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17章 李龟年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17章 李龟年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梨园歌王李龟年:大唐乐坛顶流的“塌房”与逆袭史

楔子:被杜甫写进诗里的“大唐顶流”有多牛?

在唐朝那个“人人能唱两句,个个敢弹三弦”的音乐盛世,要是搞个“娱乐圈终身成就奖”,李龟年绝对能把奖杯焊在自己手里——毕竟不是谁都能让唐玄宗放下朝政追更,让杨贵妃当专属粉丝,让诗圣杜甫写“追星小作文”,还能凭着一把琵琶、一副好嗓子,在盛世与乱世里活成横跨两代的“乐坛活化石”。

这位来自邢州(今河北邢台)的音乐奇才,这辈子攒下三个响当当的雅号,个个含金量爆棚:“梨园歌王”(嗓子一开,全场静音)、“琵琶圣手”(琴弦一拨,神仙挪窝)、“大唐乐坛顶流”(粉丝从皇室到乞丐,覆盖全年龄段)。前两个靠的是“老天爷追着喂饭”的天赋,后一个靠的是“卷死同行不偿命”的敬业,再加上点“时运造英雄”的好运气——当然,还有后来“时运弄人”的坏运气。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个古代版“歌星”吗?至于这么吹?那你可就太不懂唐朝的“娱乐圈生态”了。在那个没有麦克风、没有短视频、没有经纪公司的年代,李龟年干的事儿,相当于现在一个歌手既会写歌、会弹乐器、会编舞,还能开万人演唱会,更绝的是,他的“金主爸爸”是皇帝,“头号粉丝”是贵妃,“宣传文案”是诗圣,这配置,放在今天就是“顶流中的顶流”,连热搜都得是“爆”字级别的。

更传奇的是,这位顶流还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剧本:从长安城里“一歌值千金”的宠臣,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卖艺求生”的乞丐;从梨园里众星捧月的“歌王”,到街头巷尾靠回忆杀赚眼泪的“落魄艺人”。但就算跌落到谷底,他的雅号依然响当当,他的歌声依然能让听者落泪——这大概就是“真顶流”的自我修养:就算“塌房”(朝代更替式塌房),也能靠实力逆袭,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接下来,咱们就顺着大唐的风,扒一扒这位“梨园歌王”的传奇人生:看他怎么从河北小镇的“音乐卷王”一路杀进长安,怎么凭实力征服皇室,怎么在盛世里活得风生水起,又怎么在乱世里靠着一把琵琶、一副好嗓子,把悲伤唱成千古绝唱。

第一章:邢州少年郎:从“琵琶卷王”到长安“选秀冠军”

1.1 邢州:藏在河北的“音乐卷都”

要聊李龟年,得先聊聊他的老家邢州。这地方在唐朝可不是什么“音乐荒漠”,反而藏着不少“民间音乐大神”——毕竟是燕赵之地,人杰地灵,既能出慷慨悲歌的壮士,也能出弹唱俱佳的乐师。

在邢州,音乐不是“小众爱好”,而是“社交硬通货”:村口的茶馆里,说书先生得配着三弦弹唱;集市上的小贩,吆喝声都带着旋律;就连种地的老农,休息时都能哼两段小调。用李龟年后来的话说:“在我们邢州,不会点乐器,都不好意思跟人唠嗑,就跟长安人不会写诗似的。”

李龟年的家族,就是邢州有名的“音乐世家”。他爷爷是当地戏班的班主,弹得一手好琵琶;爸爸擅长吹笛子,是茶馆里的“常驻嘉宾”;妈妈嗓子清亮,唱的小调能让路过的小贩忘了吆喝。李龟年一出生,就自带“音乐buff”,用他爸妈的话说:“这孩子哭的时候,调门都比别的小孩准,将来指定是吃音乐这碗饭的。”

不过,李龟年的音乐之路,可不是“躺赢”的。他们家虽然是音乐世家,但家底薄,买不起好乐器,更请不起名师。李龟年小时候练琵琶,用的是爷爷传下来的“破琵琶”——琴弦生锈,琴身开裂,弹起来“吱呀作响”,跟锯木头似的。可他不嫌弃,每天抱着这把破琵琶,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练,从天亮练到天黑,手指头磨出了血泡,就用布条缠上继续练。

