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30章 白朴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30章 白朴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兰谷先生白朴:元曲圈的“隐逸顶流”与爱情悲剧大师

第一章:金末贵公子的“硬核逃亡”——从锦衣玉食到江湖漂泊

公元1226年,金国首都中都(今北京)的白府里,一声婴儿啼哭打破了豪门的宁静。主人白华看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儿子,想起自家世代为官的家世——曾祖父白安时是北宋进士,父亲白彦敬官至金国兵部尚书,自己如今也是金哀宗身边的得力干将,便给儿子取名“朴”,字仁甫,盼他一生质朴纯粹,平安顺遂。谁也没想到,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未来会成为颠覆元曲界的“兰谷先生”,更会在乱世中上演一场“古代版闯关东”的硬核逃亡。

白朴的童年前三年,是标准的“顶配人生”。作为金国高官之子,他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府邸,穿的是绫罗绸缎的衣裳,吃的是山珍海味的宴席,身边跟着成群的仆人,还有专门的私塾先生教他读书写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星二代 官二代”,妥妥的人生赢家。可这幸福生活,在他三岁那年戛然而止——蒙古铁骑的铁蹄踏碎了金国的安宁,也踏碎了白朴的锦衣玉食。

公元1231年,蒙古大军南下,金国局势急转直下。白华作为朝中重臣,被派往邓州(今河南邓州)督战,妻子张氏带着年幼的白朴留在中都。可没过多久,中都被蒙古军包围,城内大乱,烧杀抢掠随处可见。张氏看着窗外火光冲天,听着此起彼伏的惨叫,抱着白朴吓得瑟瑟发抖。就在这生死关头,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白华的好友,后来被称为“北方文雄”的元好问。

元好问当时也在中都,得知好友家人陷入险境,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乱城,找到张氏和白朴。此时的白朴因为惊吓和饥饿,已经奄奄一息。元好问心疼不已,当即决定带着这对母子逃离中都。这一路逃亡堪称“地狱模式”:他们要躲避蒙古兵的追杀,要忍饥挨饿,要翻山越岭,还要应对沿途的盗贼劫匪。元好问一边要保护张氏母子,一边还要照顾年幼的白朴,简直成了“金牌监护人”。

有一次,他们在山中躲避追兵,连续两天没吃东西。白朴饿得直哭,元好问看着孩子干裂的嘴唇,实在心疼,便冒险下山找吃的。结果遇到一伙散兵,幸亏他反应快,钻进树林才躲过一劫,回来时手里只攥着几个野果。白朴捧着野果狼吞虎咽,元好问摸着他的头说:“仁甫,再忍忍,等我们找到你父亲就好了。”可这一等,就是两年。

公元1233年,元好问带着张氏和白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聊城(今山东聊城)找到了白华。此时的白华已经投降蒙古,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早已没了当年的风光。父子相见,恍如隔世。白华看着瘦骨嶙峋、眼神里满是惊恐的儿子,心里五味杂陈。而白朴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男人,只是怯生生地躲在元好问身后——这两年的逃亡岁月,元好问早已成了他最依赖的人。

这场逃亡,在白朴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繁华的毁灭,也体会了人情的冷暖。这段经历,不仅让他过早地成熟起来,更让他日后形成了“避世隐逸”的人生态度——既然乱世无常,不如远离纷争,寄情山水与笔墨。而元好问这位“救命恩人 人生导师”,也在这段时间里,把自己的文学造诣倾囊相授,为白朴日后成为元曲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兰谷先生”上线——隐居大佬的佛系日常

逃离战乱后,白朴跟着父亲辗转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太原等地。随着年龄增长,他的文学天赋逐渐显露。元好问见他聪慧过人,对诗词曲赋有着极高的悟性,更是悉心教导。在元好问的影响下,白朴博览群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音律有着独到的研究。

