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6章 李延年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6章 李延年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西汉“顶流造梗王”李延年:靠一首歌搞出“倾城倾国”,还顺便捧红亲妹妹

第一章 开局逆风:从民间乐手到“皇家特殊人才”

要是把西汉的娱乐圈(哦不,是宫廷文娱圈)比作一个现代选秀节目,李延年绝对是“逆风翻盘”的典范——只不过他的“逆风”,比一般选手要离奇得多。

首先得说,李延年这家人,天生就带“艺术基因”。他老家在中山国,也就是今天河北定县一带,那地方在汉朝是出了名的“歌舞之乡”,有点像现在的四川甘孜、新疆吐鲁番,随便拉个人都能唱两句跳两段。李延年他爹、他哥李广利、他妹李夫人,全是搞文艺的一把好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音乐世家”。不过这家人早期的日子,过得有点“接地气”——不是在民间卖艺,就是在底层混饭,离“皇家舞台”差着十万八千里。

李延年早年的人生,堪称“一手好牌差点打烂”。他音乐天赋是真高,弹得一手好琴,唱歌能把人听哭,还会编曲子,放到现在就是“唱作俱佳型音乐人”。可年轻人嘛,难免有点“飘”,加上那时候民间娱乐场所鱼龙混杂,他一不小心就沾了点“江湖习气”,具体犯了啥错史书没细说,只说“坐法腐刑”——简单讲,就是因为犯法被处了宫刑。

这事儿放别人身上,可能直接就“躺平”了:这辈子算完了,还搞啥音乐?可李延年偏不。他大概是想:“既然命运给了我一个‘特殊身份’,那我就得找个‘特殊赛道’”。当时宫刑之后的人,常见出路是去宫里当太监,可李延年不想只端茶倒水,他瞄准的是“皇家文娱岗”——汉武帝刘彻是个出了名的“文艺爱好者”,不仅喜欢听歌看舞,还专门搞了个“乐府”,相当于“国家音乐总局”,就想搜罗天下好歌好乐师。

李延年这步棋,走得那叫一个精准。他凭着自己的音乐本事,没去干杂活,直接进了乐府当乐师。你想啊,宫里的太监大多只会伺候人,突然来了个会弹琴唱歌、还能写曲子的,这不就跟“鹤立鸡群”似的?很快,他就从一堆太监里“冒头”了,成了乐府里的“骨干员工”,专门负责给汉武帝的“私人派对”伴奏。

不过这会儿的李延年,还只是个“皇家御用乐师”,跟“顶流”还差着远。真正让他“出圈”的,是他那首堪称“千古第一安利曲”的歌——而这首歌的诞生,全靠他摸透了汉武帝的“心思”。

第二章 造梗封神:“倾城倾国”四个字,捧红妹妹也捧红自己

汉武帝刘彻这人,除了爱打仗、爱搞基建,还有个爱好:喜欢美女。而且他不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美女,就喜欢有点“新鲜感”、“有故事感”的。宫里的妃子要么是功臣之后,要么是名门闺秀,看多了也腻,总想着“民间有没有更绝的?”

李延年天天在汉武帝身边转,早就把这位老板的“喜好”摸得门儿清。他心里盘着个小算盘:自己虽然现在受宠,但毕竟是个“刑余之人”,要想在宫里站稳脚跟,得找个“靠山”——自家妹妹长得貌美如花,又会唱歌跳舞,要是能把她推给汉武帝,那自己不就成了“皇亲国戚”?

可怎么推呢?直接说“我妹长得好看,您收了吧”,也太没水平了,显得跟拉皮条似的,汉武帝说不定还会反感。李延年是谁?是“唱作俱佳”的音乐人啊,他决定用“艺术”的方式来“安利”妹妹。

机会很快就来了。有一天,汉武帝又搞“宫廷宴饮”,叫李延年过来弹琴唱歌助兴。李延年抱着琴,先弹了段轻快的调子暖场,等汉武帝听得高兴了,他突然换了个深情的曲风,开口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歌词一出来,满殿的人都安静了——谁听过这么夸人的?“倾人城”“倾人国”,意思是这美女看一眼,能让一座城的人都为之倾倒;再看一眼,能让一个国家都为之灭亡。这也太夸张了吧!

汉武帝当时就坐不住了,放下酒杯,眼睛瞪得溜圆:“好家伙!世上真有这么美的人?我活了这么大,怎么从没见过?”

