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书虫眼中的历史 > 第79章 叶向高

书虫眼中的历史 第79章 叶向高

作者:爱吃糯香藕片的张山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23:04:02

叶向高:明末“职场救火队员”的苦乐人生

第一章 福建学霸的“卷途”:从“调皮书生”到进士郎

要聊叶向高,得先从他的老家福建福清说起。明朝的福建,虽说没苏州那样的“卷都”名号,但科举场上也是“神仙打架”——毕竟靠海吃海的福建人,早就摸清了“读书是条好出路”的道理。叶向高就出生在这么个“全民向学”的环境里,不过他小时候可不是个“乖乖仔”,反倒有点“皮”。

叶向高家不算大富大贵,父亲是个小秀才,天天把“好好读书,考个功名”挂在嘴边。可小叶向高偏不,上课的时候总爱走神,要么盯着窗外的麻雀发呆,要么偷偷在课本上画小人。有次先生讲《论语》,提问他“吾日三省吾身”啥意思,他站起来脱口而出:“就是每天得反省三次,今天有没有偷偷摸鱼、有没有跟同窗吵架、有没有让爹生气。”先生被他逗得哭笑不得,罚他抄十遍《论语》,结果他抄得又快又好,还在最后加了句“先生您别气,下次我保证先举手再发言”,把先生的气全给消了。

不过“皮”归“皮”,叶向高的脑瓜子是真灵光。别的小孩背《孟子》要磕磕绊绊,他读两遍就能背下来,还能跟父亲掰扯“为啥孟子说‘民为贵’”;写文章更是一把好手,十岁就能写《乡邻和睦论》,把街坊邻居看得直夸“这孩子将来准有出息”。父亲见他是块“读书料”,赶紧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请了个退休的老举人当家教,这下叶向高才算收了心,天天抱着书本啃,连村口的小伙伴喊他抓泥鳅都不去了——用他的话说:“泥鳅哪有考功名有意思,等我中了进士,让你们都来我家吃酒!”

明朝的科举,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福建的考生更是“卷中卷”。叶向高十七岁考秀才,县考的时候,考官出的题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别的考生要么写“严惩贪官”,要么写“轻徭薄赋”,全是套话。叶向高却不一样,他写:“百姓就像庄稼,得先让他们有地种(解决土地问题),再让他们有饭吃(稳定赋税),最后让他们有书读(兴办学校),缺一样都不行。”考官看了拍案叫绝,直接给了他县考第一。

后来考举人、会试,叶向高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闯进宫试,当时万历皇帝虽然已经开始“摸鱼”,但殿试还是得撑场面。考题是“论治道之要”,不少考生为了讨好万历,净说“皇上圣明,天下太平”的空话,叶向高却没绕弯子,直接说:“现在朝堂上有三个问题:一是皇上批奏折太慢,下面的事拖得没法办;二是官员太多,干活的没几个;三是边防缺钱,士兵们快没饭吃了。解决了这三件事,治道就差不多了。”

这话要是换了别的皇帝,说不定会生气,但万历当时正烦着“奏折堆成山”,听叶向高说的是实话,反倒觉得这小子“实在”。结果公布那天,叶向高中了二甲第十二名,虽然没中状元,但也顺利进了翰林院,成了一名“编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文字秘书”。走马上任那天,叶向高特意穿了件新衣服,跟父亲说:“爹,您看,我没吹牛吧,以后咱不用再省吃俭用了!”父亲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以后可得好好干活,别给咱福建人丢脸!”

第二章 官场“打工人”:从翰林到南京

翰林院虽说都是“高材生”,但日子可没那么轻松——天天要给皇帝写文稿、整理史料,还得应付各种“办公室规矩”。有人靠巴结上司抢好差事,有人靠拉帮结派排挤同事,叶向高却不一样,天天闷头干活,还总帮别人“擦屁股”。

有次一个老编修写奏折,把“边防军费”写成了“宫廷用度”,要是交上去,轻则被骂,重则丢官。叶向高发现后,没声张,悄悄找老编修说:“前辈,您这奏折里有个小错,我帮您改过来了,您再看看。”老编修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谢他。后来老编修跟别人说:“叶向高这小子,不仅有才,还实在,以后准有大出息。”

在翰林院待了几年,叶向高被调到南京任职。明朝的南京是“留都”,虽然也有一套官署,但没什么实权,大多是用来安置“闲官”的。不少官员到了南京,天天喝酒聊天、摸鱼摆烂,叶向高却不这样,反而找了一堆“闲事”做。

