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4章 陈寿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4章 陈寿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陈寿:被三国乱世“逼疯”的史界卷王与《三国志》编纂大神

第一章 童年爆款:“益州小史官”的历史启蒙暴击

西晋太康元年,当陈寿捧着刚定稿的《三国志》手稿长叹“终于写完了”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个在西晋都城洛阳默默耕耘的史官,早在童年时就埋下了“折腾三国历史”的种子。陈寿的老家在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三国时期属于蜀汉地盘,他的老爹曾是蜀汉将领马谡的参军——没错,就是那个失了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首的马谡。老爹因为马谡的事儿受了牵连,一辈子仕途不顺,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从小就逼着陈寿“啃史书”,硬生生把一个本该掏鸟窝、摸鱼虾的四川娃,逼成了“自带历史滤镜”的神童。

陈寿的第一个雅号,是街坊邻里给起的“益州小史官”。这孩子有多离谱?别的小孩放学回家,要么跟小伙伴玩“打仗游戏”,要么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他却抱着一本破旧的《春秋》啃得津津有味,还总爱给小伙伴“讲历史段子”。有一次,一群孩子模仿三国打仗,有人扮演刘备,有人扮演曹操,吵着吵着就打了起来。陈寿冲上去大喊一声“别打了!我给你们评评理!”,然后搬来一块石头当桌子,唾沫横飞地讲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把两边的孩子都听呆了,连打架的事儿都忘了。

更搞笑的是,陈寿从小就有“史官强迫症”。有一次,邻居家的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桃园三结义”,为了热闹,特意加了“张飞挥着丈八蛇矛挑飞吕布”的情节。陈寿当场举手反驳:“爷爷,您讲错了!根据《英雄记》记载,吕布的武艺比张飞高,张飞根本挑不飞他!” 老爷爷被怼得下不来台,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小屁孩,懂什么!讲故事不就得热闹点吗?” 陈寿梗着脖子反驳:“讲故事也要讲事实!不然就是骗人!” 从此,“益州小史官”的名声传遍了安汉县,大家都知道,陈家有个“认死理的小历史迷”。

陈寿的童年,除了啃史书,还有一个“阴影”——老爹的“街亭后遗症”。老爹总爱跟他说:“儿子啊,你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可别像马参军那样,刚愎自用,最后误了大事!” 这句话被陈寿记了一辈子,后来编纂《三国志》时,他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格外谨慎,连曹操的功过、诸葛亮的得失都敢直言不讳,堪称“史界耿直boy”。

少年时期的陈寿,拜了蜀汉着名学者谯周为师。谯周是个“老顽童”式的大学者,讲课不按常理出牌,经常在课堂上跟学生们开玩笑。有一次,谯周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刘备和曹操谁更厉害?” 学生们要么说刘备仁厚,要么说曹操雄才大略,只有陈寿站起来说:“刘备仁厚但优柔寡断,曹操雄才但多疑残暴,两人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谯周听了,哈哈大笑:“好小子,有我当年的风范!做学问就该这样,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在谯周的教导下,陈寿的史学功底越来越扎实,“益州小史官”逐渐长成了“蜀汉青年史学大咖”。

不过,陈寿也有“翻车”的时候。有一次,谯周让他写一篇关于“诸葛亮北伐”的评论,陈寿为了彰显自己的见解,写了一大堆批评诸葛亮“连年北伐,劳民伤财”的话。谯周看了之后,把他骂了一顿:“你只看到北伐的弊端,却没看到诸葛亮北伐是为了‘以攻代守’,保住蜀汉的基业!做史官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分析历史背景!” 陈寿听了,脸红得像个苹果,赶紧修改评论,从此养成了“多查史料、多思多想”的习惯。

第二章 蜀汉仕途:“耿直笔杆子”的职场踩坑记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这一年陈寿31岁,刚在蜀汉官场混了没几年。他本来凭借才华,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负责掌管国家藏书和档案,算是个“体制内的文化人”,可因为性格耿直,不懂变通,硬生生把职场之路走得坑坑洼洼,还得了个“耿直笔杆子”的雅号——意思是“写东西一针见血,得罪人一马当先”。

陈寿刚当官那会儿,蜀汉的掌权者是宦官黄皓。黄皓仗着后主刘禅的信任,专权跋扈,朝廷大臣们要么趋炎附势,要么明哲保身,只有陈寿,偏偏要“逆流而上”。有一次,黄皓想让陈寿在史书中美化自己的亲信,特意派人送了一堆金银珠宝给陈寿。陈寿当场把珠宝退了回去,还对来人说:“史书是记录历史的,不是用来讨好权贵的!想要美化自己,就好好做事,别搞这些歪门邪道!” 来人把这话转告给黄皓,黄皓气得咬牙切齿,从此就把陈寿当成了“眼中钉”。

