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2章 洪承畴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2章 洪承畴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明末清初洪承畴传:一个“务实派”的乱世生存笔记

第一章 科举考场:学霸的“小慌张”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南安的科举考场里,十七岁的洪承畴正对着“四书”考题发呆——不是不会写,是手里的毛笔尖开了叉,墨汁顺着笔杆往指缝里流,把刚写好的“子曰”染成了一团黑疙瘩。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院试,前一夜为了背熟《论语集注》,熬到后半夜,早上匆忙抓了支旧毛笔就往考场跑。此刻看着纸上的“墨瘤”,他冷汗直冒:万一考官以为他故意污卷,这辈子怕是要跟仕途绝缘。

洪承畴打小就是街坊眼里的“书呆子”,但不是那种读死书的呆子。别家孩子爬树掏鸟窝时,他在看《资治通鉴》;大人聚着聊庄稼收成时,他能插一嘴“汉初休养生息与民力恢复”。可再聪明的脑袋,也架不住文具掉链子。

眼看监考吏员快走到跟前,他急中生智,抓起笔在“墨瘤”旁边补了句:“偶染墨污,非敢轻慢圣贤言”,写完还故意把笔往桌上一放,露出笔尖的破茬。吏员扫了眼,又看了看他一脸“诚恳又委屈”的表情,没吭声就走了。

等放榜那天,洪承畴挤在人群里找自己的名字,从头看到尾没找着,心凉了半截。正准备转身回家挨老爹骂,突然听见有人喊:“洪承畴!第三名!在最后一行呢!”他挤过去一看,果然,自己的名字缩在角落,旁边还有考官的朱批:“文气贯通,偶有小失,瑕不掩瑜——且惜笔。”

后来他才知道,主考官是个惜才的老秀才,见他文章逻辑清晰,论点扎实,比那些只会堆砌辞藻的考生强太多,特意把他从落榜边缘捞了回来,还暗戳戳提醒他下次换支好笔。

中了秀才,洪家摆了两桌薄酒。老爹洪启熙端着粗瓷碗,灌了口米酒说:“往后好好读书,别学那些光会耍嘴皮子的酸文人。”洪承畴点头如捣蒜,心里却在想:下次考试,就算卖了棉袄,也得买支新毛笔。

这股“务实”劲儿,成了他往后几十年的标签。万历四十四年,三十岁的洪承畴考中进士,被分到刑部当主事。别人刚入职都忙着巴结上司、参加同僚应酬,他倒好,第一天就扎进了刑部的案卷堆里,连食堂的饭都让小吏帮忙捎。

刑部尚书听说来了个“书呆子主事”,特意去看他。只见洪承畴趴在桌上,手里拿着放大镜(那时候叫“单照”),对着一卷陈年案卷皱眉头,桌上摆着三个馒头——敢情这货从早上到下午,就啃了三个馒头。

“洪主事,这案卷是十年前的旧案,早定了罪,还看它作甚?”尚书问。

洪承畴抬头,眼里全是红血丝:“大人,这案子里的犯人说是偷了官粮,可卷宗里没写粮库的盘点记录,万一有冤呢?”

尚书愣了愣,随即笑了:“你倒真是个‘死心眼’。不过,刑部就缺你这样的死心眼。”

后来,洪承畴还真凭着这份“死心眼”,翻了个错判的案子。犯人是个老农,被诬陷偷粮,其实是粮库小吏监守自盗嫁祸于人。案子翻过来那天,老农提着一篮子红薯来谢他,洪承畴不收,老农非要塞,最后两人在刑部门口推搡半天,被路过的同僚看了个正着,从此“洪主事爱红薯”的笑话就在官场传开了。

洪承畴倒不在意,他觉得:当官的,能帮老百姓分清是非,比吃山珍海味还舒坦。可他没想到,再过十几年,他要面对的,是比错案复杂百倍的乱世,到时候别说分清是非,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命,都是个未知数。

第二章 陕西督剿:叛军比考题难搞

崇祯二年,陕西闹大饥荒,灾民揭竿而起,高迎祥、李自成这些名字,成了崇祯皇帝的噩梦。朝廷派了好几拨人去剿匪,不是打了败仗跑回来,就是被叛军忽悠得晕头转向。这时候,有人想起了刑部那个“死心眼”洪承畴——他在地方任职时治过灾,有经验,还不怕苦。

