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81章 范文程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81章 范文程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范文程:明末清初“跨界打工人”的逆袭史——从大明边缘人到清朝“开国策划师”

第一章 大明“官N代”的困境:卷不动的科举,混不下去的职场

要聊范文程,得先从他的“出身牌”说起——这哥们儿可不是普通读书人,是正儿八经的“大明官宦后裔”。他的祖上范俊,在明朝正德年间当过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爷爷范沈也当过知州,算是地方上的“中层干部”。按说有这层家世,范文程就算“躺平”,也能靠“荫补”混个小官当当,可偏偏他生在了明朝末年——一个“官N代”也得卷科举的倒霉时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范文程出生在辽东沈阳。那时候的辽东,早就不是“稳定后方”了:后金(后来的清朝)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慢慢崛起,时不时跟明朝闹摩擦;当地的明朝官员要么贪腐要么甩锅,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官场更是乌烟瘴气。范文程打小就听家里人说“咱们范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所以他的人生目标很明确:考科举,当大官,重振家声。

可科举这玩意儿,在明末早就成了“内卷重灾区”。全国的读书人挤破头抢那几百个进士名额,别说三甲,就算考个秀才,都得跟几十上百人竞争。范文程脑子不笨,也肯下苦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背“四书五经”,晚上对着油灯琢磨八股文,连吃饭都在想“这个典故怎么用在文章里更贴切”。可架不住“卷王”太多,他考了好几次秀才,直到18岁才勉强考上——相当于现在“考了N次才过英语四级”,说起来都是泪。

考上秀才后,范文程本以为能“顺理成章进官场”,结果发现现实更残酷:明朝的官场早就成了“关系网俱乐部”,没背景没银子,就算有秀才功名,也只能当个“边缘临时工”。他托关系找了个“沈阳县学教谕”的差事,说白了就是“县中学的代课老师”,工资低得可怜,还得看县太爷的脸色。有一回,县太爷家办寿宴,让下属们“凑份子”,范文程刚入职没攒下钱,没凑够数,结果被县太爷当众调侃:“范教谕可是官宦之后,怎么这么小气?”气得范文程当晚就想辞职——这哪是当官,这是受气!

更让他绝望的是明朝的“职场生态”。他在县学待了两年,亲眼看到:上级官员来了,县太爷忙着送礼拍马屁,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有农民来告状,说地主强占土地,县太爷收了地主的银子,直接把案子压了下去;甚至连县学的经费,都被官员们挪用去修自家的院子。范文程忍不住跟同事吐槽:“咱们读圣贤书,是为了帮老百姓做事,现在这算什么?”同事却劝他:“别傻了,现在这世道,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还谈什么理想?”

就在范文程对大明职场彻底失望的时候,“黑天鹅事件”来了——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队攻打沈阳。明朝的守军早就没了战斗力,要么跑要么降,沈阳很快就被后金拿下。范文程躲在家里,看着街上到处是后金士兵,心里又怕又迷茫:大明的“铁饭碗”没了,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躲着,还是找机会谋生?

这时候,他听说努尔哈赤在招“有文化的汉人”——不是要杀,是要留着用。范文程犹豫了:后金是“敌国”,自己要是去投靠,岂不是成了“叛徒”?可转念一想:大明都不管自己的死活了,还谈什么“忠君”?再说,后金现在正是“创业期”,说不定需要自己这样懂文化、懂明朝情况的人。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在濒临破产的老公司看不到希望,只能去新兴的创业公司赌一把——范文程当时的心情,大概就是这样。

于是,他咬了咬牙,跟几个同样是秀才的朋友一起,主动去拜见努尔哈赤。没想到,这次“主动求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二章 跳槽后金:给“创业公司”当“初代员工”,靠实力打破偏见

范文程第一次见努尔哈赤,心里其实很忐忑——毕竟后金和明朝打了这么多年,汉人在女真贵族眼里,多少有点“外人”的标签。他跟着朋友走进努尔哈赤的营帐,看到帐里坐着一群女真将领,个个眼神锐利,气氛严肃得能滴出水来。

