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章 诗囚孟郊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章 诗囚孟郊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诗囚孟郊:把日子过成苦诗,却让千年人都念他的好

第一章 开局就是“困难模式”:被贫穷“囚”住的少年郎

唐代宗大历年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姓孟的人家。这家人不算穷到揭不开锅,但也绝对够不上“宽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刚过温饱线,随时可能掉线”。就在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里,孟郊出生了。

没人知道这孩子将来会成“诗囚”,更没人想到他写的“慈母手中线”能让全中国的妈妈们记上千年。那会儿的孟郊,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怎么写诗”,而是“怎么熬过冬天”。

孟家祖上也算有点来头,据说能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但到了孟郊父亲这一辈,早就没了官运,只能靠做点小生意或者当私塾先生混口饭吃。可惜孟郊爹身体不好,没等孟郊长大成人就去世了,家里的担子一下全压在母亲和他身上。这日子过得,用孟郊后来自己写诗的话说,就是“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秋天一到更穷了,房子破得连门都没有,风一吹直往里灌。

按说穷人家的孩子要么早早就去打工养家,要么就得琢磨着“考功名”改变命运。孟郊选了条更拧巴的路:一边帮母亲干活,一边抱着本旧书啃,还琢磨着写两句诗。那会儿写诗可不是什么“高雅爱好”,更不能当饭吃,邻居们见了都摇头:“孟家这小子,怕是读傻了吧?”

可孟郊不管这些。他就像个被“诗歌”勾了魂的小呆子,上山砍柴的时候,看见夕阳照在石头上,要停下来念叨两句;帮人放牛的时候,听见风吹过芦苇的声音,也要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上写几个字。母亲看他这么痴迷,既心疼又无奈,只能默默给他缝补衣服时多缀两个补丁,让他能多穿些日子,好有心思读书。

这时候的孟郊,还没被叫做“诗囚”,但他已经开始主动把自己“囚”在一个小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只有文字和意象的碰撞。别的少年在田间打闹、在河边摸鱼的时候,孟郊在琢磨“月亮怎么写才不跟别人一样”;别的青年在盘算着找个好营生的时候,孟郊在想“怎么把心里的苦写成诗,又不显得太矫情”。

有人说他“轴”,有人说他“傻”,但孟郊自己不觉得。他就像一颗埋在石头缝里的种子,不管环境多差,一门心思就想往上长,哪怕最后只能开出一朵小小的花。而这颗种子的养分,就是他对诗歌的执念,和对母亲的牵挂。

后来孟郊长大了些,为了开阔眼界,也为了找个更好的读书环境,他决定去嵩山隐居。说是“隐居”,其实就是找个安静的地方继续苦读,顺便靠给人抄书或者写点小文换点生活费。嵩山的日子比家里还苦,冬天没有炭火,他就裹着两层薄被子,把脚缩在炕桌底下看书;夏天没有扇子,他就坐在树荫下,一边赶蚊子一边写诗。有一次他写得太投入,锅里煮的粥都熬干了,锅底烧得发黑,他才反应过来——这大概就是“废寝忘食”的最早“翻车现场”吧。

但也就是在嵩山的这几年,孟郊的诗风慢慢定了型。他不写李白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也不写王维那种“明月松间照”的清幽,他就写自己的日子:写穷,写饿,写母亲的白发,写山里的野花。他的诗像一块没经过打磨的石头,带着股子粗粝的劲儿,却又透着最真实的温度。比如他写自己的穷:“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吃野菜吃得多了,连肠子都是苦的,勉强唱歌也没半点欢乐。这话听着扎心,但谁也没法说他装,因为这就是他的真实生活。

这时候的孟郊,虽然还没踏入仕途,也没什么名气,但“诗囚”的雏形已经有了——他把自己“囚”在贫困里,也把自己“囚”在诗歌里,不迎合,不妥协,就这么一门心思地写下去。谁也没想到,这一“囚”,就是一辈子;而他写的那些苦日子,后来竟成了唐诗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第二章 科举考场的“钉子户”:十六年,就跟“考公”死磕

如果说孟郊的少年时代是被“贫穷”困住,那他的青年到中年,就是被“科举”给“囚”住了。

在唐代,读书人想改变命运,最主要的路就是考科举。就像现在很多人挤破头考公务员一样,那会儿的读书人,几乎都把“考中进士”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孟郊也不例外——毕竟家里穷,没背景,只有考中功名,才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也才能让自己的诗被更多人看见。

