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20章 张三影张先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20章 张三影张先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张三影别传:北宋词坛最会“玩影子”的老顽童

第一章 一句“弄影”炸词坛:“张三影”的出道名场面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的某个春夜,汴京城西的“醉仙楼”里,正上演着一场堪称“北宋词坛KpI考核”的酒局。主角不是当时已成名的柳永,也不是后来的“文坛顶流”欧阳修,而是一个刚考中进士、年近四十的中年人——张先。

这场酒局是当地文人组织的“新词品鉴会”,规矩很简单:每人填一首小令,谁的词能让全场拍桌子叫好,谁就是当晚的“词王”。轮到张先时,他刚喝了半杯黄酒,脸颊微红,慢悠悠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清了清嗓子念道:“《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念到“云破月来花弄影”时,张先故意顿了顿。原本吵吵闹闹的酒局瞬间安静下来,有个叫宋祁的文人(就是写“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那位)先反应过来,“啪”地把酒杯往桌上一放:“好一个‘花弄影’!这花哪是花啊,分明是个踮着脚跳舞的小姑娘,连影子都透着机灵!”

其他人也跟着起哄:“老张,你这‘弄’字用得绝了!月亮出来,花影晃动,跟活了似的!”张先摸着胡子嘿嘿笑:“也就灵光一闪,看着窗外的花影瞎写的。”嘴上谦虚,眼里的得意却藏不住——他为了这个“弄”字,可是琢磨了三天,一开始想写“花映影”,觉得太死板;又想写“花摇影”,还是不够灵动,直到那天晚上看到月亮从云里钻出来,花影在风里晃,才突然蹦出“花弄影”三个字。

这场酒局后,“云破月来花弄影”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传遍了汴京城的大街小巷。有人在茶馆里弹唱,有人在书坊里抄写,连皇宫里的妃嫔都让太监去买张先的词集。没过多久,又有人发现张先的另外两首词里也有“影”字写得绝:一首是《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里的“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另一首是《剪牡丹·野绿连空》里的“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有次欧阳修请客,特意把张先请来,酒过三巡就直奔主题:“老张,我听说你有三个‘影’句写得顶好,快念给我听听!”张先刚念完,欧阳修就拍着大腿喊:“以后别叫张先了,就叫‘张三影’!这名字比你本名好记多了!”

“张三影”这个雅号,就这么被欧阳修“盖章认证”了。一开始张先还有点不好意思,别人叫他“张三影”,他总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就是几个破句子,哪当得起这么个名号。”可架不住大家热情,到后来连他自己都习惯了——有次他去外地做官,刚到驿站就听见店小二跟人说:“今天来了个大官,就是写‘花弄影’的那个‘张三影’!”张先听了,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跟店小二打招呼:“没错,我就是那个‘玩影子’的。”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想“蹭热度”,也写带“影”字的词,比如有个文人写“夕阳西下人影稀”,结果被人调侃:“你这‘人影稀’,跟张先的‘花弄影’比,就像白开水跟琼浆玉液,差远了!”张先听说后,还特意找那人聊了聊,笑着说:“写‘影’得让影子‘活’起来,你这影子太死板,得让它动一动,比如‘夕阳西下人影晃’,是不是就好点了?”那人听了恍然大悟,后来还成了张先的“小迷弟”。

第二章 皇族远亲的“佛系仕途”:当官不如写“影”

要是翻开张先的家谱,会发现他也算个“沾点贵气”的人——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远房亲戚,爷爷张师古还做过北宋的国子博士。按说有这层关系,张先的仕途就算不“一路开挂”,也该顺顺利利,可他偏偏把官场走成了“写词素材收集之旅”,活脱脱一个“佛系打工人”。

张先考中进士时已经38岁,算是“大器晚成”。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宿州掾”,说白了就是个地方小吏,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公文、收税。别人当官都想着“熬资历、求升职”,张先倒好,每天处理完公务,就揣着酒壶去城外找风景,美其名曰“考察民情”,其实是找写词的灵感。

有次他去乡下收税,看到农民在田里插秧,夕阳照在田埂上,影子拉得老长,他突然来了灵感,蹲在田埂上就写了首《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里面有句“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把乡下的春天写得活灵活现。回到衙门,上司问他收税的情况,他张口就先念了这句词,上司听得一愣:“我问你税收得怎么样,你跟我说这个干嘛?”张先才反应过来,挠挠头说:“大人,这乡下的风景太好了,我忍不住就写了首词,税都收齐了,您放心。”