他的邻居们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听久了就受不了了:“龟年啊,你这琵琶弹得是越来越好了,可能不能换个时间练?我们家鸡都被你弹得不敢下蛋了!”李龟年嘿嘿一笑,第二天起得更早了——卷王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二字。

1.2 神童初现:六岁“开嗓”,十岁“吊打”戏班主唱

李龟年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别的小孩在泥地里打滚的时候,他已经能跟着爷爷的琵琶哼唱完整的曲子;别的小孩还在学数数的时候,他已经能自己改编小调,把村里的新鲜事唱成歌。

六岁那年,邢州最大的戏班来村里演出,主唱是当地有名的“歌霸”张老三,据说他的嗓子能“穿透三层墙”。演出结束后,张老三得意洋洋地问台下:“还有谁能唱两句,敢跟我比一比?”

台下的大人都不敢应声,没想到李龟年突然从人群里钻出来,奶声奶气地说:“我来!”

张老三一看是个毛孩子,哈哈大笑:“小屁孩,你会唱什么?赶紧回家吃奶去吧!”

李龟年不服气,清了清嗓子,唱起了爷爷教他的《邢州小调》。没想到,他的嗓子清亮婉转,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比张老三的“破锣嗓子”好听多了。台下的村民们都看呆了,纷纷鼓掌叫好。

张老三的脸瞬间红得像熟透的柿子,他不服气地说:“你这只是瞎唱,有本事弹琵琶!”

李龟年抱着自己的破琵琶,弹了一首《十面埋伏》。虽然乐器简陋,但他的指法娴熟,节奏精准,把曲子里的紧张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弹完之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连张老三都不得不承认:“这孩子是个奇才,我不如他!”

从那以后,李龟年“神童”的名声就传遍了邢州。人们都说:“李家的小子是‘歌仙’转世,将来肯定能成大器!”而“梨园歌王”这个雅号的雏形,就从这时开始流传——只不过当时大家都叫他“邢州小歌王”。

十岁那年,李龟年跟着爸爸去邢州城里卖艺。他们在街头摆了个摊子,李龟年弹琵琶,爸爸吹笛子,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有个路过的官员觉得李龟年天赋异禀,就把他推荐给了邢州刺史。邢州刺史见李龟年不仅琵琶弹得好,唱歌也好听,就把他招进了州府的乐班,让他跟着专业乐师学习。

这可是李龟年音乐之路的“重大转折点”。进入州府乐班后,他终于能接触到专业的乐理知识和上好的乐器了。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学习各种音乐技巧:跟乐师学作曲,跟歌手学唱腔,跟舞者学节奏,甚至还自己研究西域传来的胡乐,把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

没过多久,李龟年就成了邢州乐班的“台柱子”。每次州府举办宴会,他的表演都是压轴节目,只要他一出场,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音乐里。邢州刺史更是对他赞不绝口:“李龟年这孩子,真是‘琵琶圣手’啊!他的琵琶弹得,比长安来的乐师还好听!”

“琵琶圣手”这个雅号,就这么正式落在了李龟年头上。而李龟年的野心,也不止于邢州——他听说长安是大唐的音乐中心,那里有最顶级的乐师、最豪华的舞台、最懂音乐的听众,他想去长安,想在更大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1.3 闯长安:“卷王”的选秀之路,一路开挂进梨园

开元年间的长安,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大唐的“娱乐圈中心”。当时的唐玄宗是个超级“音乐发烧友”,不仅自己会作曲、会弹琵琶,还创办了“梨园”——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音乐学院,能进梨园的乐师,都是全国顶尖的人才,相当于现在进了“国家队”。

李龟年二十岁那年,听说梨园要招募新的乐师,他立刻收拾行李,带着自己的琵琶,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进梨园,成为大唐最顶级的乐师。

可长安的乐师多如牛毛,想进梨园谈何容易?当时梨园的选拔堪比现在的“选秀天花板”,要经过三轮考核:初试考乐器,复试考唱腔,终试考作曲,每一轮都淘汰一大批人。

初试那天,考场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乐师,每个人都抱着上好的乐器,穿着华丽的衣服,只有李龟年穿着粗布衣服,抱着那把从邢州带来的破琵琶,显得格格不入。其他乐师见了,都偷偷嘲笑他:“你看那个乡巴佬,就这破琵琶还想进梨园?简直是做梦!”