不过,白朴并没有像父亲那样选择出仕为官。当时蒙古已经统一北方,忽必烈广纳贤才,不少汉族文人都投身仕途,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人劝白朴:“你家世显赫,才华横溢,若能出山为官,必定前途无量。”可白朴却摇了摇头,他忘不了童年的战乱之苦,也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在他看来,与其在官场中勾心斗角,不如找一处山清水秀之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于是,白朴来到了真定。这里远离政治中心,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是当时北方着名的文化重镇。白朴在这里买下了一处宅院,院子里种满了兰花。他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兰谷先生”。“兰”象征着高洁不俗,“谷”代表着隐逸避世,这个雅号完美诠释了他的人生追求。

从此,“兰谷先生”的佛系日常正式开启。每天清晨,他不是被官场的钟声叫醒,而是被院子里的鸟鸣和兰花的清香唤醒。起床后,他会先浇浇花,修剪一下兰花,然后坐在窗前读书写字。中午简单吃些粗茶淡饭,下午要么约上三五好友,在院子里饮酒作诗,要么独自一人去郊外踏青,欣赏山水风光。晚上,他便点亮油灯,潜心创作曲词,时而悲叹乱世无常,时而歌颂爱情美好。

白朴的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了乐趣。他尤其喜欢兰花,常常对着兰花发呆,还写了不少赞美兰花的诗词。有一次,朋友送给他一盆名贵的墨兰,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每天亲自浇水、施肥,还特意为这盆兰花写了一首《天净沙·兰》:“幽芳暗吐清香,疏枝斜影横窗,不与群芳争赏。清风送爽,谷中自有春光。”这首小令,既写出了兰花的高洁,也道出了他隐居生活的惬意。

除了养花种草,白朴最大的爱好就是和朋友聚会。当时真定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都慕名而来,想和“兰谷先生”交流文学。每次聚会,大家都会饮酒作诗,谈古论今,气氛十分热烈。有一次,朋友提议每人写一首元曲,赞美真定的风光。白朴当即挥笔写下《沉醉东风·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这首曲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当场就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不过,白朴的隐居生活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虽然不关心政治,但对民生疾苦却十分同情。有一次,真定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白朴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十分难过,不仅拿出自己的积蓄救济灾民,还写了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仿张养浩风格):“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曲词深刻揭露了战争和暴政对百姓的伤害,流传甚广。

在真定隐居的十几年里,白朴的文学造诣日益深厚,尤其是在元曲创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曲词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深受人们的喜爱。“兰谷先生”的名声,也渐渐传遍了北方文坛。但白朴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依然过着低调的隐居生活。他知道,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文学的热爱。

第三章:元曲圈的“爱情导师” “悲剧大师”——《墙头马上》与《梧桐雨》的双绝

如果说隐居生活是白朴的“佛系日常”,那么元曲创作就是他的“高光时刻”。在元曲史上,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而让他奠定“顶流”地位的,正是两部传世经典——《墙头马上》和《梧桐雨》。一部是大胆奔放的爱情喜剧,一部是悲凉伤感的宫廷悲剧,一喜一悲,一刚一柔,完美展现了“兰谷先生”的创作天赋。

先说说《墙头马上》这部“古代版姐弟恋 先婚后爱”的爱情喜剧。这部剧的灵感,来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白朴在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冲破礼教束缚的女主角——李千金。

李千金是工部尚书李甫的女儿,容貌美丽,才华出众。有一天,她在自家花园的墙头上赏花,偶然看到了墙外骑马而过的裴少俊。裴少俊是宰相裴行俭的儿子,年轻英俊,风度翩翩。两人一见钟情,隔着墙头互诉衷肠。李千金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对裴少俊说:“既然你我情投意合,不如你深夜翻墙进来,我们成就好事。”裴少俊又惊又喜,当即答应。

于是,裴少俊深夜翻墙进入李府,与李千金私定终身。为了躲避家人的追查,李千金还跟着裴少俊私奔,藏身于裴家后花园的书房里。这一藏,就是七年。期间,李千金生下了一双儿女。直到有一天,裴少俊的父亲裴行俭回家,才发现了这件事。裴行俭大怒,认为李千金“无媒自嫁,有辱门风”,逼迫裴少俊休掉李千金。

面对裴行俭的威逼利诱,李千金毫不畏惧,慷慨陈词:“我与裴郎真心相爱,何错之有?婚姻大事,本应自主,岂能由父母包办?”说完,她毅然带着儿女离开裴家。后来,裴少俊考中状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说服了父亲,亲自上门向李千金道歉,两人才破镜重圆。