后来张先调任吴江县令,更是把“佛系”发挥到了极致。当时吴江有个富商想偷税,给张先送了一百两银子,张先没收,反而拉着富商去湖边喝酒,指着湖面的月影说:“你看这‘湖光月影’,多好看!要是我收了你的银子,以后再看这影子,心里就堵得慌,还怎么写词?”富商被他说得不好意思,乖乖交了税。

张先在官场最大的“成就”,不是升了多大的官,而是走到哪,就把“张三影”的名声带到哪。他在渝州做官时,当地文人听说“张三影”来了,天天找他喝酒聊词,连太守都成了他的“粉丝”,每次开会都先问:“张大人,最近有没有新写的‘影’句?先念来听听再开会。”结果每次开会都变成“词品鉴会”,公文反而放到了一边。

有人劝张先:“你这么不把官场当回事,早晚要吃亏。”张先却笑着说:“我当官是为了糊口,写词是为了开心。要是为了升官,把开心丢了,那多不值当?再说了,人家记住我‘张三影’,比记住我当过大官,不是更有意思吗?”

还真让他说对了。张先一辈子最高只做到“尚书都官郎中”,是个从五品的小官,可他的词却传遍了大江南北。有次他路过一个小镇,听见茶馆里有人弹唱他的《天仙子》,弹唱的姑娘还跟听众说:“这是‘张三影’张大人写的词,据说写的时候,是看到月亮从云里出来,花影在风里晃呢!”张先站在门外听着,心里比升官还高兴——他要的,从来不是官场的虚名,而是自己的词能被人记住,自己的“影”能留在别人心里。

第三章 拆解“三影”:北宋最牛“影子导演”的创作秘诀

要问张先这辈子最得意的事,不是考中进士,也不是跟欧阳修、苏轼交朋友,而是他那三个让他得“张三影”雅号的“影”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三个影,就像三件宝贝,别人想学也学不来。”

咱们先说说第一个“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这个“影”的诞生,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张先在吴江县令任上,有天晚上跟朋友喝酒,喝到半夜,朋友催他写首新词。张先本来有点醉,趴在桌上想睡觉,可朋友不依不饶,非要他写。他没办法,只好推开窗户透气,正好看到天上的云被风吹散,月亮露了出来,院子里的海棠花在月光下晃动,影子也跟着晃。

张先一下子就清醒了,指着窗外说:“有了!”拿起笔就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朋友凑过去一看,立马叫好:“这个‘弄’字太妙了!好像花在跟影子玩游戏,一会儿晃过来,一会儿晃过去,跟个调皮的小孩似的!”张先得意地说:“我就是要让这花影‘活’起来,要是写‘花映影’,那花就是死的;写‘花弄影’,花就有了魂。”

再说说第二个“影”——“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出自《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这个“影”写的是闺中女子的慵懒。当时张先的邻居是个年轻寡妇,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晚,张先每次路过她家院子,都能看到窗帘没拉开,阳光透过窗帘,把院子里的花影照在窗帘上,模模糊糊的。

有次张先写闺怨词,就想起了这个场景,于是写了“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意思是女子懒得起床,连窗帘都没拉开,窗帘上还留着昨晚的花影。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帘上花影’,非要写‘帘押残花影’?”张先解释:“‘残’字说明这花影是昨晚留下的,到早上还没散,更能体现女子的‘懒’——连窗帘都没动过,多懒啊!”

第三个“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出自《剪牡丹·野绿连空》),这个“影”就更妙了。当时张先在杭州做官,春天去西湖边散步,看到柳树下没人,柳絮飘在空中,因为太轻,连影子都没有。他觉得这个场景很特别,就写了“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有人说:“柳絮本来就没有影子,写‘飞无影’不是废话吗?”张先听了,笑着反驳:“你没仔细看!柳絮在阳光下其实有淡淡的影子,只是很轻,不容易看见。我写‘飞无影’,不是说真的没有影子,而是说影子很淡,跟柳絮一样轻,这样才能体现春天的‘柔’。要是写‘堕絮飞有影’,那柳絮就成了石头,多笨重啊!”