李龟年不管别人的嘲笑,他心里清楚,实力才是硬道理。轮到他上场时,他深吸一口气,抱着破琵琶弹了一首自己改编的《渭州曲》。这首曲子原本是西域的民歌,李龟年融入了中原音乐的元素,还加入了自己独创的琵琶指法,弹得既奔放又婉转,既苍凉又豪迈。

考官们都听呆了,他们从来没听过这么独特的演奏方式。其中一位考官是梨园的首席乐师,他激动地说:“这琵琶弹得太妙了!指法娴熟,情感真挚,简直是‘圣手’级别!”

初试顺利通过,李龟年进入了复试。复试考唱腔,要求乐师唱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片段。这首曲子旋律复杂,音域宽广,很多乐师都唱不上去,或者唱得没有感情。

李龟年拿到曲子后,并没有立刻演唱,而是先仔细研究了曲子的意境。他知道《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为杨贵妃创作的,描写的是仙女下凡的场景,所以唱腔必须空灵、优美、婉转。

轮到他演唱时,他闭上眼睛,缓缓开口。他的嗓子就像被清泉滋润过一样,清亮婉转,高音如天籁之音,低音如潺潺流水,把曲子里的仙气和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考官们都听醉了,纷纷点头称赞:“这嗓子简直是‘歌王’转世!比宫里的歌女唱得还好听!”

复试也顺利通过,李龟年进入了终试。终试考作曲,要求乐师在一个时辰内,根据给定的主题创作一首曲子。这次的主题是“长安春景”,很多乐师都写得中规中矩,无非是描写花草树木、莺歌燕舞。

李龟年却不一样,他不仅描写了长安的繁华春景,还融入了自己对长安的向往和对音乐的热爱,曲子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既符合主题,又有自己的风格。

终试结束后,考官们一致决定:录取李龟年!当李龟年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了梨园,成为了大唐“国家队”的一员。

进入梨园后,李龟年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卷”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练琵琶,晚上还在灯下研究乐理、创作曲子。他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唐玄宗听说梨园来了个“琵琶圣手”“歌王”,就特意召见了他。

李龟年在唐玄宗面前弹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曲子,唐玄宗听了非常高兴,对他说:“李龟年,你的音乐才华真是天下无双!以后你就是梨园的首席乐师,专门为朕和贵妃表演!”

就这样,李龟年从一个邢州来的“乡巴佬”,一跃成为了大唐乐坛的“顶流”,他的三个雅号——“梨园歌王”“琵琶圣手”“大唐乐坛顶流”,也在长安城里传遍了大街小巷。

第二章:巅峰时刻:长安城里的“顶流日常”,皇帝当粉丝,贵妃点歌

2.1 梨园c位:“歌王”的专属舞台,皇帝亲自打call

进入梨园后,李龟年就成了绝对的c位。唐玄宗在梨园建了一座“勤政务本楼”,专门用来举办音乐表演,而李龟年的表演,每次都是压轴大戏。

每次表演前,勤政务本楼前都挤满了人,既有皇室贵族、文武百官,也有普通百姓、外国使节,大家都想亲眼目睹“梨园歌王”的风采,亲耳听听“琵琶圣手”的演奏。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顶流的个人演唱会”,门票(虽然不要钱,但得有资格进)比现在的演唱会门票还难抢。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务本楼举办“长安音乐盛典”,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乐师和歌手参加。李龟年作为压轴嘉宾出场,他抱着一把上好的琵琶,缓缓走上舞台。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他弹的是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是大唐音乐的巅峰之作,旋律复杂,意境优美。李龟年的演奏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跃,琵琶声时而如天籁之音,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万马奔腾,把曲子里的仙气、柔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

弹到**部分时,唐玄宗忍不住站起来,跟着旋律打拍子,还大声叫好:“好!太好了!龟年,你弹得比朕还好听!”

杨贵妃也看得入了迷,她拿着酒杯,一边喝酒一边听,脸上满是陶醉的表情。表演结束后,杨贵妃亲自走到舞台上,给李龟年递上了一杯酒:“龟年先生,你的音乐真是太美妙了,本宫听得都醉了!”