可谁也没想到,孟郊这一考,就考了十六年。

第一次去长安考科举的时候,孟郊才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他背着一捆自己写的诗稿,揣着母亲攒的一点盘缠,一路风餐露宿到了长安。站在长安城门口,看着巍峨的城墙,孟郊心里满是憧憬:“说不定这次就能中,等我当了官,就把母亲接来长安住。”

结果呢?榜单一出来,孟郊从上到下看了三遍,眼睛都快瞪花了,也没找到“孟郊”两个字。他站在人群里,看着那些考中的人欢呼雀跃,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有个认识的考生过来安慰他:“孟兄,没事,下次再来嘛!”孟郊勉强笑了笑,心里却在嘀咕:“怎么就没中呢?是我写得不好吗?”

他不服气,决定留在长安接着考。可长安的消费水平比乡下高多了,他带的盘缠很快就花光了,只能靠给人写墓志铭、代笔书信糊口。有时候接不到活,就只能一天吃两顿,顿顿都是咸菜配馒头。有一次冬天,他的棉袄破了个大洞,没钱补,只能找块旧布裹在身上,冻得手指都握不住笔,可还是坚持改诗。他在诗里写自己的处境:“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长安有上百万户人家,可我出门却不知道该去哪里,那种孤独和迷茫,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

就这么着,孟郊一年又一年地考,一次又一次地落榜。从二十多岁考到四十多岁,头发都开始发白了,还是没中。期间有人劝他:“孟兄,别考了,你这么有才华,不如去当个幕僚,或者回乡下教书,也能糊口啊!”孟郊摇摇头:“我不是为了糊口,我是想让我的诗能有地方说,想让母亲能为我骄傲。”

这话听着有点“轴”,但这就是孟郊——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就跟“认死理”似的,不撞南墙不回头。他就像个被“科举”这个笼子困住的鸟,明明知道飞出去很难,却还是一次次扑腾着翅膀,不肯放弃。

有一年落榜后,孟郊心情特别差,就去城外的曲江池散心。看着池子里的荷花,再想想自己的处境,他忍不住写了首《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早上的月亮没什么光,愁苦的人心里也堵得慌,谁说春天万物繁荣?我只看见叶子上的霜。这诗写得有多丧,他当时的心情就有多差。

可丧归丧,转头他又开始琢磨下一次考试。他把自己之前写的诗稿翻出来,一首一首地改,哪里用词不好,哪里意境不够,都标出来重新写。有人笑他:“孟郊,你这诗改来改去,还不是一样落榜?”孟郊不反驳,只是说:“我改的不是诗,是我的心。心诚了,说不定就能中了。”

就这么熬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这一年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放在现在,都快到“知天命”的年纪了,孟郊却还在为“考中进士”奔波。这一次,他还是像往常一样,背着诗稿去考试,心里既期待又忐忑——他怕自己又一次失望,可又忍不住抱有希望。

放榜那天,孟郊特意起了个大早,慢慢悠悠地往放榜的地方走。他想:“要是再没中,就回老家陪母亲,再也不考了。”可当他走到榜前,眯着眼睛仔细看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孟郊”两个字——在榜单的中间位置,不大不小,却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十六年的苦日子。

孟郊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我中了?我真的中了?”他掐了自己一把,疼!是真的!他一下子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似的,拉着旁边的人就喊:“我中了!我考中进士了!”那一刻,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他当天就买了酒,找了个小酒馆,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就趴在桌子上哭,哭完了又笑,嘴里还念叨着:“娘,我中了!我能让你过上好日子了!”

后来他写了首《登科后》,把当时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前那些穷酸日子不值一提,今天我终于可以放纵自己的心情了,骑着马迎着春风跑,一天就把长安的花看遍。这首诗里的狂喜,和他之前写的那些苦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了所有“逆袭者”的心声。

四十六岁,十六年科举路,孟郊终于从“科举囚笼”里逃了出来。可谁也没想到,刚逃出一个“笼子”,他又一头扎进了另一个“笼子”——官场的“笼子”。而这个“笼子”,比科举更让他难受。

第三章 溧阳小官的“叛逆”:把公务扔了,去山里写诗

考中进士之后,孟郊并没有立刻当官——唐代的规矩,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当官的资格,还得等朝廷分配职位。孟郊又等了两年,才被分配到溧阳县(今江苏溧阳)当县尉。