张先的“影子哲学”,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活、细、柔”。“活”就是让影子动起来,像“花弄影”;“细”就是注意细节,像“残花影”;“柔”就是让影子有质感,像“飞无影”。他还跟人炫耀:“我写影,就像画工画美人,不仅要画得像,还要画得有灵气。别人写影,是‘照猫画虎’;我写影,是‘画龙点睛’。”

还真别说,张先的“影”句影响了后来很多词人。比如苏轼写“起舞弄清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借鉴了张先“弄影”的手法;李清照写“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虽然没写影,但那种“活”的感觉,跟张先的“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张先是北宋词坛的“影子导演”,把影子拍得比人还生动,这话一点都不假。

第四章 词坛“老顽童”的朋友圈:和顶流们的“欢乐互怼”

张先虽然比欧阳修大14岁,比苏轼大37岁,但在北宋文人圈里,他却是个“老顽童”——跟谁都能玩到一起,还爱跟人“互怼”,他的朋友圈,堪称“北宋顶流聚会”。

先说他跟欧阳修的“相爱相杀”。欧阳修是张先的“头号粉丝”,每次见到张先,都要追着他要新词。有次欧阳修请张先喝酒,喝到一半就急了:“老张,你最近是不是藏私了?怎么没见你写新的‘影’句?”张先笑着说:“急什么?好词得等灵感,就像好酒得等发酵,你总不能让我随便写吧?”欧阳修听了,只好陪笑:“也是,那你有了灵感,第一时间给我看啊!”

后来张先写了《醉垂鞭·双蝶绣罗裙》,里面有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欧阳修看了,故意调侃:“老张,你一把年纪了,还写小姑娘的腰,不害臊啊?”张先反怼:“你写‘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也写的是年轻人谈恋爱吗?你比我还小,怎么不说自己害臊?”欧阳修被怼得没话说,只好端起酒杯喝酒:“算你厉害!”

再说说他跟苏轼的“忘年交”。苏轼年轻的时候,曾在杭州见过张先,当时张先已经80岁了,还娶了个18岁的小妾。苏轼特意上门拜访,看到小妾后,笑着写了首诗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看了,不仅不生气,还乐呵呵地回了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意思是虽然年龄差大,但本质上是“同龄人”,就差了六十年而已。苏轼看了,忍不住笑:“老先生真是风趣!”从此两人成了朋友,苏轼经常跟张先喝酒聊词,还向他请教写“影”的技巧。

张先跟柳永的关系也很有意思。柳永写的词多是市井风情,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张先写的词更偏向文人雅趣,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有人问他们谁写得好,柳永说:“张兄的‘影’句写得妙,我不如他。”张先却说:“柳兄的词老百姓爱唱,我的词文人爱读,各有所长,不分高下。”

有次两人一起在秦淮河上喝酒,柳永弹唱自己的《雨霖铃》,张先听了,说:“‘晓风残月’虽然好,但少了点‘活’气,要是加个‘影’字,比如‘晓风残月摇疏影’,是不是更生动?”柳永听了,点点头:“张兄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后来柳永还真在一首词里加了“影”字,特意写信告诉张先,张先看了,高兴得像个孩子。

张先的朋友圈里,还有个“特殊成员”——他的小妾们。张先一生娶了三任妻子,还有好几个小妾,晚年更是娶了两个年轻小妾。有人说他“好色”,张先却笑着说:“我娶小妾,是为了找写词的灵感。你看我写的闺怨词,要是没见过年轻女子的样子,怎么写得出来?”

还真别说,他的很多词都是跟小妾们相处时写的。比如有次小妾在院子里荡秋千,影子晃来晃去,张先就写了“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小妾跟他撒娇要首饰,他就写了“不如怜取眼前人,免更劳魂兼役梦”。他的小妾们也都爱读他的词,有个小妾还跟他说:“老爷,你写的词里,我最喜欢‘花弄影’,每次看到花影,就想起你写词的样子。”

第五章 晚年“影”痴:把生活过成词里的样子

张先68岁那年,终于厌倦了官场,递交了“辞职信”,回到杭州定居,开始了“喝酒、赏花、写词、宠小妾”的退休生活。有人问他:“退休后最想做什么?”张先笑着说:“我想把生活过成我词里的样子——每天看看花影、月影、柳影,喝喝酒,写首词,就够了。”

他在杭州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花——海棠、牡丹、芍药,还有柳树,就是为了看影子。春天的时候,他每天早上都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阳光透过花枝,在地上洒下斑驳的花影,手里拿着酒杯,慢慢喝着酒,嘴里还念叨着:“花弄影,花弄影,今天的影子比昨天更灵动啊!”