当时南京的驿站特别浪费——驿站本是给官员出差用的,结果有些官员把驿站当“自家旅馆”,带着家眷住进去,还让驿站的人伺候,花的全是国库的钱。叶向高知道后,直接写了份奏折,说:“驿站是给出差官员用的,不是给家眷度假的,得定个规矩,谁违规就罚谁。”南京的官员们听了,都劝他:“大家都是混日子,你别这么较真,免得得罪人。”叶向高却不听,硬是推动改了驿站的规矩,一下子省了不少钱。

还有南京的府学,因为经费不够,好多学生连课本都买不起。叶向高知道后,自己掏了点钱,又找当地的乡绅募捐,给府学买了一批课本,还建了个“读书角”。学生们都特别感激他,见了他就喊“叶大人好”,叶向高笑着说:“你们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功名,比谢我强多了!”

在南京待了几年,叶向高把“闲官”活出了“实干官”的样子,名声也越来越大。有人跟他说:“你这么干,说不定能调回京城当大官。”叶向高却摇摇头:“我不是为了当大官,就是觉得这些事该做,要是没人做,老百姓就该受苦了。”

不过叶向高也不是没遇到过麻烦。有次他弹劾南京的一个贪官,那贪官跟朝中的大太监有关系,反过来诬告叶向高“滥用职权”。万历皇帝本来就懒得管南京的事,看了诬告信,虽然没罚叶向高,但也没处置贪官。叶向高心里有点委屈,跟朋友吐槽:“我这就像帮人抓小偷,结果小偷没抓着,还被小偷告了一状,这活儿真难干!”朋友劝他:“官场就这样,别太较真了。”叶向高沉默了半天,说:“就算难,也得干,总不能看着贪官欺负老百姓吧。”

第三章 独相生涯:万历朝的“催稿编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叶向高被调回京城,进入内阁。这时候的内阁,早就不是张居正时代的“强势团队”了——万历皇帝天天躲在后宫“罢工”,不上朝、不批奏折、不补官员空缺,内阁里只剩下两三个人,叶向高没多久就成了“首辅”,而且是“独相”——整个内阁就他一个干活的,相当于一个公司只有cEo,没有副总,所有活儿都得他一个人扛。

叶向高当独相的第一件事,就是“催奏折”。万历皇帝的奏折堆得能当桌子用,下面的部门天天来问:“叶大人,皇上批了吗?”叶向高只能天天往皇宫跑,找太监传话:“麻烦您跟皇上说,户部的奏折再不批,边防军就没军饷了;刑部的奏折再不批,犯人都快关满了。”

太监每次都回复:“皇上知道了,再等等。”这一等就是好几天,叶向高没办法,只能写“催稿信”似的奏折,语气一次比一次软:“皇上,臣知道您忙,但下面的事真拖不起了,您哪怕批几个字也行啊;皇上,要是您累了,臣可以帮您整理奏折,您挑重要的批就行;皇上……”

有次万历实在被催得没办法,批了个“知道了”,叶向高拿着奏折,跟捡到宝似的,赶紧交给户部:“快,皇上批了,赶紧办!”户部尚书哭笑不得:“叶大人,就‘知道了’三个字,也能办?”叶向高说:“怎么不能办?至少皇上没反对,先办着,有问题我担着!”

除了催奏折,叶向高还得处理“党争”。当时朝中分成“东林党”“浙党”“楚党”,各派天天吵架,今天你弹劾我“贪污”,明天我弹劾你“结党”,把朝堂搞得跟“菜市场”似的。叶向高想调和,结果两边都不讨好。

有次东林党的杨涟弹劾浙党的沈一贯,说他“收了地方官的好处”,沈一贯立马反击,说杨涟“造谣”,还拉着叶向高评理。叶向高只能两边劝:“杨大人,您要是有证据,就拿出来;沈大人,您要是没做,就别生气,咱们都是为了国家。”结果杨涟说他“偏袒浙党”,沈一贯说他“偏袒东林党”,叶向高委屈得不行,跟家人说:“我这哪是首辅,就是个幼儿园阿姨,天天劝架,还没人领情!”