李龟年连忙接过酒杯,谢道:“贵妃娘娘过奖了,这都是陛下和娘娘的福气,臣才能有这样的机会为大家表演。”

除了在勤政务本楼表演,李龟年还经常在梨园里给唐玄宗和杨贵妃“专场演出”。有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花,兴致来了,就会让人叫来李龟年,让他弹琵琶、唱歌。

有一次,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牡丹,唐玄宗觉得牡丹虽然美丽,但少了点音乐助兴,就叫来李龟年,让他唱一首新歌。李龟年当场创作了一首《牡丹吟》,歌声悠扬,旋律优美,把牡丹的美丽和杨贵妃的娇艳表现得恰到好处。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非常高兴,唐玄宗当即赏赐给李龟年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还封他为“奉礼郎”。

在梨园里,李龟年不仅是首席乐师,还是“音乐老师”。唐玄宗创办梨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李龟年作为首席乐师,负责教梨园里的乐工们弹琵琶、唱歌、作曲。

他教学非常严格,对乐工们要求很高。有一次,一个乐工弹琵琶时指法错了,李龟年当场就把琵琶夺了过来,严厉地说:“弹琵琶最重要的就是指法,指法错了,弹出来的曲子就没有灵魂!今天你必须把这个指法练会,练不会不准吃饭!”

那个乐工吓得赶紧点头,一整天都在反复练习指法,直到李龟年满意为止。在李龟年的严格教导下,梨园里的乐工们都进步很快,梨园的音乐水平也越来越高,成为了大唐音乐的“标杆”。

2.2 顶流待遇:商演接到手软,粉丝疯狂打赏

作为大唐乐坛的顶流,李龟年的“商业价值”也高得吓人。当时的王公贵族、富商大贾,都以能请到李龟年表演为荣,只要李龟年愿意去,商演报价高得离谱,比现在的顶流明星还能赚。

有一次,相国王思训在家里举办宴会,想请李龟年表演。他派人给李龟年送去了黄金五十两、丝绸五十匹,还承诺表演结束后再送他一座豪宅。李龟年本来不想去,因为他平时主要为皇室表演,很少参加民间的商演,但架不住王思训的再三邀请,最后还是去了。

在王思训的宴会上,李龟年弹了一首《琵琶行》,唱了一首《长恨歌》,当场就把所有宾客都镇住了。王思训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场又赏赐给李龟年黄金百两、珠宝一箱。

除了王公贵族,普通百姓也是李龟年的“狂热粉丝”。有一次,李龟年在长安的街头为百姓表演,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把街道都堵得水泄不通。有个粉丝为了能让李龟年看到自己,居然爬上了旁边的大树,结果不小心摔了下来,还好没受伤。李龟年看到后,赶紧停下来,关心地问他有没有事,还特意为他唱了一首《渭州曲》,那个粉丝感动得热泪盈眶。

还有些粉丝为了表达对李龟年的喜爱,专门给他画肖像画,贴在自己家里;有的粉丝把李龟年唱过的曲子抄下来,当成宝贝一样收藏;还有的粉丝甚至模仿李龟年的穿着打扮、说话语气,俨然一副“李龟年分身”的样子。

李龟年的粉丝不仅遍布大唐,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日本、朝鲜、印度等国的使节来长安访问,都特意请求唐玄宗,让他们听听李龟年的表演。有一次,日本使节听完李龟年的琵琶演奏后,激动地说:“李龟年先生的音乐真是太神奇了,简直是天籁之音!我们日本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音乐!”说完,他当场就向李龟年拜师学艺,想把大唐的音乐带回日本。

面对粉丝的狂热追捧,李龟年并没有迷失自我。他依然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每天坚持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他经常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不能辜负粉丝们的喜爱,更不能辜负陛下的信任。”

2.3 名人朋友圈:与诗圣杜甫的“神仙友谊”,歌词都是爆款

作为大唐乐坛的顶流,李龟年的“名人朋友圈”也相当豪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和诗圣杜甫的“神仙友谊”。

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音乐爱好者”,非常喜欢李龟年的音乐。他第一次听李龟年表演是在岐王李范的府里,当时李龟年正在弹琵琶,杜甫被他的音乐深深打动,从此就成了李龟年的“死忠粉”。

后来,杜甫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经常和李龟年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聊音乐、聊诗歌、聊人生,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李龟年经常把自己创作的曲子唱给杜甫听,杜甫则根据曲子的意境,为李龟年写歌词,两人合作了很多爆款歌曲。

比如《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其实最早是杜甫为李龟年写的歌词。当时李龟年创作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曲子,想找杜甫写歌词,杜甫就根据自己对江南美景的想象,写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李龟年把这首诗谱成曲后,唱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成为了当时最火的歌曲之一。