于是,洪承畴临危受命,从延绥巡抚一路升到陕西三边总督,成了剿匪前线的“总指挥”。接到任命时,他正在家里给老娘剥橘子,听完传旨太监的话,橘子瓣掉在了地上:“皇上这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啊。”

老娘捡起橘子瓣,拍了拍他的手:“咱洪家的人,从来不怕火。就是记住,别学那些杀良冒功的混官。”

洪承畴带着老娘的叮嘱到了陕西,一落地就傻了眼:官府的粮仓比脸还干净,士兵的盔甲破得露棉花,当地官员见了他,不是哭穷就是诉苦,没一个能拿出实在办法。更要命的是,叛军跟打游击似的,今天在东边抢粮,明天在西边烧营,等官军赶到,早就没影了。

第一次带兵出征,洪承畴就闹了个笑话。他让军需官准备一百顶帐篷,结果军需官给拉来一百顶破帐篷——不是少了杆子,就是漏了顶。晚上下起大雨,洪承畴的帐篷漏得跟筛子似的,他裹着被子蹲在角落里,听着外面士兵的抱怨声,心里直骂娘:这叛军还没打,自己先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洪承畴没去追叛军,反倒把所有官员召集起来开“批斗会”。他把破帐篷扔在地上,指着军需官的鼻子骂:“士兵们连个遮雨的地方都没有,你让他们怎么打仗?今天要么把帐篷补好,要么你自己去跟叛军拼命!”

骂完军需官,他又盯着知府:“三天之内,把粮仓的账算清楚!少一粒米,我就参你个监守自盗!”

官员们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总督,吓得赶紧行动。三天后,粮仓的账清了(果然有小吏私吞了粮食),破帐篷也补好了,甚至还有百姓主动送来粮食——原来洪承畴之前在地方治灾时,帮过不少陕西灾民,大家都记得他的好。

解决了后勤问题,洪承畴开始跟叛军“掰手腕”。别人剿匪喜欢摆大阵仗,追求“全歼”的虚名,他偏不。他研究了叛军的打法,发现他们最缺的是粮食和武器,于是搞了个“坚壁清野 偷袭粮仓”的战术:让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官军则盯着叛军的粮道,趁他们不备就端了粮库。

有一次,李自成的部队抢了个粮站,正美滋滋地准备做饭,洪承畴带着人马突然杀到。叛军没防备,慌得连锅都扔了就跑,官军不仅夺回了粮食,还缴获了几十口铁锅。后来士兵们开玩笑:“总督大人这是不仅要断叛军的粮,还要让他们没锅做饭啊!”

洪承畴也不恼,笑着说:“没锅做饭,他们就只能喝西北风,喝着喝着,就不想造反了。”

不过,这战术也不是每次都灵。有一回,他带着人去偷袭高迎祥的粮库,结果找错了地方,摸到了叛军的营寨。眼看就要被发现,洪承畴急中生智,让士兵们学狗叫。叛军以为是野狗,没当回事,他趁机带着人溜了出来。出来后,副将擦着汗说:“总督,您这招‘狗叫脱身’,真是绝了!”

洪承畴抹了把脸上的灰:“绝什么绝,下次再找错地方,咱就得真成狗了。”

就在洪承畴把陕西的叛军打得节节败退时,崇祯皇帝又给了他一个新任务——去辽东,对付皇太极。洪承畴看着陕西的太平景象,心里犯愁:陕西的叛军是“饿急了的狼”,辽东的清军是“吃饱了的虎”,这虎可比狼难对付多了。可君命难违,他只能收拾行李,往更凶险的辽东走去。

第三章 松锦之战:粮草比金兵还难缠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带着十三万大军抵达辽东,驻守松山。刚到营地,他就发现一个比清军还头疼的问题:粮草不够。

按说朝廷给了调拨粮草的圣旨,可负责运粮的户部官员像是忘了这回事,催了好几次,只送来一点陈米,里面还掺着沙子。洪承畴气得给崇祯写了三封奏折,每封都把“粮草”二字圈得密密麻麻,可回复只有一句:“卿暂先自筹,朝廷即刻调拨。”