县尉是个多大的官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城管队长,主要负责地方治安、抓捕盗贼、管理徭役这些杂事。官不大,事不少,而且油水不多——对于孟郊这种只想写诗的人来说,这差事简直就是“煎熬”。

刚开始的时候,孟郊还挺认真的,每天按时上班,处理公务。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当差的料。别的县尉要么琢磨着怎么讨好上司,要么想着怎么捞点好处,孟郊却满脑子都是“今天该写什么诗”“昨天那首诗的韵脚是不是不对”。

有一次,县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失主闹到县衙,上司让孟郊去调查。孟郊领了差事,却没去查案,反而揣着本子去了城外的山里。为什么?因为他听说山里的枫叶红了,想去找找写诗的灵感。结果呢?案子没查,他倒写了好几首关于枫叶的诗。上司知道了,把他叫过去训了一顿:“孟郊!你是县尉,不是诗人!再这样下去,你这官还想不想当了?”

孟郊低着头,嘴里答应着“下次不敢了”,可转头又把上司的话抛到了脑后。他实在受不了每天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受不了官场里的虚情假意。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明明喜欢在天上飞,却被强行关在笼子里,每天只能看着笼子外的天空发呆。

于是,孟郊开始“消极怠工”。他每天只去县衙点个卯,然后就揣着诗稿去城外的瓦官寺或者山里待着,有时候一整天都不回来。县衙里的小吏找他签字,找不到人;老百姓来报案,也见不到他。久而久之,县里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县尉是个“诗人县尉”,正事不干,就知道写诗。

有人把这事告到了常州刺史那里(溧阳县归常州管),刺史也觉得孟郊太不像话,就找他谈话。刺史说:“孟郊,我知道你有才华,会写诗,但你现在是官,得先把公务办好,再谈写诗啊!”孟郊听完,很认真地说:“大人,我也想办好公务,可我一看到那些公文,就头疼;一看到山里的风景,就想写诗。我实在没办法把心思放在公务上。”

刺史被他气笑了,又觉得他有点可怜——毕竟是个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的人,一辈子就这点爱好。最后,刺史也没撤他的职,只是跟他约定:“这样吧,你每个月把该处理的公务处理完,剩下的时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别出乱子就行。”

孟郊一听,乐坏了——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他赶紧答应下来,然后就更“放飞自我”了。每天处理完必要的公务,他就背着干粮去山里,有时候坐在石头上看云,一看就是一下午;有时候跟山里的和尚聊天,聊到天黑才回来。他写的诗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是写溧阳的山水和百姓的生活。

比如他写溧阳的百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老农家里穷,住在山里,种着三四亩山田,苗长得不好,税还多,自己吃不上饭,粮食运到官仓里,最后都烂成了土。这首诗里满是对百姓的同情,也透着他对官场**的不满。

还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织绢的农妇,每天辛苦织布,织出来的绢却要交给官府,自己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他就写了首《织妇辞》:“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丈夫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妻子,当年嫁给你,就为你织布。力气越来越小,却还得在窗下织布,为什么织出来的好绢,自己却只能穿破衣服?这首诗写得朴实无华,却把农妇的辛酸写得入木三分。

孟郊在溧阳当县尉的这几年,虽然没干出什么“政绩”,却写了很多好诗。当地人虽然觉得这个县尉有点“不务正业”,但也喜欢他的诗——因为他的诗写的都是老百姓的心里话,不像别的官员,只会说些冠冕堂皇的话。

可孟郊自己却越来越不开心。他觉得自己虽然能写诗,但还是被“县尉”这个身份困住了——他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各地游历,不能专心致志地写诗,每天还要应付那些他不喜欢的公务。他就像个“半自由”的囚徒,虽然比以前自由了点,但还是没逃出“笼子”。

最后,在溧阳当了四年县尉之后,孟郊终于下定决心:辞官。他觉得自己不是当官的料,与其在官场里煎熬,不如回老家,一边陪母亲,一边专心写诗。上司劝他:“孟郊,你都五十岁了,辞官之后靠什么生活啊?”孟郊说:“靠写诗,靠给人写点东西,总能活下去。只要能让我自由地写诗,再苦我也愿意。”

就这样,孟郊辞掉了县尉的官职,带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湖州武康老家。他终于逃出了官场的“笼子”,可等待他的,却是更艰苦的生活——和另一个“贵人”的相遇。

