内众人——赵啸天、王之心、冯忠,乃至情绪激动的冯元飏,都听得目瞪口呆。

这番洞若观火的剖析,鞭辟入里,直指要害。

这完全不像是一个深宫少年能有的见识,倒像是久经沙场、洞悉人心的老帅。

“故而!”朱慈烺声音陡然拔高,“天津虽近京师,然闯贼主力无暇他顾,短期内不会大举来犯,但其为巩固京畿,必会派兵扫荡周边,天津无险可守,且…”

他目光一寒,“且,内有原毓宗这等内鬼,实乃危地,不可久留。”

他转向冯元飏,目光灼灼:“孤意已决!冯大人,你需立刻依计行事,率天津兵马钱粮,沿海河东去,速速与驻守大沽口的天津总兵曹友义会合。”

他走到桌案旁,手指在舆图上划过:“大沽口,此地乃海河入海口,扼渤海咽喉。”

“曹总兵麾下有数千精锐水师,熟悉海情,你二人合兵一处,依托大沽口炮台,深沟高垒,广设鹿砦拒马,多备火器强弩。”

“尤其要修筑连环工事,严防闯贼骑兵突袭,将大沽口,打造成孤钉在闯贼卧榻之侧的一颗钉子,一个跳板。”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激昂的感染力:“只要守住大沽口,便是为大明保存了一份北方的元气,便是为孤日后挥师北上,复国雪耻,保留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哨。”

“待闯贼与吴三桂在山海关杀得两败俱伤之时,便是孤亲率大军,沿运河北上,直捣黄龙之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朱慈烺猛地一握拳,眼中精光爆射,“此计若成,大事可期。”

船舱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朱慈烺这环环相扣、气魄宏大的战略构想所震撼。

赵啸天眼中异彩连连,王之心激动得老泪纵横,冯忠更是热血沸腾,看向朱慈烺的目光充满了敬服。

冯元飏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位侃侃而谈、挥斥方遒的少年太子,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这真的是天佑大明吗?先帝殉国,却留下了如此雄才大略的储君。

他仿佛看到了黑暗中骤然亮起的熊熊火炬。

冯元飏猛地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不再是悲恸,而是激动得浑身颤抖,他额头触地,声音带着无比的虔诚和振奋:

“殿下之计,可谓洞悉乾坤!老臣…老臣定肝脑涂地,即刻按殿下之计行事,死守大沽口,静待殿下王师北定。”

“老大人快快请起。”朱慈烺再次扶起他。

冯元飏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一把拉过身后的冯忠,再次向朱慈烺深深一揖:“殿下,老臣…老臣尚有一不情之请。”

“冯大人但说无妨。”

“殿下以济宁为基,收拢忠义,整军备战,身边岂能无得力兵马护卫?”

冯元飏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老臣恳请殿下,允准犬子冯忠,率天津卫五千精锐步卒,押解粮草万石,并三眼铳、鸟铳、虎蹲炮及相应弹药若干,随侍殿下左右,拱卫行在。”

“此五千儿郎,皆老臣亲手挑选操练,敢战敢死,愿为殿下前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猛地将冯忠往前一推,厉声道:“忠儿,跪下,向殿下起誓!”

冯忠毫不犹豫,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斩钉截铁,如同金铁交鸣:

“末将冯忠,在此立誓,此身此命,皆属殿下,五千将士,皆为殿下死士,但有寸土未失,绝不让殿下与二位王爷受丝毫惊扰。”

“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对父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冯元飏这是要将自己最精锐的力量、最信任的儿子,都托付给他啊。

这份忠诚,这份信任,沉甸甸的。

“冯大人,”朱慈烺有些动容,“济宁有黄得功、史可法之兵,孤再招募新军,兵力当可…”

“殿下,”冯元飏打断他,语气坚决,“黄总兵、史部堂之兵,远在江南,集结北上尚需时日,殿下初至济宁,根基未稳,身边岂能无可靠之师?”

“犬子虽愚钝,然统兵尚可,更兼对殿下忠心耿耿,此五千兵,乃老臣一片赤诚,万望殿下成全!”