努尔哈赤看着范文程,开口就问:“你是明朝的秀才,为什么来投靠我?”这话问得直白,也带着点试探。范文程没慌,定了定神说:“我读圣贤书,是为了施展才华,帮天下人做事。现在明朝官场**,老百姓受苦,大汗您要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愿意跟着您干。”这话既没贬低明朝,也捧了努尔哈赤,还表明了自己的“职业追求”——算是给努尔哈赤留下了第一个好印象。

更巧的是,努尔哈赤知道范文程的祖上是范俊,还特意提了一嘴:“我听说你祖上是明朝的户部尚书,是个好官。你要是能像你祖上一样,我不会亏待你。”就这样,范文程顺利入职后金,成了努尔哈赤手下的“文职人员”——没有具体职位,相当于“储备干部”,跟着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帮着处理文书、翻译汉文。

可“创业公司”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后金这种“靠打仗扩张的公司”。范文程每天的工作内容特别杂:早上要帮女真将领翻译明朝的公文,中午要记录军队的粮草数量,晚上还要帮努尔哈赤起草给其他部落的书信,有时候还得跟着军队行军,风餐露宿,比在明朝当“代课老师”还累。更难的是“跨文化沟通”——女真将领大多没读过书,对汉人的文化习俗不了解,有时候范文程提个建议,他们会觉得“汉人就是麻烦”,甚至会故意刁难。

有一回,后金打下了一座明朝的城池,将领们想把城里的汉人全抓起来当奴隶。范文程赶紧找努尔哈赤求情:“大汗,咱们现在要的是人心,不是奴隶。要是把汉人都抓起来,以后其他城池的人肯定会拼死抵抗,咱们打起来更费劲。不如让他们继续种地、做生意,咱们只收赋税,这样既省心又能得人心。”努尔哈赤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是范文程第一次在后金“发挥作用”,也让女真贵族们慢慢意识到:这个汉人秀才,不是只会“之乎者也”,还懂“治国安邦”的道理。

不过,努尔哈赤对汉臣始终有点“戒心”,没给范文程太多实权。范文程也不着急,知道“创业公司”得慢慢来,先靠“办实事”站稳脚跟。他跟着努尔哈赤打了好几年仗,不管是起草文书还是出谋划策,都做得滴水不漏:比如明朝的官员来投降,他会提前了解对方的性格和需求,帮努尔哈赤制定“招降方案”;比如军队缺粮草,他会建议去盛产粮食的地方征收,还会制定“合理的税率”,避免士兵抢掠老百姓——就这么一点点积累,范文程成了后金阵营里“最靠谱的汉人助手”。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位。这对范文程来说,是“职场转折点”——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懂“重用汉臣的重要性”。皇太极刚继位,就把范文程调到自己身边,让他当“书房官”,相当于“私人秘书 战略顾问”。范文程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他接下来的操作,直接把自己从“普通员工”升级成了“核心团队成员”。

第三章 皇太极时期的“首席策划师”:搞定招降、制定政策,玩转跨部门协作

皇太极刚上台,就面临一个大问题:后金虽然能打仗,但“治国”是短板——没有完善的制度,没有足够的文官,甚至连税收、法律都乱七八糟。皇太极想改革,但女真贵族们要么反对,要么不懂怎么改。这时候,范文程成了他的“救星”。

范文程给皇太极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仿照明朝制度,建立文官体系”。他说:“咱们现在打下了不少地盘,光靠打仗不行,得有文官来管老百姓。可以开科举,从汉人里选有文化的人当文官,这样既有人干活,又能让汉人觉得咱们重视他们。”皇太极觉得这主意好,立刻采纳,还让范文程负责“科举筹备工作”。