这时候,李延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赶紧放下琴,装作“不经意”地说:“陛下,臣的妹妹,就有点像歌里唱的这样。”

汉武帝一听,立马来了精神:“快!快把你妹妹带来给我看看!”

李延年心里都快笑开花了,但表面上还得装作“恭敬”,赶紧让人去把妹妹接进宫。结果呢?汉武帝一见李夫人,当场就“沦陷”了——这李夫人不仅长得美,还会唱歌跳舞,跟宫里那些“花瓶”完全不一样,简直就是“梦中情人”。没几天,李夫人就被封为妃子,宠冠后宫。

而李延年呢?因为“推荐有功”,再加上他本身音乐本事过硬,汉武帝对他更器重了,直接提拔他当“协律都尉”——相当于“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不仅能经常陪在汉武帝身边,还能参与制定国家的音乐制度,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宫,跟诸侯大臣平起平坐。

更重要的是,他创造的“倾城倾国”这个词,直接成了“千古顶流梗”。从汉朝到现在,只要形容一个女人特别美,大家都会说“倾城倾国”,没人记得这词是李延年编出来的,可这词背后的“营销故事”,却成了西汉文娱圈的“经典案例”。李延年也从“御用乐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造梗达人”“金牌经纪人”——毕竟,能靠一首歌捧红亲妹妹,还能让自己的梗火两千多年,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第三章 兄妹联手:西汉“顶流天团”的高光时刻

李夫人得宠之后,李延年一家算是彻底“起飞”了,成了西汉最火的“明星家族”,堪比现在的“ Kardashian 家族”——只不过他们靠的是“才艺”,不是炒作。

首先是李延年本人,他在宫里的地位越来越高。汉武帝不管是出游打猎,还是举办宴会,都得带着他。有时候汉武帝想编首新曲子,比如庆祝打了胜仗,或者祭祀祖先,第一个找的就是李延年。李延年也确实有本事,他能把民间的小调改编成“皇家定制版”,还能把西域的音乐元素融入汉朝的曲子里,搞出“中西合璧”的新风格。比如当时有首叫《郊祀歌》的祭祀乐,就是李延年牵头改编的,既庄重又好听,汉武帝听了直呼“内行”。

那时候的李延年,简直就是“汉武帝的专属音乐合伙人”。别人见了汉武帝都得毕恭毕敬,他却能跟汉武帝“勾肩搭背”(当然是在私下里),一起讨论音乐,甚至还能开玩笑。有一次,汉武帝跟李延年说:“我觉得你编的这个曲子,比之前那个乐师编的好听多了。”李延年赶紧说:“陛下眼光好,臣只是把民间的好东西捡过来,稍微改了改而已。”这话既捧了汉武帝,又显得自己谦虚,情商那叫一个高。

然后是李夫人,她不仅长得美,还特别“懂男人心”。汉武帝对她宠爱有加,经常往她宫里跑,可李夫人从不恃宠而骄,反而很会“欲擒故纵”。有一次她生病了,汉武帝想来看她,她却把脸蒙起来,说:“我生病了,容貌憔悴,不能见陛下,免得让陛下失望。”汉武帝再三请求,她都不同意。后来有人问她为啥,她说:“男人喜欢女人,大多是因为容貌。要是让陛下看到我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嫌弃我,以后就不会记得我的好了。”

你别说,李夫人这招还真管用。她去世后,汉武帝对她念念不忘,甚至还请方士来“招魂”,想再见她一面——这就是“汉武帝思李夫人”的典故。而李延年因为妹妹的“余恩”,地位更稳固了,汉武帝每次想起李夫人,就会对李延年更好一点。

除了兄妹俩,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利也沾了光。李广利本来也是个搞音乐的,后来因为妹妹和弟弟的关系,被汉武帝提拔成了将军。虽然李广利打仗的本事不怎么样,打了好几次败仗,但汉武帝看在李夫人和李延年的面子上,也没怎么为难他,还封他为“贰师将军”,让他带兵去西域打仗——这待遇,简直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那时候的李家,简直就是西汉的“顶流天团”:李延年是“音乐顶流”,李夫人是“后宫顶流”,李广利是“武将顶流”(虽然是靠关系)。不管是宫廷里的宴会,还是朝廷上的大事,都能看到李家的人。李延年出门,后面跟着一堆随从,大臣们见了他都得客气地打招呼,谁都知道他是“汉武帝面前的红人”。

要是放在现在,李延年绝对能开个“娱乐公司”,把妹妹打造成“顶流女星”,把哥哥包装成“跨界艺人”,自己当“cEo”,再利用“倾城倾国”这个Ip搞衍生产品,比如周边、演唱会、影视剧,绝对能赚得盆满钵满。可惜那时候没有现代娱乐产业,不然李延年说不定能成为“西汉首富”。