没过多久,黄皓就找了个借口,把陈寿贬到了地方上做小官。有人劝他:“陈寿啊,你何必跟黄皓对着干?稍微变通一下,日子不就好过了吗?” 陈寿摇摇头:“我是史官,要是为了当官就歪曲历史,那我还不如回家种地!” 就这样,“耿直笔杆子”陈寿,在蜀汉官场第一次栽了跟头,被贬到地方后,他也没闲着,反而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了很多蜀汉官员的事迹,为后来编写《三国志·蜀书》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蜀汉灭亡后,陈寿成了“亡国之臣”,一度失业在家。那段时间,他过得很艰难,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可他还是没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一边种地养家,一边整理收集来的史料,有时候为了核实一个细节,还要走几十里路去拜访老人。有一次,他听说乡下有个老兵曾经跟随诸葛亮打仗,立马放下锄头,揣着几个干粮就出发了。老兵见他这么有诚意,跟他讲了很多诸葛亮北伐时的趣事,比如诸葛亮喜欢吃玉米,每次打仗前都会让士兵多带几袋;诸葛亮的毛笔总爱掉毛,他还特意让人做了一支“不掉毛的毛笔”。这些细节后来都被陈寿写进了《三国志》里,让诸葛亮的形象更鲜活。

公元265年,西晋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广纳贤才,有人向司马炎推荐陈寿,说他“史学功底深厚,为人正直,是编纂史书的不二人选”。司马炎召见了陈寿,问他对三国历史的看法。陈寿当着司马炎的面,直言不讳地评价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君主的功过,既不吹捧司马家的祖先曹操,也不贬低蜀汉和东吴,说得有理有据,司马炎听了很满意,任命他为着作郎,负责编纂国史。

可陈寿的职场麻烦还没结束。当时西晋朝廷里,有很多人是三国时期名人的后代,他们都想让陈寿在史书中美化自己的祖先。有一次,镇南大将军杜预的孙子找到陈寿,让他把杜预的父亲杜恕写得更“厉害”一点,还承诺给陈寿高官厚禄。陈寿当场拒绝:“杜恕的事迹,史料上都有明确记载,我不能随便修改!要是想让祖先流芳百世,不如自己多做贡献!” 杜家孙子气得拂袖而去,到处说陈寿“不识抬举”。

还有一次,中护军贾充想让陈寿在史书中贬低诸葛亮,因为贾充的父亲贾逵曾经跟诸葛亮打过仗,被诸葛亮打败过。贾充找到陈寿,威胁他说:“你要是敢把诸葛亮写得太好,小心你的乌纱帽!” 陈寿毫不畏惧:“诸葛亮是历史名人,他的功绩有目共睹,我不能因为你的私人恩怨就歪曲史实!” 贾充被怼得说不出话来,从此就给陈寿穿小鞋,好几次陈寿该升职了,都被贾充给搅黄了。

面对职场上的各种刁难,陈寿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他在日记里写道:“史官之职,在于实录。宁可不做官,不可不写真!” 这份耿直,让他在西晋官场始终郁郁不得志,却也让他赢得了“史界良笔”的美誉——连他的对手都不得不承认,陈寿写的史书,真实、客观、有深度。

第三章 洛阳编纂:“三国故事挖掘机”的熬夜封神路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三国时代正式结束。这一年,陈寿48岁,他终于迎来了编纂《三国志》的最佳时机。晋武帝司马炎让他负责编纂一部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陈寿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从此开启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挖三国料”的熬夜生涯,也得了个“三国故事挖掘机”的雅号——意思是“只要是三国的事儿,就没有他挖不到的料”。

为了编纂《三国志》,陈寿几乎把洛阳城的图书馆都搬回了家。他收集了各种史料,包括曹魏的《魏书》、蜀汉的《蜀记》、东吴的《吴书》,还有各种野史、笔记、碑刻,足足有上千卷。有一次,朋友来拜访他,一进门就被书山书海吓了一跳:“陈寿啊,你这是要开书店吗?” 陈寿笑着说:“这些都是我的‘素材库’,要写好三国历史,就得博采众长,不能漏了任何一个细节!”