更头疼的是“立储之争”。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为太子,文官们却坚持“立长子”,天天跪在宫门口“死谏”。叶向高夹在中间,一边劝万历:“皇上,立长子是祖制,您要是违反了,文官们肯定不答应,到时候更麻烦;”一边劝文官:“大家别太激动,皇上也有难处,咱们慢慢说,总能商量出办法。”

可万历根本不听,文官们也不松口。有次文官们集体写了份奏折,让叶向高交给万历,叶向高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万历看了奏折,气得把奏折扔在地上,说:“我立谁当太子,是我的家事,他们管得着吗?”叶向高赶紧说:“皇上,这不是家事,是国事,要是您不立长子,将来朝堂肯定会乱,您可得想清楚啊!”万历没理他,直接把他赶了出去。

叶向高回到内阁,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叹了口气:“这独相,比我在南京当闲官累十倍,天天加班,还没人理解,要是能辞职,我真想立马回家!”可他转念一想,要是自己走了,没人管这些事,国家就更乱了,只能咬着牙接着干。

第四章 第一次辞职:从“职场硬汉”到“退休老头”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叶向高实在撑不住了。这一年,不仅立储之争没解决,党争更激烈了,而且全国各地还闹灾荒——河南旱灾、山东水灾,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逃荒。叶向高赶紧写奏折,让万历拨款赈灾,结果万历拖了一个月都没批。

叶向高找到太监,说:“老百姓都快饿死了,皇上再不拨款,就要出乱子了!”太监说:“皇上说国库空虚,让你自己想办法。”叶向高没办法,只能自己找大臣们募捐,还把自己的俸禄捐了出去,可这点钱根本不够。看着流民的奏折,叶向高天天睡不着觉,头发都白了不少。

更让他寒心的是,万历不仅不体谅他,还总怀疑他“结党”。有次一个官员弹劾叶向高“偏袒东林党”,万历虽然没罚他,但也没替他说话,反而让他“好好反省”。叶向高知道,万历已经不信任他了,再待下去也没意义。

这年冬天,叶向高写了份辞职奏折,说自己“年老体衰,不能再为皇上分忧,恳请辞职回家”。万历看了奏折,没立刻同意,也没挽留,就这么拖着。叶向高知道,万历是还需要他当“挡箭牌”,不想让他走。可他已经累了,不想再夹在中间受气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叶向高又连续写了六份辞职奏折,万历终于松口了,说:“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朕就准你辞职,回家好好休养吧。”辞职那天,叶向高没跟大臣们告别,就带着家人悄悄离开了京城。走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皇宫,心里叹了口气:“这地方,我待了快三十年,天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成了啥。”

回到福建福清老家后,叶向高总算过上了“退休生活”。他在老家盖了座小院子,院子里种了荔枝树和龙眼树,每天要么在树下看书,要么跟老朋友喝茶聊天,再也不用管朝堂上的事了。有次老朋友问他:“你当独相那几年,天天受气,后悔吗?”叶向高摇摇头:“不后悔。虽然累,但至少我没贪过一分钱,没害过一个人,这就够了。”

不过退休后的叶向高,也没完全“躺平”。他在福清建了座“苍霞书院”,招了不少学生,亲自讲课。他讲课的时候,不喜欢讲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反而喜欢讲自己在官场的经历,教学生们“做人要实在,做事要尽心”。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听他讲课,说:“叶先生讲的,比课本上的有意思多了!”

有次学生问他:“先生,您当首辅的时候,天天被皇上和大臣们夹在中间,您怎么不生气啊?”叶向高笑着说:“生气有啥用?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还伤身体。我就当自己是个‘救火队员’,哪里着火就去哪里救,救得了就救,救不了也没办法,至少我尽力了。”

第五章 天启复起:与阉党的“职场对抗”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泰昌帝即位,可泰昌帝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年仅十六岁的天启帝即位。天启帝是个“木匠皇帝”,天天忙着做木工活,根本不管国事,朝政大权落到了魏忠贤手里。

魏忠贤是个大太监,为人阴险狡诈,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人称“九千岁”。当时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魏忠贤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堂一片混乱。大臣们觉得叶向高有威望,能镇住场面,就联名上书,让天启帝召回叶向高。

叶向高本来不想再出山,可听说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又忍不住了。天启元年(1621年),叶向高再次回到京城,担任首辅。可这次回来,他发现朝堂比万历时期更乱了——魏忠贤的阉党把持朝政,到处抓人,大臣们要么投靠阉党,要么不敢说话,只有少数东林党人还在反抗。

叶向高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护东林党人。当时魏忠贤想抓杨涟,叶向高赶紧找魏忠贤,说:“杨涟是个忠臣,你要是抓了他,大臣们肯定会反对,到时候朝堂更乱。”魏忠贤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继续找杨涟的麻烦。叶向高没办法,只能天天盯着魏忠贤的人,只要他们想抓东林党人,就赶紧找理由拖延,比如“证据不足”“得再查清楚”,像“在老虎嘴边抢人”似的。