第一次后金科举,范文程忙前忙后:定考试科目(还是“四书五经”,毕竟汉人读书人就认这个)、找考官(从投降的明朝官员里选)、改卷子——最后录取了200多个秀才,这些人后来成了清朝早期文官体系的“骨干”。范文程也因为这事,被皇太极夸“会办事”——相当于现代职场里“牵头完成了重要项目,得到老板赏识”。

不过,范文程最厉害的“职场技能”,是“招降明朝大佬”——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劝降洪承畴。

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派军队攻打松山、锦州,俘虏了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的“顶流文官”,既懂军事又有威望,皇太极想让他投降,可洪承畴一开始特别硬气:“我是大明的忠臣,宁死不降!”皇太极派了好多人去劝降,都被洪承畴骂了回来。

这时候,范文程主动请缨:“我去试试。”他去见洪承畴的时候,没提“投降”的事,只是跟洪承畴聊家常,聊明朝的官场,聊彼此的读书经历。洪承畴一开始不理他,后来慢慢被勾起了话匣子。聊着聊着,房梁上掉下来一点灰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下意识地用手把灰尘拂掉了——就是这个小动作,被范文程看在了眼里。

范文程回去后,立刻跟皇太极说:“洪承畴肯定会投降。他连衣服上的灰尘都舍不得,说明他惜命,还不想死。只要咱们再给他点台阶,他就会归顺。”皇太极听了,赶紧派人给洪承畴送衣服、送食物,还亲自去看望他。洪承畴被感动了,果然投降了后金。

这事后来成了“职场谈判教科书”——范文程没靠威逼利诱,而是靠“细节观察”和“共情沟通”,搞定了别人搞不定的硬茬。皇太极更佩服范文程了,说:“以后不管是招降汉臣,还是制定政策,都要先跟范文程商量。”

除了招降,范文程还帮皇太极搞定了“税收改革”。以前后金收税全靠抢,士兵们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老百姓怨声载道。范文程建议:“咱们得制定固定的税率,按土地多少收税,不能再抢了。这样老百姓知道每年要交多少税,心里有底,才会安心种地。”他还亲自去地方上调研,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制定了不同的税率——比如肥沃的土地每亩收五升粮,贫瘠的土地每亩收三升粮。这政策一实施,后金的税收稳定了,老百姓也不那么抵触了,范文程又立了一大功。

那时候的范文程,简直是后金的“全能员工”:既要帮皇太极处理朝政,又要协调女真贵族和汉臣的关系(比如女真贵族看不起汉臣,范文程就从中调解,说“大家都是为大汗做事,要互相配合”),还要跟着军队出征,出谋划策。有时候忙得连家都回不了,只能在宫里的书房睡觉。皇太极见他这么辛苦,特意赏了他一座大宅子,还给他涨了“工资”(赏赐了很多金银和奴隶)。范文程却很清醒,知道“枪打出头鸟”,每次受赏都会谦虚地说:“这都是大汗领导得好,我只是做了点分内的事。”——这种“不居功自傲”的态度,让他在官场里少了很多敌人。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成了摄政王。很多人以为范文程会“失势”,毕竟新领导上台,难免会换一批自己人。可没想到,多尔衮也特别器重范文程——因为范文程不仅懂治国,还懂“怎么打明朝”,而多尔衮当时最大的目标,就是打进北京,推翻明朝。

第四章 打进北京:清朝“开国第一策”,从“策划师”到“治世能臣”

顺治元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王朝灭亡了。消息传到沈阳,多尔衮和女真贵族们都懵了——本来想跟明朝打持久战,没想到明朝突然就没了。

这时候,范文程立刻给多尔衮写了一封“战略建议书”,里面有三个核心观点,堪称清朝“开国第一策”:

1. 立刻率军入关:现在明朝灭亡,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京城,老百姓还没认李自成当皇帝。咱们要是赶紧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老百姓肯定会支持咱们,比李自成更有号召力。