第四章 盛极而衰:顶流的“翻车”,往往只在一瞬间

都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李延年和李家的“顶流生涯”,也没能逃过这个定律。他们的衰落,来得比谁都快,而且原因还特别“狗血”,跟现在娱乐圈的“塌房”事件有得一拼。

首先出问题的,是李延年的弟弟李季。李季这人名气没哥哥姐姐大,但“作死”的本事却不小。他仗着哥哥是汉武帝的红人,妹妹是宠妃,在宫里越来越嚣张,不仅到处炫耀,还干了件“大逆不道”的事——跟宫里的宫女私通。

要知道,皇宫里的宫女都是“皇帝的女人”(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跟宫女私通,就相当于“给皇帝戴绿帽子”,这在古代可是杀头的大罪。李季大概是觉得“我哥是李延年,没人敢动我”,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可他忘了,汉武帝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虽然喜欢李延年和李夫人,但他更看重自己的权威,谁要是敢挑战他的底线,不管是谁,都没好果子吃。

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汉武帝得知后,气得差点把桌子掀了:“好你个李季,居然敢在我宫里搞事情!真当我不敢动你们李家?”

本来汉武帝只是想杀李季一个人,可这时候有人“落井下石”,说李延年也知道这事,只是没报告。汉武帝本来就因为李夫人去世,对李家的“感情滤镜”淡了不少,一听这话,更生气了:“李延年你小子,居然还敢包庇你弟弟!看来你们李家是翅膀硬了,不把我放在眼里了!”

就这样,李延年因为“连坐”,也被卷进了这件事里。汉武帝下令,把李季和李延年一起抓起来,关进大牢。

可事情还没完。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利,这时候正在外面打仗。他听说弟弟被抓了,吓得半死,想赶紧立个功,好让汉武帝饶了弟弟。结果他越急越出错,打仗的时候指挥失误,不仅吃了大败仗,还损失了很多士兵。汉武帝本来就因为李季的事生气,又听说李广利打了败仗,更是火上浇油,直接下令:“李家一门,全部处死!”

就这样,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家,一夜之间就“塌房”了。李延年被处死,李广利后来投降了匈奴,也没好下场,李家的家产被抄没,曾经跟在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树倒猢狲散。

说起来,李延年的“翻车”,其实挺可惜的。他本来有才华,有情商,要是能一直保持低调,不纵容家人胡作非为,说不定能善终。可他忘了,在古代的宫廷里,“宠信”这东西就像泡沫,看着漂亮,一戳就破。汉武帝能因为一首歌喜欢你,也能因为一件事杀了你——毕竟,皇帝的“爱”,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

要是李延年能穿越到现在,估计会明白一个道理:“顶流”的位置再高,也得守住“底线”,不然不管你以前多火,“塌房”只是早晚的事。而他创造的“倾城倾国”这个梗,虽然火了两千多年,可他自己却没能“倾城倾国”地善终,反而成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型——成因为妹妹,败也因为家人。

第五章 千古留名:“造梗王”的遗产,比他的人生更长久

李延年死了,李家也衰落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却比他的人生要长久得多。直到今天,我们提到“美女”,还会想到“倾城倾国”;提到西汉的音乐,还会想到他改编的《郊祀歌》;提到“宫廷音乐人”,他依然是绕不开的人物。

首先是“倾城倾国”这个词。从汉朝开始,这个词就成了形容美女的“标配”。比如三国时期的貂蝉,唐朝的杨贵妃,宋朝的李师师,都被人用“倾城倾国”来形容。甚至到了现代,小说、电视剧、歌词里,还经常出现这个词。比如周杰伦的歌里有“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虽然没直接说“倾城倾国”,但那种形容美女的意境,跟李延年的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延年,作为这个“千古梗”的原创者,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的“作品”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次是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李延年不仅是个“造梗达人”,还是个“音乐改革家”。在他之前,汉朝的音乐大多是“雅乐”,也就是祭祀、朝会用的庄重音乐,听起来有点“枯燥”。而李延年把民间的“俗乐”(比如民歌、小调)引进宫廷,还融入了西域的音乐元素,让汉朝的音乐变得更“接地气”,也更有活力。他主持改编的《郊祀歌》,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还成了后世祭祀音乐的“范本”。后来的乐府诗,很多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李延年,西汉的音乐可能会单调很多。