第四章 跟韩愈的“神仙友谊”:两个“怪人”的互相救赎

孟郊辞官回到老家的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没了官俸,他的生活又回到了以前的“贫困模式”——有时候连吃饭都成问题,只能靠朋友接济。但他不后悔,因为他终于可以自由地写诗了。

可就在他以为自己要在老家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个人,就是韩愈。

韩愈比孟郊小十七岁,当时已经是文坛上的名人了。他早就听说过孟郊的诗,一直很欣赏孟郊的才华——他觉得孟郊的诗虽然写得苦,却透着一股真诚,不像当时有些诗人,只会堆砌辞藻,写些空洞的句子。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韩愈因为被贬,来到了湖州。一到湖州,他就打听孟郊的下落,想跟孟郊见一面。有人劝韩愈:“孟郊就是个穷酸诗人,性格还怪,您跟他见面干嘛?”韩愈笑着说:“我是来跟他论诗的,又不是来跟他比富贵的。”

就这样,韩愈找到了孟郊。两个人一见面,就聊得停不下来——从诗歌的写法,到对社会的看法,再到各自的经历,越聊越投机。韩愈说:“孟兄,你的诗写得太好了,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我一定要把你的诗推荐给更多人看!”孟郊听了,特别感动——他写了一辈子诗,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看重他。

从那以后,韩愈和孟郊就成了最好的朋友。韩愈称孟郊为“孟兄”,孟郊称韩愈为“退之”(韩愈的字)。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写诗、论诗,有时候一聊就是一整夜。

韩愈知道孟郊穷,就经常接济他——给他送粮食,送衣服,还帮他介绍写墓志铭、碑记的活,让他能多赚点钱养家。有一次,孟郊母亲生病了,没钱买药,韩愈知道了,立刻派人送了钱过去,还亲自去看望孟母。孟母拉着韩愈的手说:“多亏了你啊,不然我们家郊儿可怎么办。”

而孟郊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韩愈——他把自己最新写的诗第一个给韩愈看,跟韩愈讨论诗歌的创新。当时韩愈正在提倡“古文运动”,主张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华丽空洞的文风。孟郊的诗正好符合韩愈的主张,韩愈就经常在文章里夸孟郊的诗,还把孟郊的诗推荐给当时的文人墨客。

在韩愈的推荐下,孟郊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他的诗,喜欢他的诗。有人说孟郊的诗“苦”,韩愈就反驳:“孟兄的诗不是苦,是真!他写的都是自己的心里话,都是老百姓的生活,这种真,比那些华丽的诗值钱多了!”

后来,韩愈还帮孟郊找了个官——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虽然还是个小官,但至少能让孟郊有份稳定的收入,不用再为吃饭发愁。孟郊很感激韩愈,他在诗里写:“韩愈文名冠天下,君今亦复英雄流。”——韩愈的文名传遍天下,你现在也是英雄一样的人物。虽然有点夸张,但能看出孟郊对韩愈的敬佩。

两个人不仅是朋友,还是“诗友”。他们经常一起“联句”——就是一个人写一句,另一个人接一句,一起写一首诗。有一次,他们在洛阳一起联句,写了一首长达几十句的诗,从天黑写到天亮,越写越兴奋。韩愈说:“孟兄,跟你一起写诗,真是痛快!”孟郊说:“退之,只有跟你一起,我才能写出这么好的诗。”

当时的人觉得这两个人有点“怪”——一个是文坛名人,却整天跟一个穷酸诗人混在一起;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诗人,却像个年轻人一样,跟比自己小十七岁的人称兄道弟。可他们不管别人怎么说,依旧我行我素。

其实,韩愈和孟郊的友谊,更像是一种“互相救赎”。韩愈在孟郊身上看到了自己追求的“真诚”,孟郊在韩愈身上找到了久违的“认可”。韩愈帮孟郊走出了贫困和默默无闻,孟郊也帮韩愈坚定了“古文运动”的方向。他们就像两个被世俗“囚禁”的人,因为诗歌走到了一起,互相取暖,互相鼓励。

后来,孟郊又换了几个小官,虽然还是没什么权力,但至少能维持生活。他的诗也越来越有名,有人开始称他为“诗囚”——说他像个囚徒一样,被诗歌困住了,一辈子都在写诗,不管生活多苦,都不放弃。孟郊听到这个称呼,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能被诗歌困住,也是我的福气啊!”