说着,冯元飏又要跪下。

“好,好!”朱慈烺不再推辞,上前扶住冯元飏,又拍了拍冯忠的肩膀,“冯大人拳拳之心,孤岂能辜负。冯将军,孤准你所请,这五千忠勇之士,孤收下了。自今日起,你便随孤南下济宁。”

“末将遵命,谢殿下信任!”冯忠大声应诺,眼中闪烁着激动和决然。

朱慈烺随即做出具体安排:“冯将军,刻不容缓,你即刻返回天津,点齐五千兵马,携带所定之粮草火器,紧随孤这六艘快舟之后,沿运河南下,务必于三日内,抵达济宁城外运河码头汇合。”

“末将领命。”冯忠抱拳。

朱慈烺又看向冯元飏:“冯大人,你则携剩余兵马粮草火器,依计行事。务必尽快、有序地撤离天津,沿海河东去大沽口,与曹友义总兵汇合。”

“孤已去信曹总兵,说明一切,你二人合兵后,以曹总兵为主将,你负责民政粮秣诸事,同心协力,固守大沽口。”

“切记,若事不可为,切莫死战,保存实力为要!焚毁不可携之辎重,率水师沿海路南撤登莱,与孤会合,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老臣…遵旨!”冯元飏躬身领命,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殿下,殿下也要保重龙体,老臣在大沽口,静候殿下佳音。”

朱慈烺点点头,目光转向赵啸天和王之心:“孤为尔等介绍,这位便是孤信中所言,运河兴漕帮总舵主,赵啸天!若非赵统领忠义无双,率众拼死相救,孤与两位弟弟,恐已…这位是王之心,东厂提督大总管,亦是护驾南下的功臣。”

冯元飏立刻对着赵啸天深深一揖:“赵统领义薄云天,救驾之功,功在社稷!老夫,代天下黎民,谢过赵统领。”

他又对王之心行礼:“王总管忠心护主,力挽狂澜,老夫敬佩。”

赵啸天被冯元飏这文绉绉的礼数弄得有些手足无措,连忙抱拳回礼,嘿嘿笑道:

“巡抚大人折煞小的了,咱就是个跑船的糙汉子,不懂那些大道理,就认一个死理儿: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

赵啸天拍了拍胸脯,重重说道:“巡抚大人放心,这运河上,有咱兴漕帮在,保管太平。谁他娘的敢动太子爷,老子第一个跟他拼命。”

他说得兴起,又习惯性地爆了句粗口,说完才觉不妥,尴尬地挠了挠头。

朱慈烺哈哈一笑:“无妨无妨,赵统领性情中人,快意恩仇,正是英雄本色,孤就欣赏这股豪气。”

冯元飏也露出了一丝笑意,随即正色道:“殿下,老臣来时,略备薄礼,一万两白银,已抬至船上,供殿下身边支取,以应不时之需。老臣这就告辞,回去整顿兵马,依计东去。”

“冯大人有心了,此乃及时雨。”朱慈烺郑重地说道。

冯元飏拉上冯忠就要告辞时,“冯大人且慢!”朱慈烺叫住他,神色凝重地补充道:

“还有一事,至关重要。天津兵备道原毓宗,此人狼子野心,孤有确切消息,其早已暗中通敌,投靠闯贼,此獠不除,天津危矣。冯大人回营后,务必严加防范,寻机将其秘密拿下,审问清楚,若证据确凿,可便宜行事,绝不可让其坏了大事。”

冯元飏眼中寒光一闪,杀机毕露。他重重一抱拳:“殿下放心,老臣接到殿下密信后,已暗中派人严密监视此獠,其府邸内外,皆有老臣心腹,其若有异动,或试图传递消息,老臣定将其就地正法,悬首辕门,以儆效尤!”

“好,”朱慈烺点头,“此外,孤信中提及的监军御史卢世?,此人孤知其忠直可用,冯大人可引为臂助,共商守御之策。”

“老臣明白,卢御史确为干才,老臣亦倚重之。”冯元飏应道。

时间紧迫,不容久留。

冯元飏再次深深一揖:“殿下保重,老臣…告辞了。”

他声音哽咽,饱含不舍与重托。

冯忠也单膝跪地:“末将定不负殿下所托,誓死护卫殿下周全!”