“自筹?这荒郊野岭的,让我去抢清军的粮吗?”洪承畴拿着圣旨,对着副将苦笑。

没办法,他只能一边派士兵去附近的村子买粮(给的价钱比市价高,百姓愿意卖),一边继续给朝廷催粮。可没等粮草运来,皇太极就带着清军围了松山。这下好了,里无粮草,外无援兵,十三万大军成了“瓮中之鳖”。

皇太极知道洪承畴缺粮,派人送来劝降信,信里说:“只要你投降,高官厚禄任你选,粮草管够。”洪承畴把信撕了,骂道:“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可骂归骂,粮食是真的没了。一开始,士兵们还能吃掺沙子的陈米,后来只能吃树皮、草根,最后连战马都杀了吃。有个士兵饿极了,偷偷挖了地里的土豆,刚要煮,被洪承畴看见了。士兵吓得赶紧跪下,洪承畴却蹲下来,把土豆洗干净,递给士兵:“吃吧,吃饱了才能打仗。”

自己却转身走了,他怀里揣着最后半块干饼,是给重伤的副将留的。

就这样撑了三个月,松山城里一片死寂。有将领偷偷劝洪承畴:“总督,要不……降了吧?再撑下去,兄弟们都得饿死。”

洪承畴摸着腰间的佩剑,那是崇祯皇帝赐给他的,剑身刻着“忠勇”二字。他叹了口气:“我是主帅,我投降了,兄弟们的命就能保住吗?皇太极要是杀了你们怎么办?”

将领低下头,没说话。

这天夜里,清军发起总攻,城破了。洪承畴拔剑想自刎,却被身边的亲兵拦住:“总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没等他挣扎,清军就冲了进来,把他绑了起来。

皇太极听说抓了洪承畴,亲自来看他。洪承畴闭着眼睛,理都不理。皇太极也不生气,给了他一间干净的房子,每天好酒好肉伺候着,还派了个叫范文程的汉人谋士去劝降。

范文程跟洪承畴聊了半天,从经书聊到兵法,洪承畴始终一言不发。聊着聊着,房梁上掉下来一点灰尘,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下意识地用手掸了掸。范文程眼睛一亮,回去对皇太极说:“洪承畴肯定会投降。他连衣服上的灰尘都爱惜,怎么会不爱惜自己的命呢?”

皇太极一听,更有信心了。他又亲自去见洪承畴,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洪承畴身上:“先生冷不冷?”

洪承畴愣了愣,看着皇太极真诚的眼神,又想起了松山城里饿死的士兵,心里的防线突然塌了。他扑通一声跪下:“臣……愿降。”

后来有人问洪承畴,当初为什么投降。他没说皇太极的礼遇,也没说怕死,只说了一句:“十三万兄弟,不能白死。我活着,或许还能保住一些人的命。”

这话传到明朝,崇祯皇帝气得砸了龙椅,还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了,追封他为“少师”,给他建了祠堂。结果没过多久,就听说洪承畴投降了清军,祠堂又赶紧拆了,闹了个天大的笑话。洪承畴听说这事儿,只能苦笑着摇头:“皇上啊皇上,您这性子,也太急了点。”

第四章 清廷任职:“二臣”的尴尬日常

投降清军后,洪承畴成了皇太极的“高级顾问”。可这顾问当得,实在有点尴尬。

首先是“身份认同”问题。明朝的旧臣骂他“卖国贼”,清军的将领看不起他“降将”,他成了两头不讨好的“二臣”。有一次,清军将领鳌拜跟他争论兵法,争不过就骂:“你这明朝的叛徒,懂什么兵法!”洪承畴也不生气,慢悠悠地说:“我懂的兵法,能让你少打败仗,你要不要听?”鳌拜被噎得说不出话。

其次是“文化差异”。清军是满族,饮食习惯、礼仪规矩都跟汉人不一样。皇太极请他吃饭,桌上全是烤肉、奶茶,洪承畴吃不惯,只能硬着头皮吃。有一次,他实在想吃米饭,就让厨子做了一碗,结果被其他大臣看见了,还弹劾他“怀念明朝,不敬大清”。皇太极倒是开明,笑着说:“洪先生是汉人,爱吃米饭正常,以后让厨子多做几碗。”

最让他头疼的是“劝降工作”。清军攻打明朝城池,总让他去劝降守城的旧同僚。有一回,他去劝降锦州守将祖大寿,祖大寿在城楼上骂他:“洪承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还有脸来见我!”洪承畴站在城下,仰着头喊:“祖将军,明朝已经没救了,投降吧,别让士兵们白白送死!”祖大寿骂得更凶,还扔了块石头下来,差点砸中他的头。