在韩愈的陪伴下,孟郊度过了人生中最安稳、最快乐的几年。可好景不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孟郊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等着他。

第五章 《游子吟》的诞生:一句“慈母手中线”,哭碎千年心

孟郊一生写了很多诗,有写自己苦的,有写百姓难的,有写山水美的,但最有名的,还是那首《游子吟》。而这首诗的诞生,背后藏着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孟郊已经五十六岁了。这一年,他被任命为兴元军参谋(今陕西汉中),要去汉中赴任。这是他这辈子当的最大的官,也是离家最远的一次。

出发前,孟郊的母亲已经快八十岁了,身体很不好。母亲知道孟郊要去远方当官,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儿子终于能当上个像样的官了,担心的是儿子年纪大了,路上不安全,到了汉中也没人照顾。

出发前一天晚上,母亲坐在灯下,给孟郊缝补衣服。孟郊坐在旁边,看着母亲的白发,看着母亲颤抖的手,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在灯下给自己缝衣服;想起自己考科举的时候,母亲攒钱给自己做盘缠;想起自己落榜回家的时候,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安慰他“下次再来”。

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在外奔波,要么考科举,要么当官,陪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少得可怜。现在自己都五十六岁了,还要让母亲为自己操心,孟郊心里又愧疚又心疼。

母亲缝着衣服,一边缝一边说:“郊儿,汉中那边冷,我给你多缝了几件衣服,你到了那边要记得穿。吃饭要按时,别老想着写诗,把身体累坏了。”孟郊点点头,说:“娘,您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等我在汉中安顿好了,就接您过去住。”

母亲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手里的针线缝得更密了。她知道,儿子说的“接她过去住”,可能只是安慰她——儿子的官不大,收入也不高,汉中那边的条件也不好,自己去了只会给儿子添麻烦。

第二天早上,孟郊要出发了。母亲把缝好的衣服递给孟郊,还塞给了他一个布包,里面是一些干粮和几吊钱。孟郊接过衣服和布包,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跪在母亲面前,磕了三个头,说:“娘,您多保重身体,我一定会早点回来的。”

母亲扶起孟郊,擦了擦他的眼泪,说:“傻孩子,哭什么,快去上路吧,别误了时辰。”

孟郊骑着马,慢慢离开了家。他回头看了一眼,母亲还站在门口,向他挥手。他越走越远,母亲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消失在视线里。

孟郊骑着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里满是对母亲的牵挂。他想起母亲昨晚在灯下缝衣服的样子,想起母亲说的那些话,忍不住从马上下来,坐在路边,拿出纸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年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只有六句,三十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意象,却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写得淋漓尽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句话就勾勒出母亲缝衣服的画面;“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怕儿子晚归,把衣服缝得更密,希望儿子能早点回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小草比喻自己的孝心,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的恩情,说自己的孝心再大,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这首诗写完之后,孟郊自己读了一遍,忍不住哭了——他觉得这首诗写尽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情,也写尽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儿子的爱。

后来,孟郊把这首诗交给韩愈看,韩愈读了之后,也深受感动,说:“孟兄,这首诗太好了!简单,却又最动人。以后不管过多少年,人们都会记得这首诗的!”

韩愈说得没错。《游子吟》很快就传遍了全国,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喜欢这首诗。因为它写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最普通、最真挚的母子情——这种感情,不管是在唐代,还是在现在,都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现在,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游子吟》,几乎每个孩子在学这首诗的时候,都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而孟郊,也因为这首诗,被更多人记住——人们记住的不只是“诗囚孟郊”,还有那个写出“慈母手中线”的孟郊。

可惜的是,孟郊没能实现“接母亲去汉中住”的承诺。他到汉中才几个月,就因为生病,加上不适应汉中的气候,不得不辞官回家。回到家的时候,母亲的身体更差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母亲的去世,对孟郊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在母亲的墓前哭了很久,写下了很多怀念母亲的诗。他说:“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霜打了芦花,我哭湿了衣服,再也没有白发的母亲靠在柴门上等我了。去年五月下黄梅雨的时候,我还典当了袈裟买米回家,现在再也没有母亲等我回家了。

母亲走了,孟郊的精神支柱也垮了。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心情也越来越低落。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写诗上,仿佛只有在诗歌里,才能找到母亲的影子,才能感受到一点温暖。