2. 善待明朝官员和老百姓:入关后,不能像以前那样抢东西,要保护明朝的皇宫和官员的家产,还要减免赋税,让老百姓安心。这样才能得人心,坐稳江山。

3. 重用明朝降臣:咱们现在缺文官,明朝的官员懂怎么管汉人,只要他们愿意投降,就给他们官做,让他们帮咱们治理国家。

多尔衮看了这封建议书,拍案叫好:“范文程说得太对了!就按他的计划来!”于是,多尔衮率领清军,以“为崇祯报仇”为口号,大举入关。而范文程则被留在沈阳,帮顺治皇帝处理后方事务——相当于“后方总指挥”,确保粮草、物资能及时运到前线。

清军入关后,果然像范文程说的那样,一路顺利。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北京烧杀抢掠,失去了民心,根本挡不住清军。很快,清军就打进了北京。多尔衮进入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沈阳请范文程来北京——他知道,接下来“治国”的事,离不开范文程。

范文程到北京后,立刻投入到“重建秩序”的工作中:

- 安抚民心:他建议多尔衮下旨,为崇祯皇帝举办葬礼,还允许明朝的官员和老百姓去祭拜。这一下,很多明朝官员和老百姓都觉得“清军是懂礼仪的”,对清军的抵触情绪少了很多。

- 恢复科举:北京刚稳定下来,范文程就建议开科举,录取汉人文官。第一次清朝科举,录取了300多个进士,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了清朝的名臣——比如魏裔介、魏象枢,都是康熙时期的重臣。

- 制定法律:他组织人手,参考明朝的法律,制定了清朝早期的法律条文,比如《大清律集解附例》。虽然很多条款还是沿用明朝的,但至少让清朝有了“法律依据”,不再是“靠武力统治”。

- 减免赋税:他知道老百姓刚经历战乱,没钱交税,就建议多尔衮减免北京周边地区的赋税,还下令“凡是清军经过的地方,今年的赋税免一半”。这政策一出来,老百姓都很高兴,纷纷说“清军比李自成好”。

那时候的北京,到处都是乱糟糟的:有的官员想逃跑,有的士兵想抢掠,有的老百姓还在害怕。范文程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早上天不亮就去上朝,跟多尔衮商量政策;中午要去各个部门检查工作,看看官员们有没有好好干活;晚上还要批改公文,有时候忙到半夜才能回家。有一回,他因为太累,在朝堂上差点晕倒,多尔衮赶紧让他回家休息,还说:“有什么事明天再商量,你要是倒下了,谁帮我治国?”

范文程不仅自己能干,还很会“培养新人”。他推荐了很多明朝的降臣,比如洪承畴、冯铨,还教他们怎么跟清朝的贵族打交道,怎么制定符合清朝的政策。有人问他:“你推荐这么多人,就不怕他们抢你的位置?”范文程笑着说:“现在国家刚建立,需要很多人干活,多一个人帮忙,国家就多一分稳定。我一个人再能干,也干不完所有事啊。”——这种“团队精神”,在古代官场里可不多见。

不过,范文程也遇到过“职场危机”。顺治二年(1645年),有个叫许作梅的官员弹劾范文程,说他“推荐的官员中有坏人,应该负责任”。多尔衮知道后,不仅没责怪范文程,还把许作梅骂了一顿:“范文程是为国家推荐人才,就算有一两个不好的,也不能怪他。你要是有本事,就推荐更好的人,别在这里告状。”这事之后,再也没人敢随便弹劾范文程了——毕竟有摄政王撑腰,范文程成了清朝官场里“最安全的人”。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很多人又担心范文程会“失势”,因为他是多尔衮重用的人。可顺治皇帝也很信任范文程,还特意召见他,说:“以前多尔衮在的时候,你帮他治国;现在我亲政了,你还要继续帮我。”范文程感动得不行,当场表示:“臣一定尽心尽力,帮陛下治理好国家。”

顺治亲政后,范文程又提了很多好建议:比如整顿吏治(严惩贪官)、发展农业(鼓励老百姓开荒种地,开荒的土地归自己所有,还免三年赋税)、安抚流民(把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安排到有空地的地方,给他们种子和农具)。这些政策实施后,清朝的统治越来越稳定,老百姓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了——范文程从“开国策划师”,彻底变成了“治世能臣”。