除了杜甫,李龟年还和王维、李白等大诗人是好朋友。王维经常为李龟年写歌词,他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被李龟年谱成曲后,成为了流传千古的《阳关三叠》;李白则经常在李龟年的表演现场“即兴创作”,一边喝酒一边为李龟年写歌词,李龟年当场演唱,每次都能引起轰动。

有一次,唐玄宗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了李白、王维、杜甫等大诗人,还有李龟年等乐师。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当场写了《清平调》三首,赞美杨贵妃的美丽。唐玄宗让李龟年当场把这三首诗谱成曲演唱,李龟年不负众望,用他清亮婉转的嗓子,把这三首诗唱得淋漓尽致,杨贵妃听了非常高兴,当场赏赐给李白黄金百两,赏赐给李龟年绸缎千匹。

李龟年和诗人们的合作,不仅让他的歌曲更有文化内涵,也让诗人们的诗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可以说,李龟年是大唐“诗乐结合”的推动者,他让诗歌和音乐完美融合,创造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

第三章:乱世流离:顶流“塌房”?不,是换个舞台继续发光

3.1 安史之乱:繁华落尽,顶流的“失业危机”

开元盛世的繁华,就像一场美丽的梦,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则彻底打碎了这场梦。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一行人,仓皇逃出长安,前往蜀地避难。

李龟年作为梨园乐师,本来也应该跟着唐玄宗一起出逃,但他当时正在长安城外为百姓表演,没能及时赶上队伍。等他回到长安时,长安已经被叛军占领,昔日繁华的都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烧杀抢掠的叛军,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李龟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非常悲痛。他知道,自己的顶流生涯结束了,梨园没了,皇帝跑了,粉丝们也流离失所了,他成了一个“失业”的乐师。

更让他难过的是,他的琵琶在战乱中被叛军抢走了,那可是唐玄宗赏赐给他的上好琵琶,陪伴了他很多年,是他的“宝贝疙瘩”。没有了琵琶,就像战士没有了武器,李龟年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

为了躲避叛军的迫害,李龟年不得不开始了流亡生涯。他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从长安一路向南逃亡。路上,他看到了太多的人间惨剧:流离失所的百姓、战死沙场的士兵、被烧毁的房屋、被抢走的粮食……这些景象让他深受触动,他把自己的悲痛和对百姓的同情,都融入到了音乐里。

在逃亡的路上,李龟年遇到了很多和他一样流离失所的乐师和歌手。他们组成了一个“流亡乐队”,在路边为百姓表演,一方面是为了赚取一点粮食,勉强糊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音乐安慰百姓受伤的心灵。

李龟年的表演依然那么精彩,他的嗓子依然那么清亮婉转,他的琵琶(后来从叛军手里抢回来的一把破琵琶)依然那么动人。但他的歌声里,多了几分悲伤和苍凉,少了几分盛世的欢快和豪迈。百姓们听着他的歌,想起了昔日长安的繁华,想起了自己的亲人,纷纷流下了眼泪。

有一次,李龟年在路边表演,一个老妇人听着他的歌,突然哭了起来:“李龟年先生,你的歌还是那么好听,可长安已经不是以前的长安了,我们也没有家了!”

李龟年听了,心里非常难过,他安慰老妇人说:“大娘,您别难过,叛乱总会过去的,我们一定会回到长安,一定会重建家园的!”

3.2 江南卖艺:从宫廷乐师到街头艺人,雅号依然响亮

经过几年的流亡,李龟年终于逃到了江南。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李龟年决定在江南定居下来,靠卖艺为生。

刚开始,江南的百姓并不知道李龟年是谁,他们只知道有一个来自北方的乐师,琵琶弹得好,歌也唱得好。李龟年在街头摆了个摊子,每天弹琵琶、唱歌,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糊口。

有一次,李龟年在杭州的街头表演,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在大唐盛世时非常有名,江南的很多百姓都听过。当李龟年的琵琶声响起时,围观的百姓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在这样的乱世里,还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

一个曾经在长安做官的老者,听出了这首曲子,也认出了李龟年。他激动地说:“你是李龟年先生!你是大唐的‘梨园歌王’‘琵琶圣手’!”