有次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左光斗“贪赃枉法”,想把他抓起来。叶向高知道左光斗是被冤枉的,就写了份奏折,说:“左光斗为官清廉,老百姓都夸他,要是没证据就抓他,会寒了大臣们的心。”天启帝正忙着做木工活,看都没看奏折,就批了个“知道了”。魏忠贤见天启不管,就直接派人把左光斗抓进了大牢。

叶向高知道后,气得浑身发抖,直接去找天启帝,说:“皇上,左光斗是被冤枉的,您快下令放了他!”天启帝头也不抬,说:“朕忙着做柜子呢,这些事你跟魏公公商量吧。”叶向高看着天启帝手里的木工活,心里凉透了——他知道,这个皇帝根本靠不住。

魏忠贤见叶向高总跟自己作对,就开始找他的麻烦。他让党羽弹劾叶向高“偏袒东林党”“图谋不轨”,还在天启帝面前说叶向高的坏话。天启帝虽然没罚叶向高,但也渐渐不信任他了,每次叶向高上奏,他都要么不批,要么批得模棱两可。

叶向高知道,自己再待下去,不仅保护不了东林党人,还会被魏忠贤害死。天启四年(1624年),叶向高写了份辞职奏折,这次他没再犹豫,写完就收拾东西,第二天就离开了京城。走的时候,他没回头——他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到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了。

第六章 晚年与评价:历史的“职场打分”

回到福建老家后,叶向高彻底断了再出山的念头。他闭门谢客,专心着书,写了《苍霞草》《苍霞续草》《苍霞余草》,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想法都写了进去。他在书里没骂万历,也没骂天启,更没夸自己,只是老老实实地记录事实,比如“万历三十年,奏折堆成山,臣催了十次,皇上才批了三封”“天启三年,魏忠贤抓左光斗,臣拦不住,心里难受”。

有人劝他:“你写这些干啥?万一魏忠贤的人看到,会找你麻烦的。”叶向高笑着说:“我都一把年纪了,还怕啥?我写这些,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当时的朝堂有多难,不是我没本事,是实在没办法。”

天启七年(1627年),叶向高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九岁。消息传到京城,东林党人都很伤心,说:“叶大人是个好人,可惜生错了时代。”魏忠贤的党羽却很高兴,说:“这下没人跟咱们作对了。”

后来崇祯帝即位,杀了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追赠叶向高为“太师”,赐谥号“文忠”。崇祯帝还说:“叶向高在的时候,至少能稳住朝堂,要是他还在,朕也不用这么头疼了。”

后世提起叶向高,总有两种评价:一种说他“太软弱”,面对魏忠贤和万历,不敢硬拼,只会“妥协”;另一种说他“有智慧”,在混乱的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不少忠臣,稳住了国家。

其实要评价叶向高,得先看看他所处的时代。他当政的时候,明朝已经“病入膏肓”了——皇帝要么罢工,要么沉迷木工活,党争激烈,阉党专权,老百姓日子苦,就像一家快倒闭的公司,老板不管事,员工内斗,客户流失,叶向高就是那个被拉来当“cEo”的人,手里没权,没人支持,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尽量让公司多撑几天。

他不是张居正那样的“改革猛人”,没办法大刀阔斧地改;也不是海瑞那样的“清官标杆”,没办法硬刚到底。他只是一个“实在人”,抱着“能做一点是一点”的想法,在官场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保护了该保护的人,做了该做的事。

要是把明朝比作一家公司,万历是“甩手掌柜老板”,天启是“沉迷爱好的老板”,魏忠贤是“搞内斗的主管”,党争是“部门混战”,叶向高就是那个“救火队员cEo”——天天忙着灭火,却没人给他递水,最后只能看着火越来越大,自己却无能为力。

如今再提起叶向高,我们不该只记得他的“妥协”,更该记得他的“坚持”——在所有人都摸鱼、内斗的时候,他还在想着老百姓,想着国家;在所有人都怕魏忠贤的时候,他还敢站出来保护忠臣。他的一生,或许没那么“轰轰烈烈”,但足够“问心无愧”。

就像他自己在《苍霞草》里写的:“我这一生,没做过啥大事,就是尽力了。要是后人觉得我做得对,我很高兴;要是觉得我做得不对,也没关系,至少我没辜负自己的良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