陈寿的编纂工作,简直是“细节控的极致”。他对每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每个历史事件的经过,都要反复核对史料,有时候为了一个小细节,能纠结好几天。有一次,他在编写《诸葛亮传》时,对诸葛亮的出生日期有疑问,有的史料说是公元181年,有的史料说是公元182年。为了核实这个细节,陈寿专门派人去诸葛亮的老家琅琊郡(今山东临沂)调查,找到了诸葛亮家族的族谱,才确定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

编纂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搞笑的事儿。有一次,陈寿编写《曹操传》,写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有人劝他:“陈寿啊,曹操是晋武帝的祖先,你应该多写他的功绩,少提他的负面评价!” 陈寿却摇摇头:“我写的是史书,不是家谱,曹操的功过都要写清楚,让后人自己判断!” 结果,他在《曹操传》里,既写了曹操“统一北方、恢复生产”的功绩,也写了他“多疑残暴、滥杀无辜”的缺点,气得曹操的后代们找上门来,可陈寿拿出一堆史料,把他们怼得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陈寿编写《关羽传》,写到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发现不同史料的记载不一样。有的史料说华雄是关羽杀的,有的史料说华雄是孙坚杀的。陈寿犯了难,赶紧去查《吴书》,发现《吴书》里明确记载“孙坚与卓军战于阳人,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等”。陈寿一看,立马修改了初稿,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归给了孙坚,还在注释里说明:“关于华雄之死,《蜀记》记载为关羽所杀,《吴书》记载为孙坚所杀,今从《吴书》,以昭史实。” 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为了突出关羽的勇猛,又把“温酒斩华雄”的功劳还给了关羽,陈寿要是知道了,恐怕得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陈寿对《三国志》的质量要求极高,每一个字、每一个句读都要反复推敲。他的妻子担心他身体,劝他:“你都一把年纪了,别这么拼,熬夜伤身体啊!” 陈寿嘴上答应着,可一转身又钻进了书房。为了提醒自己别偷懒,他还在书桌前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今日事今日毕,不编完绝不睡觉”,活脱脱一个“西晋卷王”。

编纂《三国志》期间,陈寿还得了个“较真史官”的外号。有一次,他发现《魏书》里记载的“官渡之战”的兵力数字有问题,《魏书》说曹操有十万大军,袁绍有二十万大军,可陈寿根据其他史料推算,曹操当时只有两万多兵力,袁绍有十万兵力。为了核实这个数字,陈寿找了很多参加过官渡之战的老兵的后代,还查阅了当时的军粮记录,最后确定《魏书》的记载有误,在《三国志》里纠正了这个错误。

就这样,陈寿花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在公元290年完成了《三国志》的编纂。这部书一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的历史,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当陈寿把定稿的《三国志》交给晋武帝时,司马炎看了之后,龙颜大悦,称赞道:“这部书编得好!条理清晰,史实准确,真是一部难得的史学巨着!”

可陈寿却谦虚地说:“陛下过奖了,我只是做了一个史官该做的事。这部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后人能不断完善它。” 话虽这么说,可当他看着自己十年心血凝结而成的书稿时,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十年,他头发熬白了,眼睛花了,背也驼了,可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毕生的理想。

第四章 身后成名:“史界良笔”的千年逆袭路

陈寿编纂完《三国志》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享年65岁。他去世后,《三国志》并没有立刻火起来,反而被埋没了好几年。因为当时西晋朝廷里,很多人对陈寿的“耿直”怀恨在心,故意贬低《三国志》,说它“记载不实”“褒贬不当”。可谁也没想到,这部被贬低的史书,后来居然成了“千古名着”,陈寿也从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史官”,逆袭成了“史界良笔”——这个雅号,是后人对他的最高评价,意思是“史学界的优秀笔杆子”。

陈寿去世后,他的儿子把《三国志》献给了朝廷,可当时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根本不懂史书的价值,《三国志》就被扔在了图书馆的角落里。直到东晋时期,着名学者裴松之受宋文帝刘义隆的委托,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花了三年时间,收集了大量史料,为《三国志》补充了很多内容,还纠正了一些小错误。裴松之在注里称赞陈寿:“陈寿的《三国志》,叙事简洁,史实准确,是史学史上的佳作!” 从此,《三国志》才开始流传开来,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三国志》,还亲自为《曹操传》《诸葛亮传》写了评论。李世民在评论中说:“陈寿写史,不隐恶,不虚美,堪称史官的典范!” 在李世民的推崇下,《三国志》成了官方教科书,陈寿也被追封为“关内侯”。这下,那些曾经贬低陈寿的人的后代,都纷纷改口称赞陈寿,说他们的祖先“当年就很欣赏陈寿的才华”,简直是“大型真香现场”。

陈寿的“逆袭”还不止这些。到了宋代,罗贯中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通俗易懂,情节精彩,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名着。而《三国志》作为《三国演义》的“原着”,也跟着火了起来,被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和研究。有人开玩笑说:“陈寿要是知道自己的书被改编成了‘爆款小说’,肯定会气得说‘罗贯中你别瞎改我的书!’”