老者的话引起了围观百姓的轰动,大家都没想到,眼前这个穿着破烂衣服、在街头卖艺的乐师,竟然是昔日大唐乐坛的顶流!百姓们纷纷围了上来,有的给李龟年送粮食,有的给李龟年送衣服,有的给李龟年送钱,大家都想帮助这位落魄的艺术家。

从那以后,李龟年“梨园歌王”“琵琶圣手”的雅号,就在江南地区传遍了。每天都有很多百姓来听他表演,甚至还有很多王公贵族、富商大贾,专门派人来邀请李龟年去家里表演。

李龟年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依然每天在街头为百姓表演,用音乐安慰百姓受伤的心灵。他还把自己在流亡路上看到的景象、听到的故事,都写成了歌曲,唱给江南的百姓听。他的歌曲里,既有对乱世的控诉,也有对和平的向往,既有对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国家的热爱。

有一次,李龟年在苏州的街头表演,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江南恨》。这首曲子旋律悲伤,歌词感人,描写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围观的百姓们都听得热泪盈眶,纷纷称赞李龟年是“真正的艺术家”。

在江南卖艺的日子里,李龟年还遇到了很多老朋友。有一次,他在长沙的街头表演,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竟然是诗圣杜甫!原来,杜甫也因为安史之乱,流亡到了江南。

两人相见,感慨万千。杜甫看着眼前落魄的李龟年,想起了昔日长安的繁华,忍不住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把这首诗谱成曲后,在江南唱遍了大街小巷。这首曲子成为了李龟年晚年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3.3 坚守初心:就算落魄,也要把音乐唱给百姓听

在江南的日子里,李龟年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音乐初心。他每天都会坚持练声、练琵琶,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他说:“音乐是我的生命,不管我多么落魄,我都不能放弃音乐,我要把最好的音乐唱给百姓听。”

有一次,一个富商想请李龟年去家里做私人乐师,给的待遇非常优厚,不仅能让他衣食无忧,还能给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宅院。但李龟年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乐师,我的音乐是唱给所有百姓听的,不是只唱给一个人听的。我宁愿在街头为百姓表演,也不愿意做一个人的私人乐师。”

还有一次,一个叛军的将领听说了李龟年的名声,想请李龟年去为他表演,还承诺给李龟年高官厚禄。李龟年当场就拒绝了,他愤怒地说:“你们这些叛军,烧杀抢掠,残害百姓,我就算饿死,也不会为你们表演!”

那个叛军将领非常生气,想把李龟年抓起来,但百姓们都纷纷站出来保护李龟年,叛军将领见状,只好作罢。

李龟年的坚守,赢得了江南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大家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会想着他;有什么困难,也会主动帮助他。

在江南的晚年时光里,李龟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江南春》《长沙行》《流亡曲》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对和平的向往,成为了大唐后期音乐的代表作。

李龟年还收了很多徒弟,把自己的音乐技艺和乐理知识传授给他们。他的徒弟们都非常努力,后来很多人都成为了江南地区着名的乐师,把李龟年的音乐传承了下去。

李龟年经常对他的徒弟们说:“做音乐,最重要的不是天赋,也不是名利,而是初心。你们要记住,音乐是用来安慰人、鼓舞人、感动人的,你们一定要把最好的音乐唱给百姓听,不要辜负了百姓的喜爱和信任。”

第四章:千古回响:“梨园歌王”的遗产,从未被遗忘的顶流

4.1 唐朝后期:音乐的传承,雅号的延续

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的国力逐渐衰落,但李龟年的音乐和雅号,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唐朝后期的很多乐师,都是李龟年的“徒子徒孙”,他们继承了李龟年的音乐技艺和乐理知识,继续在宫廷和民间表演,把李龟年的音乐发扬光大。

唐朝后期的皇帝,也都非常喜欢李龟年的音乐。唐德宗、唐宪宗等皇帝,都曾派人到江南寻找李龟年的作品和徒弟,把他们召进宫中,为自己表演。李龟年的《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江南逢李龟年》等作品,成为了唐朝后期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间,李龟年的音乐更是深受百姓喜爱。江南地区的民歌、小调,很多都融入了李龟年的音乐元素;北方地区的鼓乐、唢呐曲,也受到了李龟年琵琶技艺的影响。李龟年的“梨园歌王”“琵琶圣手”的雅号,成为了大唐音乐的代名词,只要一提到这两个雅号,人们就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坚守初心的伟大乐师。

唐朝后期的诗人,也经常在自己的诗歌中提到李龟年和他的音乐。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琵琶女的故事,但诗中对琵琶演奏技艺的描写,很多都源自李龟年的琵琶技巧;元稹的《连昌宫词》,也提到了李龟年在梨园的表演,表达了对大唐盛世和李龟年音乐的怀念。