第五章 职场“老江湖”的退休生活:功成身退,历史的“争议与认可”

顺治十三年(1656年),范文程已经59岁了。这时候的他,头发都白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每天处理朝政越来越吃力。他知道,自己该“退休”了——在古代官场,“功高震主”是大忌,要是自己一直占着位置,说不定会惹来麻烦。

于是,范文程给顺治皇帝写了一封“辞职信”,说:“臣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不好使了,不能再帮陛下干活了。希望陛下能让臣回家养老,安度晚年。”顺治皇帝舍不得他走,挽留了好几次,可范文程态度很坚决,说:“臣已经尽了最大的力,现在该让年轻人上了。”最后,顺治皇帝没办法,只能同意他退休,还赏了他很多金银、土地和绸缎,让他“安心养老”。

退休后的范文程,过起了“低调的土豪生活”。他在北京城外买了一座大庄园,里面有花园、池塘、果园,每天要么跟家人下棋、喝茶,要么去花园里散步、看书,再也不管官场的事。有时候,以前的老同事来看他,聊起官场的事,范文程都岔开话题,说:“我现在就是个老百姓,官场的事跟我没关系了。”——这种“彻底放权”的态度,让他避免了很多退休官员的“麻烦”。

不过,范文程虽然退休了,顺治皇帝还是经常想起他。有一回,顺治皇帝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地方上有官员贪污赋税,老百姓告状,可朝中的大臣们都没好办法。顺治皇帝就派人去问范文程:“先生觉得该怎么处理?”范文程给了个建议:“先派人去地方上调查清楚,把贪污的官员严惩,再把贪污的赋税还给老百姓。还要制定规矩,以后官员收税,必须让老百姓签字确认,防止再贪污。”顺治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这说明,就算退休了,范文程的“治国智慧”还是很管用。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享年70岁。康熙皇帝特意下旨,追赠他为“太傅”,还让他陪葬在皇太极的昭陵旁边——这是清朝对大臣最高的荣誉,相当于“开国功臣”的终极认可。

不过,范文程的一生,一直充满了“历史争议”:

- 明朝粉丝骂他“叛徒”:觉得他是明朝的官宦后裔,却投靠后金,帮清朝打明朝,是“卖主求荣”。

- 清朝粉丝夸他“识时务”:觉得他在明朝看不到希望,投靠清朝后,帮清朝制定政策,安抚民心,是“开国功臣”,为天下太平做了贡献。

- 现代人觉得他“职场清醒”:觉得他就像现在的“跨界打工人”,在老公司混不下去,跳槽到新公司,靠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实现了人生价值。

其实,站在范文程的角度,他的选择也不难理解:明朝末年,官场**,老百姓受苦,他一个小小的秀才,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而后金(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愿意重用他,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他帮清朝制定政策,不是为了“打明朝”,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毕竟,对老百姓来说,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饱饭、不受欺负。

现在再回头看范文程的一生,会发现他的“职场成功秘诀”,放在现在也很有用:

1. 选对平台:在濒临破产的老公司看不到希望,就果断跳槽到有潜力的新公司,哪怕新公司一开始很小。

2. 靠实力说话:不管是写文书、出谋划策,还是协调关系,都做到最好,用实力打破别人的偏见。

3. 低调做人:不居功自傲,不抢风头,就算得到老板信任,也保持谦虚,避免树敌。

4. 懂得急流勇退:在事业达到顶峰时,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休,不贪恋权力,安度晚年。

范文程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叛徒”,他只是一个“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读书人”。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明末清初职场逆袭史”——从大明的边缘秀才,到清朝的开国策划师,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智慧和清醒的头脑。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范文程的一生,大概就是:“在对的时间,选对了平台,用对了能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是一个‘跨界打工人’的最高境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