第六章 “诗囚”的落幕:一生苦吟,终成不朽

母亲去世后,孟郊的日子过得更苦了。他没有了牵挂,也没有了生活的动力,每天除了写诗,就是坐在家里发呆。韩愈经常来看他,劝他多出去走走,多跟人交流,可孟郊总是摇摇头说:“退之,我老了,走不动了,也不想跟人说话了,只想多写几首诗。”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孟郊已经五十八岁了。这一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尹参军,要去洛阳赴任。韩愈劝他:“孟兄,洛阳是大城市,条件好,你去了那边,说不定身体能好点。”孟郊想了想,答应了——他也想换个环境,说不定能让自己的心情好点。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孟郊到洛阳没多久,就得了急病。刚开始只是发烧、咳嗽,他没当回事,还是坚持写诗。后来病情越来越重,连床都下不了了。韩愈听到消息,赶紧从长安赶到洛阳,去看望孟郊。

看到孟郊躺在床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连说话都没力气,韩愈心里特别难受。他握着孟郊的手说:“孟兄,你一定要好起来啊!我们还没一起写够诗呢!”

孟郊看着韩愈,笑了笑,说:“退之,我知道我不行了。这辈子,能遇到你这个朋友,能写出几首自己满意的诗,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唯一遗憾的,就是没能多陪母亲几年,没能写出更多好诗。”

他顿了顿,又说:“我死后,你把我的诗稿整理一下,要是有机会,就帮我出版了吧。我不想我的诗,就这么埋没了。”

韩愈点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孟兄,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整理诗稿,一定会让更多人读到你的诗!”

几天后,孟郊在洛阳的官舍里去世了。去世的时候,他手里还握着一支笔,桌子上放着一张没写完的诗稿。

孟郊去世后,韩愈悲痛欲绝。他亲自为孟郊操办了葬礼,还写了《贞曜先生墓志铭》,在墓志铭里,韩愈详细介绍了孟郊的生平,夸他的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说孟郊的诗能让人看得入迷,能让人感受到诗里的真诚,是难得的好诗。

韩愈还按照孟郊的遗愿,把他的诗稿整理了出来,编成了《孟东野诗集》(孟郊字东野)。这部诗集收录了孟郊一生写的五百多首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是孟郊用心写出来的,都是他一生的写照。

孟郊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诗却流传了下来。人们越来越喜欢他的诗,也越来越认可他的才华。“诗囚”这个称呼,也从一开始的“调侃”,变成了对他的“尊称”——人们说,孟郊是“诗的囚徒”,但他也是“诗的主人”,他用一生的苦吟,把自己“囚”在了诗歌里,也把诗歌“囚”在了自己的生命里,最终写出了不朽的篇章。

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很喜欢孟郊的诗,他说:“郊寒岛瘦”(“岛”指贾岛,也是唐代着名的苦吟诗人),把孟郊和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明代的文学家胡震亨说:“孟东野诗,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然其佳处,自能过人。”——孟郊的诗,虽然写的都是穷苦的事,但写得好,能超过很多人。

到了现代,孟郊的诗依然很受欢迎。他的《游子吟》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背下来;他的其他诗,比如《登科后》《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也经常被人引用和赏析。人们喜欢他的诗,不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更因为他的诗里透着一股“真”——他写自己的苦,不掩饰;写百姓的难,不做作;写母亲的爱,不矫情。这种“真”,在任何时代,都能打动人心。

有人说,孟郊的一生是悲剧的——一辈子贫困,一辈子坎坷,一辈子都在“囚禁”中度过。可也有人说,孟郊的一生是幸运的——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写诗),找到了真正的朋友(韩愈),写出了流传千年的好诗。

其实,孟郊的一生,就是“诗囚”的一生——他被贫困“囚”过,被科举“囚”过,被官场“囚”过,被诗歌“囚”过。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从来没有向命运低头。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即使被“囚禁”,即使生活再苦,只要有热爱,只要有真诚,就能写出不朽的作品,就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现在,当我们再读孟郊的诗,再想起“诗囚”这个称呼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一个可怜的、被囚禁的人,而是一个执着的、真诚的、用一生苦吟追求诗歌真谛的诗人。他的诗,就像一杯苦茶,初尝的时候有点苦,但越品越有味道;他的人,就像一颗顽石,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孟郊走了,但他的诗还在,他的精神还在。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是站在顶峰的辉煌,而是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热爱的勇气;真正的不朽,不是名声的流传,而是作品中蕴含的真诚和温度。

这,就是“诗囚”孟郊——一个一生苦吟,终成不朽的诗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