有次下雨,他看到雨滴打在花上,花影在雨里晃,又来了灵感,写了首《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里面有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然没写“影”,但那种影子在雨里朦胧的感觉,跟他的“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先晚年最爱跟年轻人玩。有次一群年轻文人来拜访他,看到他院子里的花影,就问他:“张老先生,您写了一辈子‘影’,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写影?”张先笑着说:“要写影,先得会看影。你们看这花影,早上是长的,中午是短的,晚上是斜的;晴天是清晰的,阴天是模糊的,雨天是晃动的。只要你们仔细看,就能看出影子的‘脾气’,写出来的影自然就活了。”

说完,他还带着年轻人去湖边看月影,指着湖面说:“你们看这月影,风平的时候是圆的,风起的时候是碎的,船过的时候是晃的。要是写‘湖光月影’,就得写出月影的‘变化’,不能只写‘月影在湖上’,那多没意思。”年轻人听了,都恍然大悟:“原来写影这么简单,就是多看、多想啊!”

张先晚年还有个“怪癖”——每次写词,都要找个有影子的地方。要是没有影子,他就写不出来。有次冬天,天阴沉沉的,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张先坐在书桌前,半天没写出一个字,急得直跺脚。小妾见了,赶紧点上蜡烛,把花放在蜡烛旁边,花影照在纸上。张先一看,立马来了灵感,提笔就写了首《南乡子·何处可魂消》,里面有句“烛影摇红,冷透屏风意未穷”,把蜡烛的影子写得活灵活现。

宣和元年(1120年),张先去世,享年89岁。临终前,他还让小妾把他扶到院子里,看着夕阳下的花影,轻声念着“云破月来花弄影”,然后慢慢闭上眼睛。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杭州西湖边,墓碑上没有写他的官职,只写了“张三影张公先之墓”。

后来,每当有人路过他的墓前,看到西湖的月影、花影、柳影,都会想起那个爱“玩影子”的老顽童——张先。有人说,张先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把影子写活了;也有人说,张先把自己活成了影子,留在了他的词里,留在了北宋的春天里,留在了每一个喜欢“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人心里。

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起“云破月来花弄影”,依然能想象出那个春夜,张先在醉仙楼里念出这句词时的得意,依然能看到月亮从云里出来,花影在风里晃动的样子。而“张三影”这个雅号,也像他写的影子一样,永远留在了词坛的历史里,再也没有被人忘记。

第六章 为什么是“张三影”?一个雅号背后的词坛传奇

很多人问:北宋词人那么多,写“影”的也不止张先一个,为什么只有他能得“张三影”的雅号,还能流传千古?其实答案很简单——张先不仅写“影”,还把“影”写成了自己的“标签”,写成了词坛的“传奇”。

首先,张先的“影”句够“独特”。在他之前,很少有人把“影”写得那么细、那么活。比如李白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的是人的影子,比较粗犷;杜甫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注:此句实为林逋所作,此处为类比),写的是梅影,虽然美,但不够灵动。而张先的“影”,是“花弄影”“残花影”“飞无影”,每一个都有细节,有动作,有感情,就像一个个小电影,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其次,张先的“影”句够“接地气”。他的“影”不是高高在上的文人雅趣,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院子里的花影、窗帘上的花影、湖边的柳絮影。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就是每个春天的晚上都能看到的景色;“堕絮飞无影”,就是每个春天的湖边都能看到的场景。这种“接地气”的“影”,让老百姓也能读懂、喜欢,所以他的词能传遍大街小巷,“张三影”的雅号也能家喻户晓。

最后,张先的“影”句够“有态度”。他写“影”,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花弄影”,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写“残花影”,是表达对闺中女子的同情;写“飞无影”,是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他的“影”里,有他的快乐,有他的悲伤,有他的思考,所以他的“影”句能打动人,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有人说,“张三影”这个雅号,是张先一生的总结——他用三个“影”句,定义了自己的词风,也定义了北宋词坛的“影文化”。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人模仿他写“影”,但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像“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样的句子,也再也没有人能得到像“张三影”这样的雅号。

张先曾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就写了几首词,得了个‘张三影’的雅号。但我觉得值,因为我的词能被人记住,我的‘影’能留在别人心里,这比当多大的官都强。”

是啊,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那些只会钻营的官员,而是那些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的人。张先用他的“影”句,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传奇,不是靠地位和财富,而是靠作品和热爱。而“张三影”这个雅号,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也是对他热爱的最好见证。

直到今天,当我们在春天的晚上,看到月亮从云里出来,花影在风里晃动时,依然会想起那个叫张先的老顽童,想起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想起他的“张三影”。这,就是一个雅号的力量,一个词人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