不过,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三国志》是史书,注重史实准确;《三国演义》是小说,注重情节精彩。比如,《三国志》里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明确记载,只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描述;《三国志》里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是罗贯中虚构的情节。有一次,一个读书人拿着《三国演义》去问学者:“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和《三国志》不一样?” 学者笑着说:“《三国志》是陈寿写的‘正史’,《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小说’,一个讲事实,一个讲热闹,当然不一样啦!”

除了《三国志》,陈寿还编着了《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等书籍,可惜这些书后来都失传了。不过,仅凭一部《三国志》,就足以让陈寿名垂青史。后人对陈寿的评价很高,把他和司马迁、班固、范晔并称为“前四史作者”——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范晔写《后汉书》,陈寿写《三国志》,这四部书被称为“前四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陈寿的私生活也很有梗。他一生清廉,当了一辈子官,却没攒下多少家产。他的房子很简陋,衣服也很朴素,吃饭的时候只有几个小菜。有人劝他:“你编了这么有名的史书,应该好好享受一下,别这么节俭了!” 陈寿笑着说:“做学问的人,讲究的是精神富足,不是物质享受。只要能让我的书流传下去,我就很满足了!”

陈寿还很孝顺。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按照家乡的习俗,把母亲葬在了洛阳城外,自己则在墓旁搭了个草棚,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还要坚持整理史料,有人说他“太傻了”,可他却说:“母亲从小教导我要好好读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

第五章 千年回响:“三国史大神”的趣味人生注脚

一千多年后,当我们提起陈寿,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国志》,想到他那个“史界良笔”的雅号。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严肃的史官,其实也有很多有趣的一面,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搞笑版的史学奋斗史”。

陈寿有个小缺点——“记仇”。他在编纂《三国志》时,对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虽然没有故意抹黑,但也不会刻意美化。比如,黄皓曾经迫害过他,他在《三国志·后主传》里,就如实记载了黄皓“专权乱政,导致蜀汉灭亡”的史实;贾充曾经威胁过他,他在《三国志·贾逵传》里,也客观地评价了贾逵的功过,没有因为贾充而贬低贾逵。有人说他“小心眼”,可陈寿却说:“我不是记仇,我是在记录历史的真相。那些作恶的人,就应该被写进史书里,让后人引以为戒!”

陈寿还很有“幽默感”。他在《三国志》里,写了很多有趣的历史细节,让严肃的史书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他在《华佗传》里,写华佗用“麻沸散”给病人做手术,病人“若醉死无所知”;在《管辂传》里,写管辂擅长占卜,能算出别人的生死祸福。这些细节,让《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充满趣味的“三国故事集”。

还有一次,陈寿在编写《周瑜传》时,写到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有人调侃他:“陈寿啊,你是不是暗恋周瑜啊?把他写得这么帅!” 陈寿笑着说:“周瑜本来就很帅,我只是如实记载而已!再说了,长得帅也是历史事实,不能因为我是男的,就不写吧?”

陈寿的《三国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了《三国演义》,很多戏曲、电视剧、电影都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比如,京剧《群英会》《借东风》,电视剧《三国演义》,电影《赤壁》等,都让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陈寿的《三国志》,就没有这么多精彩的三国文化作品。

现在,很多人都把陈寿当成“三国史大神”,只要提到三国历史,就会想到他。有人在网上提问:“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史官是谁?” 下面的回答清一色都是“陈寿!没有之一!” 还有人开玩笑说:“陈寿要是活在现在,肯定能当历史博主,粉丝百万,带货史书,销量冠军!”

不过,陈寿要是活在现在,可能会很无奈。因为很多人只知道《三国演义》,不知道《三国志》,还把小说里的情节当成历史事实。比如,有人问:“诸葛亮真的会空城计吗?” 其实,《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空城计,这是罗贯中虚构的情节。陈寿要是知道了,肯定会说:“你们别再被罗贯中骗了!快来看我的《三国志》,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

陈寿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坚守的一生。他用十年时间,编纂出一部千古名着;用一生的时间,坚守着史官的原则。他的雅号,从“益州小史官”到“耿直笔杆子”,从“三国故事挖掘机”到“史界良笔”,每一个都代表着他人生的一个阶段,每一个都见证着他的坚持和努力。

一千多年过去了,陈寿早已不在人世,可他的《三国志》依然流传千古,他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哪怕这个印记,是从“挖三国料”开始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