《墙头马上》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李千金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元代,女性地位低下,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而李千金却敢于冲破礼教束缚,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不惜私奔,这种大胆奔放的性格,简直就是“古代版独立女性”。白朴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自由爱情的歌颂。

这部剧在当时一经上演,就引起了轰动。观众们被李千金的敢爱敢恨所打动,也被剧中幽默风趣的情节所吸引。有一次,戏班在真定演出《墙头马上》,台下坐满了观众。当演到裴少俊翻墙进府的情节时,台下爆发出阵阵笑声;当演到李千金与裴行俭辩论的情节时,台下又响起了阵阵掌声。就连一些封建卫道士,虽然嘴上批评李千金“不守妇道”,但心里也不得不承认,这部剧确实好看。

如果说《墙头马上》是白朴的“爱情赞歌”,那么《梧桐雨》就是他的“悲剧绝唱”。这部剧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洪昇的《长生殿》并称为“唐代爱情三大经典”。但白朴的《梧桐雨》,并没有着重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甜蜜爱情,而是聚焦于“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失去杨贵妃的悲凉与悔恨。

剧中,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终日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为了讨好杨贵妃,他不惜劳民伤财,修建华清池,为她举办盛大的宴会。杨贵妃则恃宠而骄,与安禄山暗中勾结。后来,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时,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就不再前进。唐玄宗无奈之下,只得赐杨贵妃自缢身亡。

叛乱平定后,唐玄宗回到长安,但他心中充满了对杨贵妃的思念和悔恨。他常常独自一人在宫中徘徊,回忆起当年与杨贵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尤其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唐玄宗坐在梧桐树下,听着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的声音,想起了杨贵妃生前最喜欢听《霓裳羽衣曲》,如今人去楼空,只剩下无尽的悲凉。他不禁感叹:“梧桐雨,点点愁,雨声滴碎相思瘦。孤灯照影,泪湿青衫袖。”

《梧桐雨》的艺术成就极高。白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优美的曲词,将唐玄宗的悔恨与悲凉刻画得淋漓尽致。剧中的环境描写也十分出色,秋雨、梧桐、孤灯、残梦,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让观众感同身受。难怪后人评价说:“《梧桐雨》是元曲悲剧的巅峰之作,其悲凉意境,无人能及。”

有趣的是,《墙头马上》和《梧桐雨》这两部剧,风格截然不同,却都出自白朴之手。一部乐观奔放,一部悲凉伤感;一部歌颂平民爱情,一部哀叹帝王悲剧。这也反映了白朴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既向往自由美好的爱情,又对乱世的无常感到无奈;既渴望宁静的隐居生活,又无法完全摆脱对国家和人民的牵挂。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的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成为元曲史上的不朽经典。

第四章:元曲四大家的“神仙联动”——白朴的朋友圈有多牛?

在元代文坛,“元曲四大家”的名声可谓家喻户晓。这四位大师——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虽然风格各异,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经常一起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切磋技艺,上演了一场场“神仙联动”。而白朴作为其中的“隐逸代表”,他的朋友圈更是卧虎藏龙,既有文坛巨匠,也有江湖隐士。

白朴与关汉卿的友谊,堪称“元曲圈的伯牙子期”。关汉卿比白朴年长十几岁,是元曲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曲圣”。他的作品风格豪放泼辣,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而白朴的作品则偏向典雅细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两人虽然风格迥异,但却彼此欣赏,经常一起饮酒作诗,讨论元曲创作。

有一次,关汉卿来到真定拜访白朴。两人在白朴的兰花园里饮酒,关汉卿喝得兴起,当场挥笔写下《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白朴看了,连连称赞:“汉卿兄果然豪情万丈,这首曲词真是痛快淋漓!”随后,白朴也回赠了一首《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关汉卿读了,也忍不住赞叹:“仁甫弟的曲词,意境高远,真是隐士之风啊!”