后来锦州城破,祖大寿投降,见了洪承畴,还是没好脸色。洪承畴拍着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恨我,可我问你,你守锦州,饿死了多少百姓?投降后,清军杀了一个百姓吗?”祖大寿低下头,不说话了。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洪承畴被任命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负责平定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这活儿不好干,南方的反清势力层出不穷,还有人专门写了骂他的传单,贴得满城都是。有一次,他微服私访,看见一个卖唱的姑娘在唱骂他的曲子,歌词难听极了。随从想上去抓姑娘,被他拦住了:“让她唱吧,骂够了,或许就不恨了。”

不过,洪承畴的“务实”劲儿又派上了用场。他知道南方百姓反感清军的烧杀抢掠,就向顺治皇帝建议:“打下城池后,不准士兵抢掠,要安抚百姓,减免赋税。”顺治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南方的抵抗果然少了很多。

有个县令见他这么做,偷偷问:“大人,您以前是明朝的大官,现在帮清朝做事,就不怕后人骂您吗?”

洪承畴看着窗外的农田,田里的农民正在插秧,一派太平景象。他说:“后人怎么骂,我管不着。我只知道,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老百姓能吃饱饭、安稳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这话传到顺治皇帝耳朵里,顺治皇帝很感慨:“洪先生真是个忠臣,不过是忠于天下百姓,不是忠于某个朝代。”

可就算如此,尴尬还是少不了。顺治十年,他的母亲从福建来京城看他,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这个不孝子,我没你这个儿子!”说完就哭了。洪承畴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三个头:“娘,儿子对不起您,可儿子做的事,问心无愧。”母亲不理他,在京城里住了几天就走了,临走时给了他一件旧棉袄,那是他小时候穿的。洪承畴拿着棉袄,哭了一整夜。

第五章 晚年岁月:历史的“填空题”

康熙四年,七十一岁的洪承畴退休了。这时候的他,头发已经全白了,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他在京城买了个小院子,院子里种了棵槐树,每天就在槐树下看书、喝茶,偶尔跟来看他的旧部聊聊天。

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最后悔的是松锦之战,没保住十三万兄弟的命。”有人问他,最骄傲的事是什么。他说:“最骄傲的是,清军入关后,我让他们少杀了一些百姓。”

这时候,关于他的评价还是两极分化。明朝的遗民骂他“汉奸”,清朝的官员夸他“功臣”。有个书生专门跑到他的院子里,指着他的鼻子骂,骂完就跑。随从想去追,洪承畴拦住了:“让他骂吧,他还年轻,不懂乱世的难处。”

有一次,康熙皇帝来看他。康熙问他:“先生,你觉得历史会怎么写你?”

洪承畴笑了,指着桌上的笔墨纸砚:“历史就是张白纸,我做的事,就是在上面填了些字。至于字是好是坏,得让后人慢慢看。”

康熙皇帝点点头:“先生说得对。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为大清做的事,朕都记着。”

退休后的第三年,洪承畴病重。临终前,他让家人把那件母亲给的旧棉袄拿出来,盖在身上。他看着棉袄上的补丁,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给他缝衣服的样子,又想起了陕西的灾民、松山的士兵、南方的百姓,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他留下遗言:“死后不要立碑,不要写墓志铭,就把我埋在槐树下,跟普通百姓一样。”

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埋在了院子里的槐树下。没有碑,没有墓志铭,只有一棵槐树,年年春天发芽,秋天落叶。

后来,有人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乱世之中,不求名垂青史,只求问心无愧。保一人,便赚一人;安一地,便赚一地。至于功过是非,交给时间吧。”

几百年来,关于洪承畴的争论从来没停过。有人骂他“叛徒”,有人夸他“务实”,有人说他“无奈”。可不管怎么说,这个在科举考场上为破毛笔慌张的学霸,在陕西为粮草发愁的总督,在松山城下纠结的降将,在清廷里尴尬求生的大臣,始终没忘一件事——实实在在做事,尽量保住更多人的命。

或许,这就是一个“务实派”在乱世里,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吧。就像他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不管风吹雨打,都稳稳地扎根在土里,默默守护着一方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