可以说,李龟年的音乐,不仅影响了唐朝后期的音乐发展,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雅号,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符号,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史的长河中。

4.2 后世影响:从宋到清,“歌王”的影子无处不在

宋朝以后,大唐的盛世已经远去,但李龟年的音乐和雅号,依然在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宋朝的戏曲音乐,就吸收了很多李龟年的音乐元素。比如宋朝的“南戏”和“杂剧”,在唱腔和伴奏上,都借鉴了李龟年的琵琶技艺和唱腔技巧。很多戏曲演员都把李龟年当成了自己的偶像,努力学习他的表演风格和音乐技巧。

元朝的元曲,更是把李龟年的音乐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元曲的很多曲牌,都是基于李龟年的作品改编的;元曲的唱腔,也继承了李龟年清亮婉转的风格。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大家,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李龟年,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明朝和清朝的音乐,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李龟年的影响依然存在。明朝的“昆曲”,在调式和唱腔上,继承了李龟年的传统;清朝的“京剧”,也吸收了李龟年琵琶技艺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伴奏风格。

除了戏曲,民间音乐也深受李龟年的影响。中国的很多民歌、民乐,比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陕北民歌等,在旋律和节奏上,都能找到李龟年音乐的影子。就连现在我们熟悉的很多中国风歌曲,也经常借鉴李龟年的音乐元素,让歌曲更具有中国特色。

李龟年的“梨园歌王”“琵琶圣手”的雅号,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只要一提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人们就会想到李龟年;只要一提到琵琶演奏和声乐表演,人们就会用“琵琶圣手”“梨园歌王”来形容那些技艺高超的艺术家。

4.3 现代视角:“顶流”穿越到现代,会怎么吐槽?

如果李龟年穿越到现代,看到自己的音乐和雅号依然被人们铭记和传承,一定会非常开心。但同时,他也可能会有很多“吐槽”:

“现在的年轻人,唱歌怎么都喜欢用假声啊?好好的嗓子不用,非要搞得阴阳怪气的,一点都不自然!想当年我唱歌,全靠真嗓子,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那才叫真正的唱歌!”

“现在的琵琶演奏,技巧是越来越复杂了,可怎么都感觉少了点情感?琵琶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是用来炫技的!想当年我弹琵琶,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感情,能让听众哭,能让听众笑,那才叫真正的琵琶演奏!”

“现在的娱乐圈也太乱了吧?什么人都能当明星,什么歌都能火?有些歌我听了半天,都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一点内涵都没有!想当年我们做音乐,每一首曲子都要反复打磨,每一句歌词都要仔细推敲,那才叫真正的艺术!”

“不过,看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琵琶、喜欢中国传统音乐,我还是很欣慰的。我的音乐能流传一千多年,说明好的音乐是不会过时的。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多关注传统音乐,把我们老祖宗的宝贝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失传了!”

虽然李龟年已经去世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是“梨园歌王”“琵琶圣手”“大唐乐坛顶流”,更是一位坚守初心、热爱百姓的伟大艺术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音乐的力量——它能跨越时空的障碍,化解苦难的伤痛,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走到一起,共享美妙的旋律。

第五章:尾声:永远的“梨园歌王”,不朽的音乐传奇

李龟年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邢州的一个普通少年,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了大唐乐坛的顶流;他在盛世里风光无限,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喜爱;他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音乐初心;他晚年落魄江南,却依然用音乐安慰百姓、鼓舞人心。

他的三个雅号——“梨园歌王”“琵琶圣手”“大唐乐坛顶流”,不仅概括了他的才华和成就,也展现了他的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人,一个“卷死同行不偿命”的敬业者,一个不计名利、热爱百姓的艺术家。

李龟年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没有时代界限的,真正的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坚守初心、热爱生活、心怀百姓,就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就能被人们永远铭记。

一千多年过去了,李龟年的名字依然被人们铭记,他的音乐依然在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闪耀在中国音乐史的天空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如果你现在去河北邢台,还能看到李龟年的故居;如果你去听一场琵琶演奏会,还能听到源自李龟年的旋律;如果你翻开中国音乐史的书籍,一定会看到李龟年的名字和他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李龟年,一个永远的“梨园歌王”,一个不朽的音乐传奇。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音乐,还在回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