除了关汉卿,白朴与马致远的关系也十分要好。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他的作品风格空灵飘逸,充满了道家思想,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被誉为“千古绝唱”。白朴与马致远都喜欢隐居生活,都对山水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两人十分投缘。

有一年秋天,白朴来到马致远隐居的杭州。两人一起游西湖,赏秋景。马致远触景生情,写下了《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采莲湖上画船儿,垂钓滩头白鹭鸶。雨中楼阁烟中寺,笑王维作画师。蓬莱倒影参差。熏风来至,荷香净时。清洁煞避暑的西施。”白朴看了,也即兴写下《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首曲词,一写西湖的夏日美景,一写秋日的萧瑟风光,各有千秋,成为元曲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比白朴小三十多岁,算是白朴的“晚辈”。郑光祖的作品风格典雅华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郑光祖十分崇拜白朴,经常登门拜访,向他请教创作技巧。白朴也十分欣赏郑光祖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授给他。

有一次,郑光祖创作了《倩女离魂》,初稿完成后,他第一时间送给白朴看。白朴仔细阅读后,对郑光祖说:“贤侄这首曲词,情节曲折,情感真挚,非常出色。但有几处曲牌的运用,还可以再斟酌一下。”随后,白朴亲自为郑光祖修改了几处,还耐心地讲解了曲牌的格律和用法。郑光祖听了,茅塞顿开,对白朴更加敬佩。后来,《倩女离魂》成为元曲爱情剧的经典之作,郑光祖也因此名声大噪。

除了“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朋友圈里还有不少其他的文坛名人。比如元代着名诗人王恽、姚燧,散曲家冯子振等。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文学,形成了一个活跃的文人圈子。他们的交流和切磋,不仅促进了元曲的发展,也让白朴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

不过,白朴虽然交友广泛,但他始终保持着隐士的低调。他从不参加官场的应酬,也不追求名利地位。在他看来,真正的友谊,不在于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志同道合的默契。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创作,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

第五章:兰谷留香——白朴为何能成为元曲界的“千古偶像”

在元曲史上,白朴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兰谷先生”白朴,为何能成为元曲界的“千古偶像”呢?

首先,白朴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曲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继承了唐诗宋词的典雅细腻,又吸收了民间文学的通俗生动。无论是《墙头马上》中的幽默风趣,还是《梧桐雨》中的悲凉伤感,都能让读者和观众感同身受。他对曲牌的运用也十分娴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节和情感,选择最合适的曲牌,让作品的韵律更加优美。比如《梧桐雨》中的《滚绣球》《倘秀才》等曲牌,与剧情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堪称元曲艺术的典范。

其次,白朴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不仅描写了爱情、友情、山水风光等主题,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墙头马上》歌颂了自由爱情,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梧桐雨》哀叹帝王爱情的悲剧,揭示了“红颜祸水”的封建思想;《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揭露了战争和暴政对百姓的伤害,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作品,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

再次,白朴的“隐逸精神”深受后人敬仰。在乱世之中,他放弃了仕途的诱惑,选择了隐居生活,寄情山水与笔墨。他的“兰谷先生”雅号,不仅代表着高洁不俗的品格,更代表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追求。这种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白朴为榜样,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

最后,白朴对元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元曲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题材广泛,为元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等人一起,推动了元曲的繁荣和发展,让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列的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他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也为后世的元曲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白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元曲作品,据记载,他的杂剧有十六种,散曲有百余篇。虽然很多作品已经失传,但仅存的《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等几部杂剧,以及《天净沙·秋》《沉醉东风·渔夫》等几十首散曲,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公元1306年左右,白朴在杭州病逝,享年八十岁。他的一生,历经金、元两代,见证了乱世的残酷,也享受了隐居的宁静。他用自己的笔墨,写下了对爱情的歌颂,对悲剧的哀叹,对人生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如今,八百多年过去了,“兰谷先生”白朴的名字依然被人们铭记。他的作品被改编成戏曲、影视剧,在舞台和银幕上不断上演;他的曲词被收录在各种文学典籍中,被后人反复诵读。正如他笔下的兰花一样,虽然生长在山谷之中,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兰谷留香,千古传颂。白朴,这位元曲界的“隐逸顶流”与爱情悲剧大师,用他的一生和作品,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魅力,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追求。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