朱慈烺亲自将冯元飏父子送到舱门口。

冯元飏最后深深看了一眼朱慈烺年轻却坚毅的脸庞,仿佛要将这大明最后的希望刻入灵魂深处,这才在冯忠的搀扶下,一步三回头地踏上甲板。

甲板上,那口沉重的紫檀木箱子静静地放在角落,由几名漕帮汉子看守着。

冯元飏带着冯忠,快步走向踏板。小船如同离弦之箭,逆着水流,向着狮子林码头的方向疾驰而去。

朱慈烺站在船舱门口,目送着小船消失在河湾的拐角处。河风吹拂着他额前的碎发,带来一丝凉意,也吹散了舱内残留的悲怆与凝重。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赵啸天沉声道:“赵统领,传令,全队起航,目标——济宁。全速前进。”

“是,殿下。”赵啸天精神一振,洪亮的声音响彻甲板,“兄弟们,扯满帆,加把劲,目标济宁,走起——”

“嘿哟——走起——”船夫们齐声应和,号子声震天响。

船帆鼓胀,长篙如林,六艘快舟如同挣脱束缚的蛟龙,在逐渐平缓的河面上,劈波斩浪,向着南方,向着那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前路,全速驶去。

船舱内,朱慈炯和朱慈炤两个孩子,经过刚才那番惊天动地的悲恸,此刻依偎在一起,小脸上还挂着泪痕,显得有些蔫蔫的。王之心的脸上也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忧色。

朱慈烺看着他们,心中微叹。紧绷的弦需要稍稍松弛,否则人会被压垮。

他走到角落,掀开那口紫檀木箱的盖子。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白花花的银锭,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一万两,冯元飏这份“薄礼”,当真是雪中送炭。

他随手拿起两锭沉甸甸的银子,掂了掂,转身对赵啸天笑道:“赵统领,兄弟们连日辛苦,又担着天大的干系。这些银子,拿出一些分给所有船上的兄弟,每人先发十两,剩下的,留作路上用度。”

“告诉兄弟们,到了济宁,孤,另有重赏!”

赵啸天一愣,随即大喜。

漕帮汉子们刀头舔血,图的不就是个富贵养家?太子爷出手如此大方,怎能不让人死心塌地?

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殿下仁义,小的代兄弟们谢过公子大恩。”

他接过银子,转身掀帘出去,很快,外面就传来船夫们惊喜的欢呼声和更加卖力的号子声。

朱慈烺又拿起几锭银子,递给王之心:“王伴伴,这一路上你也辛苦了。这些银子你收着,路上打点用度,也给自己和孤这两位弟弟添置些吃食衣物。”

王之心眼眶一热,连忙跪下:“老奴,谢殿下赏赐,老奴定尽心竭力,伺候好殿下和两位王爷。”

“起来吧。”朱慈烺扶起他,又走到两个弟弟身边,蹲下身,将两锭银子塞到他们手里,温声道:“慈炯,慈炤,拿着。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就跟王伴伴说,让他给你们买。”

朱慈炯懂事地接过银子,小声道:“谢皇兄。”

朱慈炤年纪更小,看着手里亮闪闪的银子,又看看朱慈烺温和的笑脸,刚才的恐惧和悲伤似乎消散了一些,小声嘟囔:“皇兄,我想吃糖葫芦…”

朱慈烺笑着揉了揉他的脑袋:“好,等靠岸补给,让王伴伴给你买最大最甜的糖葫芦。”

安抚好众人,朱慈烺重新坐回桌案旁,他的神情专注而沉稳,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会面和生离死别般的托付,都已被他深深埋入心底,转化为支撑他前行的力量。

船舱外,船队破开水面,犁开一道长长的波痕,向着南方,向着那名为“济宁”的希望之地,坚定前行。

暂时的安宁笼罩着船舱,透出一股子温暖。

这温暖,如同黑暗中的微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路,点燃人心深处那名为“复国”的熊熊火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