还有他的“营销思维”。放在现在,李延年绝对是个“顶级营销专家”。他知道怎么抓住“目标客户”(汉武帝)的需求,用“艺术化”的方式(唱歌)来“推销产品”(妹妹),还能创造“爆款Ip”(倾城倾国),让“产品”不仅能“火”,还能“火得长久”。这种“营销思维”,哪怕放在现在的娱乐圈,也依然适用。比如现在的明星宣传,会用歌曲、影视剧来“圈粉”,会创造“人设”来吸引关注,其实跟李延年当年“靠歌捧妹妹”的思路,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过,李延年最让人记住的,可能还是他“充满戏剧性”的人生。他从一个民间乐手,因为犯法被处宫刑,却凭借自己的才华进入宫廷,成为汉武帝的宠臣,还靠一首歌捧红妹妹,成为“顶流”;可最后又因为家人的过错,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这种“从云端跌落泥潭”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让人唏嘘,也让人难忘。

有人说,李延年是个“幸运儿”,因为他遇到了汉武帝这样的“伯乐”,能让他的才华得到施展;也有人说,他是个“倒霉蛋”,因为他没能守住自己的“幸运”,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但不管怎么说,他用自己的才华和人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梗”,一段“音乐史”,还有一个关于“机遇与风险”的故事。

要是李延年能知道自己的“倾城倾国”火了两千多年,估计也会觉得欣慰吧——毕竟,不是谁都能靠一首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我们现在提到“倾城倾国”,也应该记得,这个词背后,有一个叫李延年的“造梗王”,他曾经在西汉的宫廷里,用音乐惊艳了一个时代,也用人生告诉我们:才华能让你站得高,但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走得远。

第六章 历史的回响:李延年为什么能“红”到现在?

可能有人会问:古代的音乐人那么多,为什么李延年能被记住,还能“红”到现在?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不仅有“才”,还有“梗”,更有“故事”——这三样东西,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流传长久的。

首先说“才”。李延年的音乐才华,不是吹出来的。他会弹、会唱、会编,还会改革音乐风格,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实力派”。在古代,大多数音乐人要么只会“翻唱”,要么只会“演奏”,像他这样“唱作编全能”的,其实不多。而且他的才华,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能“打动别人”——他的歌能让汉武帝心动,能让李夫人得宠,能让《郊祀歌》成为经典,这就是“实力”的证明。现在的娱乐圈,大家也喜欢“实力派”,讨厌“流量花瓶”,其实跟古代人一样——毕竟,只有真正的才华,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然后说“梗”。“倾城倾国”这个梗,太“出圈”了。它简单、形象、有画面感,一听到这个词,大家就能想到一个美女的样子,比说“她长得特别美”要生动得多。而且这个梗没有“时代限制”,不管是汉朝还是现在,大家对“美女”的审美虽然有差异,但“倾城倾国”所表达的“极致之美”,却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就像现在的网络热词,比如“yyds”“绝绝子”,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它们简单、形象、能表达极致的情感——李延年的“倾城倾国”,其实就是古代的“顶流热词”。

最后说“故事”。李延年的人生故事,太有“戏剧性”了。从民间乐手到宫刑之人,再到宫廷宠臣,最后又被处死,这种“过山车”式的人生,本身就很有“看点”。而且他的故事里,有“机遇”(遇到汉武帝)、有“智慧”(用歌捧妹妹)、有“辉煌”(李家顶流)、有“悲剧”(家族覆灭)——这些元素,恰恰是最能引发人们共鸣的。大家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充满波折、有喜有悲的故事,李延年的人生,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就像现在的电视剧,为什么“大女主剧”“逆袭剧”受欢迎?因为大家能在故事里看到“奋斗”“机遇”“挫折”,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

其实,李延年的“走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的故事里,藏着“人性”。他有“野心”,想靠妹妹站稳脚跟;他有“情商”,能摸透汉武帝的心思;他有“弱点”,没能管好家人;他有“遗憾”,没能善终。这些“人性”的东西,让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真实的人”——而真实的人,往往更能被记住。

现在,我们提到李延年,可能不会再纠结他的“宫刑”“死因”,而是会记住他的“倾城倾国”,记住他的音乐才华,记住他那个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温柔”吧——它会忘记一些细节,却会记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要是有一天,你在书上、电视剧里看到“倾城倾国”,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个词背后,有一个叫李延年的西汉音乐人,他曾经用一首歌惊艳了时光,也用一生告诉我们: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才华能让你发光,而故事能让你被记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